专栏名称: 山东政事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主办的主流新媒体平台。坚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理念,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需、最权威的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旅山东  ·  速速收藏!刀郎演唱会山东酒店联动优惠来了 ·  21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田俊国:大道从不外得,向内求才是出路 ·  23 小时前  
读特新闻  ·  时隔3年,周杰伦要发新专辑了 ·  昨天  
读特新闻  ·  时隔3年,周杰伦要发新专辑了 ·  昨天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山东政事

夜读 | 关于簪花,古人是这么做的

山东政事  · 公众号  ·  · 2024-05-25 21:00

正文


古人为何喜爱簪花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春游的好时节。一家人郊外踏青游玩之际,小姑娘嬉戏于花丛之中,顺手采一朵鲜花簪于发间,在感受春天气息的同时,也映衬出儿童的天真烂漫。簪花,即插花、戴花于发冠之上。这一今人偶而为之的行为,作为一种传承久远、形式多样、寓意丰富的发饰习俗,曾长期存续于古人的生活之中。考察古人的簪花习俗,大致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女簪,男也簪


鲜花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美妙的馈赠,簪花于发际的行为很早就出现在古人的生活中。由于受资料的限制,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关于古人簪花的记述出现于汉代。南越国是秦末至西汉时期中国岭南地区存续的一个政权,作为汉朝使臣的陆贾,曾两次出使南越国,归来作《南越行纪》,其中就有南越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的簪花描述。


簪花的习俗也出现在中国西南的蜀地。四川境内的东汉墓葬中就有女子簪花的考古发现,曾出土一尊女俑,头上插有一朵菊花,菊花两旁点缀着几朵小花。类似的发现也出现在成都永丰、天回山汉墓中。从女俑簪花的造型上看,所簪戴的花朵极有可能是鲜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女子簪花渐成时尚,相关记述也多了起来。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在《茱萸女》一诗中描述了女子簪茱萸的形象:“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他在另一首《和人渡水诗》中则描写了女子簪石榴花的情景:“婉娩新上头,湔裾出乐游。带前结香草,鬟边插石榴。”除了茱萸、石榴花,也有簪茉莉的,如《晋书》中记载:“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茉莉)。”还有簪梅花的,如诗人鲍泉在《咏梅花诗》中写道:“可怜阶下梅,飘荡逐风回。度帘拂罗幌,萦窗落梳台。乍随纤手去,还因插鬓来。客心屡看此,愁眉敛讵开。”由此可见,当时女子所簪之花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在这一时段,男子也簪花。陆机和潘安是晋代著名的才子,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称誉他们“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他们容貌俊秀,喜欢在朝冠上簪花,有“九梁插花”(九梁,即朝冠上装饰的九条横脊)的典故传于后世。男子簪花应该与当时社会过分化妆的氛围有关。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表现在服饰上则更为开放和包容,女穿男装或胡服成为社会时尚,男女簪花也更为流行。唐代画家周昉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中绘有五位仕女和一名侍者,她们的服装、体态、眉目、表情不一,但都梳着高髻、簪着鲜花。因为簪花风气盛行,唐代甚至还出现了女子簪花的比赛。据《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长安仕女于春天斗花,届时戴插奇花,多者为胜;她们不惜重金购置名贵花卉植于庭院之中,以备来年春天斗花之用。


到了宋代,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士大夫阶层的兴起,簪花习俗达于极盛。上至天子、下至布衣,均以簪花为美、为荣。正如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所记载的那样:“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宋人簪花的盛况在小说《水浒传》中也有反映,如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燕青“戴一顶木瓜心攒顶头巾……鬓畔常簪四季花”,其他梁山泊好汉如杨志、索超、柴进、戴宗、宋江、杨雄、蔡庆、徐宁、花荣、焦挺等人,也都有簪花的情结。



“四相簪花”


北宋年间,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自家后花園中有一种名叫“金缠腰”的芍药开花了。此花花瓣呈红色,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因此被称为“金缠腰”。据说此花一开,城中必出宰相;而韩琦后花园中的芍药一枝四杈,花开四朵。高兴之余,韩琦便邀请同在大理寺供职的王珪、王安石以及临时路过扬州的陈升之前来赏花。饮酒赏花之际,韩琦命人剪下花朵,四人各簪一枝。说来也怪,此后30年间,参加赏花的四个人竟先后做了宰相。这就是著名的“四相簪花”的典故。


