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方军老师的新书《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探讨了知识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技术变革如何带来知识产品形态的变化和商业模式的变化。作者从互联网的发展为节点,分析了知识经济的三个关键点:商业模式、技术工具和产品形态。书中还探讨了认知热点,并给出了对知识经济未来的预期。书中提到,未来知识可能成为一种企业与消费者接触的入口,并讨论了知识经济的多个层面,如知识网络化、场景知识、知识产品形态、知识产品方法论、知识平台的角色以及面向个体的知识付费。最后,作者还列出了一些推荐阅读的书单,以供参考。
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个人主义的发展,改变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互联网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存储、交换和创造的载体。
个人可以扮演知识原创者、传播者、产品经理等角色,参与到知识经济中。
今天和大家分享方军老师的新书《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这本书是一个老互联网人看新知识经济,很有意思的视角在于,以互联网的发展为节点,探讨知识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拨开迷雾探本质。
把书名拆解开来,有三个关键点:
1、商业模式:从免费到付费,从流量到价值
2、技术工具:从互联网之前到互联网之后
3、产品形态:从实物经济到虚拟经济,从卖广告/卖货到卖服务/卖知识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围绕知识,因为技术变革,带来知识产品形态的变化,最后商业模式也随之变化。这本书没有涉及太多业务的探讨,但是对于认知热点(知识经济),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视角,那就是追本溯源。了解热点从何而来,也就能更清楚的知道它将去往何处。
整本书看完,印象最深的几句话:
1、互联网成为全球信息和知识的存储、交换和创造的载体,它超越了德鲁克和野中郁次郎所说的组织,成为知识的栖息地。
2、制药业的实际产品是知识,药片和凭处方供应的油膏仅仅是知识的包装物。在未来,知识可能成为一种企业与消费者接触的入口。
3、收费不是一种收入手段,而是一种产品手段。
4、创造完美的半成品。
5、实现从”存在“到”实干“的跳跃,需要将知识转化成工具。
读书笔记略长,结构如下,欢迎跳读:
一、知识互联网:从过去到现在,从企业到个人
二、知识互联网的未来:筛选、创造、放大
三、重新理解知识:知识网络化、场景知识
四、新的知识产品形态
五、知识产品方法论
六、知识平台的4个角色
七、面向个体的知识付费:我能做什么?
一、知识互联网:从过去到现在,从企业到个人
德鲁克把知识的应用分成三个阶段:
1、工业革命:1750年开始,知识应用于生产工具、生产过程和产品。
2、生产力革命:1880年开始,知识被应用于工作。
3、管理革命:二战后,知识被应用于知识本身,从而产生了管理革命。什么是管理呢?他的理解是提供知识以找到应用现有知识创造效益的最佳方法,就是管理。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就是在德鲁克提出”知识经济“,以及”知识工作者“之后提出来的,那是1992年出版的《后资本主义社会》。
而在东方的日本,1995年野中郁次郎出版的《创造知识企业》,他提出默会知识tacit type of knoeledge和形式知识explicit type of knowledge 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知识创造的螺旋过程,企业是创造知识的企业。
这是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之前
这是面向企业提出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
有了互联网之后,知识发生了哪些突变?
有了互联网之后,个人主义发展,知识又发生了哪些突变?
