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
作者
|
页码
|
·专题论文·
|
1930
—
1931
年主力红军整编的源起、规划与实践
|
应星
|
(4)
|
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转变——从上党战役到平汉战役
|
金冲及
|
(26)
|
垂帘听政、训政、归政与晚清的奏折处理
|
李文杰
|
(45)
|
清末四川乡职身份良贱之两歧——以团保首人为重点
|
孙明
|
(68)
|
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海患与水师巡洋制度之恢复
|
王宏斌
|
(82)
|
论七七事变与英国的最初因应
|
侯中军
|
(100)
|
“白尔丁号事件”与法国在华治外法权的废除
|
刘萍
|
(116)
|
抗战时期后方高级公务员的生活状况——以王子壮、陈克文日记为中心
|
郑会欣
|
(129)
|
|
·读史札记·
|
江浙沪地区堕民对主顾的固定服役权述论
|
谢一彪
|
(147)
|
清末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与“学部三折”
|
张海荣
|
(153)
|
|
英文目录与提要
|
(160)
|
书讯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25)
◇《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44)
◇《天变与日常: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华北泰山信仰》
(67)
◇《天下为学说裂:清末民初的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
(115)
|
本期执行编辑
/
胡永恒
|
·专题论文·
1930
—
1931
年主力红军整编的源起、规划与实践
应星
内容提要
1930
—
1931
年中共中央对主力红军的统一整编,进一步增强了军队在苏维埃革命中的分量,促使红军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移。红军的整编是在授权、理想、纪律、实力和人脉之间互动产生的结果。中央苏区的红军整编受到红四军的强烈辐射,毛泽东提出的“伴着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产生这种辐射力的一个重要源头;鄂豫皖苏区的红军整编几乎同步地反映了中央的政策变迁;湘鄂西苏区的红军整编则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中共组织“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关系,在红军的整编实践中初见端倪。
关键词
红军整编
主力红军
中央苏区
湘鄂西
鄂豫皖
苏维埃政权
作者简介
应星,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转变
——从上党战役到平汉战役
金冲及
内容提要
抗战胜利后,是谁首先挑起了内战
?
为什么八年来一直分散在各地从事游击战争的中共军队,能够在全面内战爆发前的很短时间内迅速集中起来,组成强大的野战部队,以运动战的方式战胜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正规兵团
?
而蒋介石在处理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的态度又有哪些不同
?
这两次战役对整个解放战争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
游击战
运动战
全面内战
上党战役
平汉战役
作者简介
金冲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垂帘听政、训政、归政与晚清的奏折处理
李文杰
内容提要
咸丰帝去世后,清朝原有的由皇帝独揽大权的局面不复存在,国家政务依靠咸丰帝遗命的“赞襄政务大臣”制度来维持,内外奏折、大小国事由八位政务大臣赞襄处理,交两宫皇太后钤印确认。这一权力格局因“辛酉政变”而改变,并由此而衍生出垂帘听政及议政王、军机大臣辅佐制度:内外奏折,由两宫皇太后先阅,并授意议政王军机大臣拟批。同治帝亲政后,政务与文书程序“归复旧制”,同治帝恢复一切权力。光绪帝登基,垂帘听政再次举行。待到光绪帝成年,其生父奕先是创造皇帝亲政同时皇太后训政的特殊体制,光绪帝完全处于文书和政务“训练”之中;后来又创造一种有限度的皇太后“归政”模式,光绪帝的奏折处理、上谕拟定之权大打折扣,无限期接受慈禧太后监督,为此后宫廷争权和晚清政局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
垂帘听政
赞襄政务大臣
光绪帝
慈禧太后
作者简介
李文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清末四川乡职身份良贱之两歧
——以团保首人为重点
孙明
内容提要
清代对乡里首人亦即乡职的身份有制度规定。乡职是“役”,在良贱之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导致其易于滑向贱役,染上“贱”的色彩。出于免役、防弊等考虑,政府不令绅士出任乡职。清末,团练、保甲等组织成为总括性的乡里行政枢纽,首人成为职能融混的乡里负责群体。四川推行了提升首人身份待遇的改革,但并未奏效,而是使得乡职群体的身份处于良贱两歧的状态。基于社会政治的身份语境,绅民有明确的身份意识,对乡职处于迎拒之间。
关键词
乡职
团练
保甲
团保首人
职役制度
作者简介
孙明,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海患与水师巡洋制度之恢复
王宏斌
内容提要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试图恢复水师巡洋制度,诸如,谕令提镇大员必须亲自巡洋,重新修订水师巡洋会哨章程,千方百计整修战船炮械等,但收效甚微,事实证明清水师无力镇压海匪活动。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中英海军联合镇压海匪的做法,尤其是英国海军在中国洋面参与的缉匪行动和护商活动,不仅破坏了清代前期建立的巡洋制度,同时也损害了中国的近海行政和司法管辖主权,而且导致中国内洋与外洋的管辖观念日渐模糊。对于英国外交官的“帮同剿捕”建议,清廷一再发表谕旨,明确表示拒绝,但对英国的侵略行径又无力制止。
关键词
海匪
水师巡洋制度
两次鸦片战争
作者简介
王宏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论七七事变与英国的最初因应
侯中军
内容提要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英国最初并不认为这是一个严重事件,但仍在中国提出外交呼吁前与美国进行了沟通,希望能联合行动,共同劝解中日不要升级冲突。此即英国第一次联美尝试。英、法均认为美国的参与非常关键,但美国却通过赫尔声明表明无意参与调停行动。在英、法劝解下,中国向《九国公约》签字国发出呼吁,亦是希望美国能发挥作用。国民政府虽然表明了和平的诚意,但日本意在夺取华北,而这触碰了国民政府的底线,中日冲突不可避免。英国为了化解即将爆发的战争,再一次作出了联美尝试,而结果同样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