明清时期,簪花仍有延续,但已逊于前朝。据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载:富贵人家在娶得美貌女子后,往往会遍访名花植于女子居所,使之与鲜花朝夕相伴。晨起簪花,随心所欲,喜欢红色则簪红花,喜欢紫色则簪紫花。又据文献记载,明末大太监魏忠贤嗜好花草,冬春时节,常命人将牡丹花“罗列满堂”;夏天时,将栀子、茉莉等花朵“簪戴满头”。阉党们为了奉迎他,在为他建造的生祠中供奉魏忠贤的雕像。雕像以沉香木制成,工艺精细,外穿奇丽衣服,内则以金玉珠宝为肺、肠,发髻上有一空穴,供奉祀时簪插四时鲜花。


延至清代,则只存女子簪花:“今俗唯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



民簪,官也簪


花乃赏心悦目之物,因此,古人也多在婚礼庆典、金榜题名、传统节日等喜庆的场合簪花。这其中既有民间的场合,也有官方的情境。簪花成为古人表情达意、烘托氛围的重要载体。


帝王官员簪花。官员簪花早见于唐代,宋代尤盛。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每次出行都“簪花,乘马”,他甚至规定官员必须簪花才有资格出入皇宫:“有宫花锦袄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内。”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德寿宫庆寿口号十篇》一诗中对官员簪花的盛况有所描述:“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宋代甚至将簪花这一礼仪制度化,不同品秩的官员簪相应的花朵。


金榜题名簪花。据记载,为新科进士设宴赐花始于唐代,到宋代时成为定例。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记述,他“本家寒,世以清白相承”,且自幼“不喜华靡”,然“及至新科及第”,喜宴上只有自己没有簪花,无奈“君赐也,不可违也”,于是“乃簪一花”。


顺应节令簪花。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古人以桃花和杏花、荷花、菊花及梅花代表一年四季。这些鲜花也成为人们顺应节令、簪戴妆饰之物,如上元节簪梅花、端午节簪茉莉、立秋日簪楸叶、重阳节簪菊花等,成为传统节俗的重要内容。


婚礼庆典簪花。婚礼上,新郎簪花早见于北宋。司马光在《书仪》中记载:“世俗新婿盛戴花胜拥蔽其首,殊失丈夫之容体。必不得已,且随俗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可也。”此俗在《水浒传》中也有反映:周通入赘到桃花村刘太公家时就曾“鬓旁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延及明清时期,亲迎礼当天,新郎要帽上簪花前往女家迎亲。


事实上,古人簪花又不局限于上述情境,顺境时簪花,如陆游的“东皋乐哉日成趣,簪花起舞当自强”,抒发人生得意时的心境;逆境时簪花,如黄庭坚的“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则表达被贬后的愤懑情绪。在宋代,甚至连罪犯出狱也要簪花,以示去除晦气。当然,也有狱卒簪花的,如《水浒传》中的杨雄做狱押时,“鬓边爱插翠芙蓉”;刽子手蔡庆更是因为“生来爱戴一枝花”,始有“一枝花蔡庆”的绰号。


簪真,也簪假


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不同的季节会有相宜的鲜花盛开,诸如春天有杏花、桃花、迎春花;夏天有牡丹、玫瑰、蔷薇、芍药、石榴;秋天有菊花、兰花、茱萸、桂花;冬天则有梅花、水仙、山茶、木芙蓉等。人们顺应节令簪戴这些鲜花有唯美的追求。正如西晋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所说:“凡草木之华者,春华者冬秀,夏华者春秀。秋华者夏秀,冬华者秋秀。其华竟岁,故妇女之首,四时未尝无花也。”花是美的象征,希望人华如花华,应该契合古人簪花的初衷。


古人簪花也有心理上的企盼。如上巳节妇女多戴荠菜花。荠菜花俗称“亮眼花”,据说有明目解毒的功效。三月三簪荠菜花,还有祈求丰年的意味。南京民谣唱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九九重阳节要簪茱萸、戴菊花。按晋代周处在《风土记》中的描述,茱萸九月初九“气烈成熟”,折茱萸插在头上,可以辟恶气、御初寒。菊,古作鞠、蘜,又有节华、女华、女茎、阴成、更生、金蕊等诸多别称。在古人的描述中,菊花一年四季皆有,以开于秋冬者为正,以色黄者为贵。在仙道方家的描述中,菊花更是延寿客、不老草,因此人们赏菊、咏菊、簪菊,饮菊花茶、菊花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