读过互联网发展史的人知道,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个人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集体主义盛行的中国,互联网的意义深远。互联网土著/互联网原住民/非互联网使用者,会是三类完全不同的人。看新闻联播长大的 VS. 玩新浪微博长大的,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互联网因其低门槛准入、互动、交互、即时反馈等特点,大大促进了人与人的连接以及个人表达。
互联网带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是前所未来的信息自由和表达自由,而且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兴趣小组等社群,减少了过去对地缘、血缘等关系的依赖,个人的思想意识得以自由呼吸,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解放,促进了个人主义的发展。(具体可见《乡土中国》对国内国外社区关系的论述)
互联网成为全球信息和知识的存储、交换和创造的载体,它超越了德鲁克和野种郁次郎所说的组织,成为知识的栖息地。从1995年的数字化生存浪潮,中国开启互联网元年,从2017年的22年间,互联网改变着衣食住行,社交媒体等方方面面,直到2016年,知识经济,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互联网从”流量逻辑“走向”价值逻辑“,从”免费“到”付费“,从”稀缺“到”富饶“,也就是说收费成了新的筛选器。
中国成为互联网知识产品的创新之地。因为中国过去缺乏好的知识产品供应,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这一类创新。
方军老师说:互联网知识经济,发生关键变化的不是知识,而是经济;不是知识,而是产品、服务和平台。
罗振宇说:每一次人类传播技术的革命,都要用一种新的方式,把此前人类积累的知识再呈现一遍。
也就是说,知识的体系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呈现它的方式。
当然,这是指存量知识。此外,社会创新也会带来一部分增量知识,这部分缺乏体系化的知识,谁能体系化,建立起行业标准,谁就能抢占一定的市场。比如,三节课对于运营课/产品课等知识体系的梳理,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知识互联网的未来:筛选、创造、放大
德鲁克认为,所有产业都和知识相关,在过去40年里成为经济中心的产业,一直把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和销售作为其业务,而不是物品的生产和销售。传统产业之所以能壮大,是因为他们围绕知识和信息进行了重组。
制药业的实际产品是知识,药片和凭处方供应的油膏仅仅是知识的包装物。在未来,知识可能成为一种企业与消费者接触的入口。
在未来,互联网+知识经济,其中互联网会成为创造知识,筛选知识,传播知识的载体。
1、筛选知识
从整体上看,收费不是一种收入手段,而是一种产品手段。收费作为筛选用户的方式,把知识和消费者都更好地连接在一起了,从而更好的促进知识生产者打造产品。
背景是信息大爆炸,过度丰富的信息使得筛选成为一种新的需求,筛选出更易消化的、更系统的、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服务,才是关键。
互联网产品原则:用户所得必须大于他的付出。我花钱买下这个产品,期待得到更好的体验,更好的解决自己的问题。
2、创造知识
在维基百科、Linux开源社区、Github这样的平台上,我们看到互联网产品的协调,深度协作,共创全球性新知识。
过去,创造知识的是个人、组织和企业;未来,互联网平台将成为知识创造机器,它创造的方式是赋予个体以能量。《知识的边界》一书中阐述,关键的变化是知识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也相应地改变了知识的形态与性质,知识和网络融为一体。
向前一步,未来,对于所有人来说,知识都是唾手可得,因为知识优势不再是优势,如何发挥创意潜能将变得十分重要。学习知识和发挥创意,成为积累个人优势的关键。
3、放大知识
过去:企业和组织是人类知识应用中的放大器,我们在企业组织内协作,将知识变成产品。我们购买的产品中凝结着大量的知识。产品服务化带来的一种可能变化是,知识作为入口,我们不只是把知识凝结到产品中,在产品购买之前的决策中,在服务使用的过程中,知识都变得很重要。
现在:知识经济处于面向个人售卖知识的阶段,一些人脱离过去的企业组织,通过平台将知识变成内容产品,售卖给个人用户。C2C,从个人到个人,B2C,从企业到个人。
未来:这个趋势扩大,从个人到平台再到企业,也就是C2B,走向为企业解决问题的方向。同时,这也将改变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重构工作关系。C2B不只是强调大规模的定制,曾鸣还强调,个性化的起点其实是先建立跟客户的持续互动,通过社群互动实现交易的效率。协同网络就是说实时产生按需定制的一条供应链,来满足任何一个节点当时的个性化需求。
目前我知道的C2B就有:樊登读书会的企业版,将读书类的产品卖给企业,作为员工培训的素材,目前已营收几千万。再向前一步,还可以做企业定制版的内容产品服务,想象空间很大。在放大知识的过程当中,平台充当重要角色,为个体赋能。
So 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这条曲线是符合互联网产品的发展逻辑的。一般是面向个人消费者市场成熟后,才会出现面向企业的发展,从2C到2B,从滴滴饿了么到SAAS,B2B交易等创业热潮,也说明了这一特点。
其中,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更偏向媒体和娱乐,让用户爽了就付费,不可量化。比如解决了焦虑可以付费,消磨了时间可以付费,增加了认知可以付费。说起来有点虚,这也是虚拟产品消费的特定形态。
面向企业的知识产品更偏向解决问题,按效果付费,可量化。所以说,未来的知识付费,从C2C到C2B,从娱乐到解决问题,值得期待。其中,对于组织、企业、平台、个人之间的关系的重构,比如从“雇佣”到“联盟”,从“组织人”到“自由人”,从“企业品牌”到“个人品牌”,都是带来变迁的联动部分。
记得有位BOSS说过好几遍的话,当新趋势到来前,你一定要提前站在站牌旁边,这样汽车一来你就可以从容的搭上这班车。对于知识经济的体验也是,你必须提前进来,才能在适当的时候找到自己的机会。
如果说这是一次冒险的尝试,它将值得你的努力。
三、重新理解知识
1、两个关键词:知识网络化、场景知识
过去,我们对知识的认知在于它是体系化的,学科化的东西。现在,我们在特定的互联网背景下,讨论2个关键词:
知识的网络化和场景知识。
①、知识的网络化:让互联网成为我们的超级大脑,我们在巨大的、松散连接的网络中获取知识。知识的容器变了,知识就是网络,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的人和思想,并把他们和外界相连的这个网。
②、场景知识:哈耶克提出了与通用的科学知识相对应的场景知识概念,场景的变化不断地重新定义不同个体所持知识的相对优势。互联网让个人所面临的场景完全个性化,所需要的场景知识也不同。
专业知识已经嵌入了数字网络并被赋予强大的能力,专家知识从专家个人的性质转变为网络的性质。他认为,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这完全取决于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关于这两个关键词,可谓洞见,还值得更深入的讨论。
2、音乐:一种特殊知识产品的演变
接下来我们把音乐当成一种产品,它的形态变迁会对知识产品的创造会有所启发。这本书对音乐历史的回顾来自泰勒考恩的《商业文化礼赞》中讨论的:从巴赫到甲壳虫乐队,成长中的音乐市场,以及哈佛大学经管教授《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对音乐的讨论。
音乐产品的变迁:
step 1:音乐由教会和宫廷赞助,很少购买以乐谱和演出存在的古典音乐。
step 2:以营利为目的的公众音乐会(产品)出现。比如,巴赫通过音乐会等收入摆脱了教会和宫廷的控制。
step 3:乐谱出版,成为传播与记录音乐的方式。印刷术的进步使其成本大幅降低,乐谱卖给业余爱好者,使得在家中演奏成为可能。
step 4:录音机和收音机兴起,使得以演员为基础的音乐取代了以作曲为基础的体裁,流行音乐取代古典音乐,音乐产品成为以演员为基础的音乐。流行音乐的本质是:凭借表演和个人魅力来为观众提供娱乐。
step 5:互联网广泛应用,免费网上听/会员付费听音乐+ 线上线下个人演唱会付费+社交媒体促进新音乐形式出现.
从这个轨迹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印刷术的发明,还是录音机/收音机兴起,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技术都对音乐这个产品的形态产生较大影响。
音乐产品的变化对于播放场景的影响:
1、车载收音机和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适合保留背景噪声的强节奏音乐。
2、扩音技术使布鲁斯音乐能够以现场表演的方式销售给夜总会、音乐厅和人声嘈杂的酒吧中的大量听众。
3、与传统不同,说唱乐最适合在走路、驾车和坐地铁时欣赏,说唱乐创造出不应在精致状态下欣赏的音乐。
技术+产品,生发出新的音乐形式和适用场景,相应的,也带来商业模式的变化。莫扎特的主要收入是钢琴音乐会,他还通过教人弹奏钢琴和作曲,出版音乐作品来获得收入。贝多芬的收入来源是音乐会,乐谱销售等。
如果说音乐算是一种产品的品类的话,那么书籍,它的变迁,从石头上刻字,到印刷术出现,到电子书出现,这其中的变迁也值得思考。对照起来看,能看到技术的变革性力量。
四、知识产品形态 :3种新旧形态
要探讨知识经济,可以从产品形态入手,而思考产品形态,这本书给出了一个框架,那就是3种旧形态(我理解)——媒体、内容和教育,知识经济正是这三种形式的融合,这些都是在互联网这个大前提下讨论的。最后探讨了3种新知识产品形态:内容、教育和社群化学习。
Side A : 3种旧形态
①媒体:通常以提供最新的信息资讯为主,商业模式主要是广告。
②内容:直接售卖,比如出版社出版书,电视台制作电视剧,电影、游戏等。
③教育: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以形成某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媒体的重点是传播,内容是交付知识产品,教育是把个体带入学习过程。对于个体来说,接触这三者的首要目的都是为了求知求乐,也就是知识+娱乐。
三者是相互融合跨界的过程。比如“知日”这个内容品牌,有内容(MOOK:杂志+书),还有媒体(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甚至还有教育属性,因为很多知识是对知道日本文化有个系统化的了解。比如MOOC,课堂的在线化,比如得到的订阅专栏,像杂志(媒体),又像书(出版)。比如方军老师的知识经济实战营,有教育+内容的属性。
再比如:在行和分答。
在行是将知识包装成”一个小时的线下一对一面谈“
分答是将知识包装成”60秒的线上一对一问答“
一小时,60秒,都是在知识本身无法标准化的情况下,将知识的”容器“标准化,将知识转化成商品和服务。分答上提问的用户购买60秒语音回答,看似是售卖知识产品,但其中的业务也涉及到媒体,主要是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偷听付费1元是一种传播的手段。
除了这三个维度的分类法,还有一些比较有启发的分类。在《被诅咒的巨头:传媒大亨们为什么走上了穷途末路》中,作者讨论了迪士尼、谷歌、彭博新闻社等多种传媒公司,把娱乐、体育甚至游乐园都包括进来,并将他们分为三类:
1、内容——制作创意数据。
2、包装——聚合、市场营销与推广、分销批发。
3、零售——配送到最终客户。
这是一个内容的生产、传播与销售的全过程,形成了一个闭环,可以作为参考。我觉得这个分法的启示在于,跳出知识经济来思考知识经济,不要只聊喜马拉雅/在行/知乎/得到这些业内平台,还可以跳出来,看娱乐产业,看新零售的创新点,看IP打造等等,融合起来进行思考。
最近对我个人启发比较大的一件事是:最近热炒的新零售在线下店有一个创新点被媒体热捧,那就是——悬挂链。它使得用户线上订购东西的分拣过程,在线下实现了智能分发,节省了后仓空间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而这个东西不是新零售才有的,以前服装行业就是用这个,有一套成熟的体系。现在拿到零售业,就是一大创新,大大提高了效率。所以说,跨界很重要,融合思考很重要。
Side B : 3种新形态
(备注:新,是指重新定义,也是与为了与旧对比来看,但新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联结的)
1、内容:直接售卖
过去的内容售卖主要是订阅方式subscription和免费增值方式freemium,前者比如订报纸《纽约时报》,订会员Netflix,后者比如优酷会员,可以获得免广告、抢先看等增值服务。这些都是从收入模式进行的考虑,而不是产品模式。
现在的创新订阅产品是得到的付费专栏,吴晓波的”每天听见吴晓波“,这些产品在产品品牌、产品交付、付费方式上都有全新的元素。
1、个人品牌化背书。这与传统媒体机构化品牌是完全相反的逻辑。
2、高频:每日更新,增加连接,另外,数量多形成价值感。
3、内容形式是超级细分,而且有图文、音频、互动等。
4、付费:全年订阅,不是单篇购买。199元是为了符合京东购物数据显示的:超过200,用户的购买难度大大加大。
5、生产者:具有持续生产的个人,品质有一定保障,适合头部,不适合中部和尾部。
此外,还有美国399美元的The Information ,马东的好好说话,樊登读书会的会员等。
2、教育:产品创新
过去比较受关注的产品有MOOC和TED。过去的教育产品分类一般为:讲座(分享见识,增加认知);课程(系统学习,内化知识)
A: 线下大课与线下营。售卖方式依托互联网,而不是代理商。内容可以是直播,现场可设置打赏,如混沌研习社。
B: 一对一线下面谈:如在行
C: 在线讲座:如知乎live,千聊等
D: 线上训练营:李叫兽十四天改变计划,方军知识经济实战营
E: 软件辅助课程:熊猫书院的有书共读,阳志平的写作训练与卡片学习。
3、社群化学习
我觉得这点列出来,代表了未来的一个趋势。之前的媒体-内容-教育中,媒体被社会化学习所取代,我觉得一方面媒体无处不在,媒体本人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产品,它已经融合在内容和教育当中了,另一方面,社群化浪潮袭来。
社群化我理解是一种机制,人在这里可以共创知识,可以分工协作,可以发挥创造力和创意潜能。
过去比较成熟的机制有toastmaster,我第一次参加时被其精确的流程和控场能力,以及高质量的输出所惊呆了,这一演讲模式从美国开始,已传播到很多国家应用,聚集同类。
另外还有碳9学社,它是定位创业者的学习社群,其价值主张是:学习满足创业者成长需求,学习满足创业者深度社交。每月一次线下课,采用翻转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在正课之前,还有主题式阅读,磨课,分组,抢板凳等环节,在正课之后,还有复盘。觉主冯新有一个观点:类新闻产品解决不了教育问题。他是深度理解教育本质的人,因为学习是反人性的一件事,所以不断的需要机制来促进人的学习,比如,输出带动输入,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得好好读几遍这本书,才能更好地输出。比如,社会化学习,为了激励我写作,朋友的点赞和评论会大大激发我坚持写作,这些都得益于这个学习型社群的理解和践行。
五、知识产品方法论
前面我们讲了各种新兴的知识产品的形态,我的一大感受是,不要拘泥于现有的形态,创新可以大大的有。因为即使像得到APP做的订阅专栏,我都觉得会有一定的问题,内容和打开率,到达的效果等等。所以这时候,更期待有新的产品形态出来。
但是,创新从何而来?这本书给出4个方向,从优衣库、苹果、麦肯锡、维基百科、哈佛商学院等典型的案例中,给我们一些方法论启示,我觉得非常受益。
1、创造知识的完美半成品:优衣库和苹果的启示
优衣库你逛过把,Zara和HM你逛过吧,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你会说他们都是快时尚,但是其背后的差异下雨,优衣库注重”基础单品的科技创新“,优衣库曾说自己是科技公司,竞争对手是苹果,从这里思考,我们重新理解优衣库。
科技元素如何体现呢?看看他们对秋裤的改造。2007年优衣库推出了名为”HEATTECH“的保暖内衣,非常保暖非常薄,是高科技和时尚结合的衣服,2007年卖出了2000万件,相比普通商品5-10w的业绩,增加了数倍。
创始人柳井正说:衣服是服装的零件。与其说优衣库时服饰公司,不如说是卖芦淞I、钉子等零件的公司,怎么组合都是消费者的自由,这也正是我每次去优衣库都会发现很多基本款,回来怎么搭都不会错,混搭无极限。
而其他服装品牌,都在试图营造一种氛围。其产品理念是:衣服是配角,穿衣服的人才是主角。他们的品牌口号:服适人生,lifewear,很有意味,服装适合人生,人是生活和衣着的灵魂,它用这样的理念制造每个人的必需品。
优衣库的产品中注入了:
a/有美感的超合理性的日常服装;
b/划时代的功能性和科技性
在做知识产品时,我们可以学习优衣库的产品出发点,”我们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思考这个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什么“”这个是不是消费者真正想要的“。我们在产品中注入知识:理念、设计、科技,创造用户觉得有用、好用并希望拥有的产品。从实体商品的创新中,我们思考虚拟产品的创造,会有很多新启发,背后不变的是对用户的洞察。
如果说优衣库给你一种在身体上自由组合、混搭的快感,
那么,苹果iPhone给你的是一种探索发现的快感。
乔布斯发布iPhone时说:我们今天发布三款革命性的产品,第一是宽屏触控式iPod,第二是革命性手机,第三是突破性的互联网通信设备,最后说,我们是三合一的iPhone。这个开场白说明其产品的多元性,软件+硬件+服务,不仅有实物——手机,还有iOS操作系统,以及APP STORE的各种内容与服务。
苹果iPhone本质上是个半成品:
1、它的产品本质是”半成品“。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应用,游戏和内容。
2、它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平台,对于开发者来说也是。
3、它给消费者提供了合适的开放性。
完美的半成品,在于把握什么是完成的与未完成的那条分割线,留给用户合适的空间去创造,去匹配自己的生活体验,邀请用户一起创造和完成。这里可以联系《参与感》那本书思考一下。
应用到知识产品,一方面要求懂用户,以用户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在完成与未完成之间找到合适的分界线。就像我读这本书,它是一个半成品,需要读完了消化了才算是完成,而不是像吃饭,嘴负责吃,胃负责消化,都是基因设计好的一套固有流程,不需要我操心。读书就不一样了,买了书,我得督促自己读,完了督促自己消化,这个产品的使命才算抵达。
2、营造有意义的压力环境:商学院的的启示
看到压力,我首先想到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这是极强的个人气场,对周围的人造成强大的压力。这是企业,在学校,商学院也有这样的压力,入学前的高门槛:笔试、面试,入学后的课程,以及戈壁挑战赛、马拉松跑步等。
另外,U型理论的学习方式也倡导高压力、高竞争性。它在挑战你习以为常的观念、思维方式,让你问自己那些超级艰难的问题。它的高度竞争性,不是体现在我们与他人的对抗,而是与自己对抗。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跳出舒适区。
我们营造压力,而不是强加压力,压力是在一定的场域中,用户自己创造的。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可以借鉴的在于,营造一种压力的氛围,如何营造,看你的需求去设计。
3、方法论而非结论:麦肯锡的启示
一说到咨询公司,我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卖PPT的呀。其实不然,这本书告诉你这项服务带来的方法论效用。
一个例子:华为在1998年开始就请IBM做咨询顾问,协助公司导入所谓集成产品开发,这个项目推进了10年,华为付给IBM的咨询费,IT工具费用加起来近20亿元没引入IPD让华为从一家小米加步枪的企业转变为具有国际化运作能力的公司。这个咨询带来的就是明确的方法论,一套成熟的技术产品开发方式。
我觉得这个方法论,是有技术产品来落地的,价值大大的。
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落地的点,方法论会是一个噱头。比如奥美的那一套方法论,给你做品牌,有非常成熟的方法论,但是如果你用不上,和现有的品牌方式不搭了,还没更新到位,会出现一些问题。技术领域相对好点。
回到知识产品的生产,如果你生产方法论,还能有一套技术或产品实现它,就非常棒,结果可视化可量化。比如你学编程,做出一个东西来。但是如果你学独立思考,可能就不那么好教了。这对知识产品的品类选择会有些启发。
4、更好地协作共创:维基百科的启示
这里提到了两个特别的知识产品公司:谷歌和维基百科。前者提供最优质的信息,让信息触手可得;后者免费给我们最优质的知识体,并且这个知识体在持续迭代,快速修正,不断生长。
维基百科的关键词是:大规模协作,凯文凯利把分享分为四个层次:
1、分享 2、合作 3、协作 4、集体主义。
维基百科已经处在第三层”协作“这个层次。协同共创,将大家的认知盈余都集合起来,产生更大的价值。
知识的协同共创,知识的prosumer,值得期待。如果能形成大规模的社会化协作,产品与服务的产出和价值将以指数级增长。
总结一下,不管是半成品,还是营造有压力的环境,出售方法论,更好地协作共创,我觉得这些就像柱子,可以作为我们知识产品开发的一些基本方向,另外,更重要的在于,我们要从分析案例的思路,案例的选择,看到更多可开发的资源,从优秀的产品中挖掘出更多可以为自己所用的方法,从跨行业的产品中联想启发,然后创造出全新的产品。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东西,你要去创造它,发挥无穷的想象力。
六、知识平台的4个角色
互联网平台是继市场、企业之后的第三种主要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在知识经济领域,互联网平台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构成一个“生产者-平台-消费者”的形式,甚至在平台给个体赋能的情况下,知识消费者反哺生产者,甚至反转成为生产者,协同共创者,出现托夫勒所说的:prosumer 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比如知乎,比如在行/分答。
三种平台原型:
1、亚马逊、淘宝和滴滴,它们代表的是知识产品与服务的交易平台。
2、谷歌,它代表的是信息和知识的匹配。
3、维基百科,它代表的是基于分享精神的大规模协作生产。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引擎是知识平台,它承担者四个角色:
1、产品化。比如转化成一本书、一门课、一个音频节目、一个付费订阅专栏。过去的平台只承担售卖功能,产品化在售卖之前就已经定型了,比如书。现在的平台承担重新创造的功能,比如在行、得到、分答等。
2、格式化。格式化是指平台创造全新的格式或者顺应互联网的潮流,将某种格式发扬光大,它是颗粒度更小的产品类型。比如博客文章、微信文章、社交问答、60秒音频等。从写博客到写微博再到写公众号,是一次次格式的迁徙。平台促进某类格式的应用,比如电子书epub格式存在已久,亚马逊则通过电子书硬件kindle,构建完整的电子出版和销售系统,将电子书格式发扬光大。比如手机摄像头带来随手拍,手机截屏,观众写弹幕,送礼物等。
格式化创造一种格式,平台通常提供一套工具给生产者,构建一套从内容生产、内容选择到内容消费的全流程环境。产品化石组合和叠加,形成能售卖的产品和服务。不管什么化,我们都要关注一个核心概念:
核心价值单元 core value unit
它是你的产品向客户传递价值的最小可测量单元;是对一个顾客规模化销售你的产品的单位;是顾客为之付费的东西。可以是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一张CD,一个视频,一部电影等。
3、工具化。知识消费后如何沉淀,实现从”存在“到”实干“的跳跃,需要将知识转化成工具,然后卖给消费者。实物消费中,我们买一个锅一个碗时,我们购买的是包含大量知识、工具化了的产品。工具,是高度凝结的知识。如何转化呢?
a/将知识转化为陪伴型教练。比如keep的分拆锻炼,一步步引导你完成,比如阅读APP,根据提示或者社交元素引导你阅读。
b/将知识转化为软件工具。比如CRM管理系统等。当然,软件也可以变成服务,比如微软的office软件订阅服务。比如李叫兽正在尝试的将营销科学化,工具化。
4、商业化。互联网平台是通过平台模式创造指数级的价值增长,从而获得巨大的价值。当然,也承担者分配参与者价值的职责,规则的制定者。
七、面向个体的知识付费:我能做什么?
首先我们想想为知识付费,为哪类知识付费?我们既不是为”知识“本人付费,也不是为”知识的效果“付费,而是为知识产品或服务付费,即为”经过包装的知识“付费。
营销大师认为消费者要的是解决问题。(客户要的不是钻头,而是钻头打出来的洞)
知识作为一种消费品,消费者实际购买的既不是原材料(知识),也不是洞(知识的效果),而是钻头(包装过的知识),而知识也可以分很多类:客观事实;主观观点;技能等。也可以分为:短期功利型知识、中期理念型知识、长期修养型知识。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火热,涌现出一大批知识个体。也许你会比较沮丧,知识经济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能做点啥?
我们先看看会有的5种角色:
1、知识原创者
2、知识传播者
3、知识产品经理
4、知识经济人
5、知识价值领袖
其实知识的原创者是塔尖的少数人,知识的传播者大多是老师等,知识经济人就是负责商业化的,知识价值领袖就是关注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人。
最后想重点说说,知识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的说法最初来自宝洁,是全面负责一款商品的人,确定开发何种商品,组织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和销售,并且负责一款产品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收益。微软将PM的概念引入软件领域。
知识产品经理是管理商品与构建系统的人。
知识产品经理=主编×出版人×营销总监。
一个人干完一个链条的活,这篇鱼塘都由PM承包了。
这是一个新的工种,也许会跟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刚出来那样,需要培训,需要建立行业标准,需要搭建一个思维系统以及健全知识体系。
anyway,我觉得这是件好玩的事。
PS:这本书看了几遍,写笔记时又看了一遍,发现还是落下不少之前没注意到的亮点,所以,可见阅读是件多么个人化的事。每次都带着update的我过来,才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所以,这份笔记也是一份个人视角,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PS: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知识吸收效率。就单说整理出笔记就花了好几个小时,其实我听分享一个小时也许就了解了大概。那么,还要不要读书呢?写笔记会不会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我觉得还真是有待商榷。这也是”书“的问题,书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单元,它的体系化在哪里?它的碎片化又在哪里?有没有更好地解读方式?如何创新优化到一个最佳点?还得再想会儿……
PS:书的出版当然赶不上变化,短短几个月,知识经济领域又发生很多新玩法,所以,这本书给到的是一个框架,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接下来还得继续探索,随时更新。
边看书边列了个知识经济阅读清单:
《后资本主义社会》
《 创造知识的企业 》
《知识的边界》
《市场就是谈话》
《颠覆式创新》
《游戏改变世界》
《被诅咒的剧透:传媒大亨们为什么走上了穷途末路》
《哈耶克场景知识》
《知识社会史》
《商业文化礼赞》
《知识价值革命》
《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
《超级IP》
《认知盈余》
《为未来而教,为未知而学》
《坏事变好事:大众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精益创业》
《清单革命》
《U型理论》
《第五项修炼》
《一胜九败》
《玻璃球游戏》
《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
《十年一觉电影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