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经济增长数据来看,经济复苏速度持续放缓,在剔除低基数影响后,出口仍位于高景气度区间但开始降温,消费超预期加速修复,但社零绝对增速仍未回到疫情前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低位小幅回暖,地产投资仍具韧性,制造业投资低位小幅回升但仍处于负区间,基建投资明显反弹,表现相对亮眼。总体来看,经济复苏动能最强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
短期内,需额外关注消费的复苏情况,尤其是汽车消费。国内乘用车销量已连续两个月负增长,如果作为消费主力军的汽车消费持续弱势,将拖累未来消费复苏进度。
往后看,在制造业景气度见顶回落、地产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我们认为,经济总量是否能维持当下增速,需核心关注两方面:第一,出口是否能继续保持强劲。当前中国的外贸高景气度延续但持续回落,未来出口的高景气是否能够持续,取决于海外供给端的恢复速度,当前订单粘性得到初步验证,后续继续需关注海外供给端的恢复对订单回流影响。第二,未来消费的复苏是否能对冲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回落。
3月CPI低位小幅回升,同比增长0.4%,其中食品项价格同比下降0.7%,较1月回落0.5个百分点,猪肉价格的持续下行是主要拖累;非食品项价格同比上升0.7%,服务项目价格同比增长0.2%,均在温和向上修复中。3月核心CPI录得0.3%,继续温和修复,是今年内首次回到正区间。
3月PPI加速修复,同比大幅上升至4.4%,全球需求复苏升温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叠加去年疫情期间商品价格低基数的影响,PPI加速回升。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仍在上行但环比增速放缓,预期后续PPI会继续温和回升,通胀压力不大。
4月份,市场预期的企业缴税、地方政府债发行对流动性的抽水并未兑现,资金面呈现平稳宽松的局面,DR007降到7日OMO以下。从央行的角度来看,继续“地量”操作,基本也是延续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这一政策目标。
财政部近期对地方政府债发行进度放缓做出解释,预计后续发行将会提速。根据估计,5月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的净融资额会在万亿。虽然央行表态会配合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的发行,维持流动性的稳定。但节奏和力度是不确定的,资金面的扰动仍不可排除,况且目前DR007仍在7日OMO政策利率以下。但拉长时间看,在经济结构性恢复、通胀压力不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会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那么资金利率整体上依然会围绕政策利率运行。
3月社融增速明显回落,整体上延续信用收缩趋势。新增社融同比少增,主因是去年同期疫情下“大放水”处于历史高位;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低于预期、以及企业债券融资大幅下降,是新增社融的主要拖累项。信贷方面,企业贷款同比少增主因是去年疫情间企业短期融资高增,今年大量集中到期,多数企业现金流改善后或进行偿还,这是比较自然且合理的现象;从结构上来看,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均占主导地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整体看,3月经济同步指标小幅反弹,但前期表现强势的生产、出口等重要分项出现明显下滑。而先导指标继续向下且连续四个月位于枯荣线下方,显示未来经济复苏动能或继续走弱。
从4月高频生产指标跟踪情况看,环保限产使生产指标走势有所分化:高炉开工率、焦化企业开工率走低,弱于季节性表现;而半钢胎开工率与粗钢日均产量维持高位,且粗钢生产有向头部钢企集中趋势。
高频商品价格监控方面,4月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仍在上涨,主因是去年同期的低基数,后续通胀仍可能继续向上修复;然而以环比视角来看,4月商品价格的上涨速度已趋缓,后续通胀上升斜率或变平。
房地产方面,3月地产数据除投资和新开工数据略有上升外,其余各项数据几乎全线走弱。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表现较强的销售数据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另外资金数据也出现全面收缩迹象,地产数据拐点初现。
3月房价增速继续保持平稳,同比整体上涨4%。各能级城市中,一线城市涨幅最小,但增速有所加快;二、三线城市涨幅较上月持平。成交方面,一线、三线城市成交增速下降明显,其中三线城市呈现负增长;二线城市成交量抬升。
区域维度上看,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都市圈房价涨幅领先,东北、京津冀、中部涨幅落后。一线城市中广州领涨(9.2%)、深圳垫底(-0.4%);二线城市中杭州领涨(8.7%),厦门垫底(-0.2%);三线城市中东莞领涨(11.1%)、衡水垫底(-2.2%)。
截至4月23日,本月A股整体上涨2.3%。主要股指普涨,创业板指收涨8.6%,领涨市场;上证指数表现相对较弱,跑输市场。行业方面,申万一级28个行业中大多数行业均收涨,具体来看,科技类行业中除通信行业小幅下跌,其余都为上涨态势,整体较上个月的表现有所反弹;消费类与周期类行业的表现都较为分化。今年以来回报靠前的休闲服务、银行、公用事业在当月的跌幅比较深。
市场风格上,月内轮动较快,整体大致呈现均衡,略偏小盘/成长风格。从行业层面的角度,四大类行业中,只有金融行业偏小盘风格,周期、消费、科技行业都呈现大盘风格,其中科技行业大盘风格最为明显。
往未来看,大盘/小盘风格层面,由于 1-3 月份新增社融同比回落,并且未来仍有下降趋势,另外小盘风格相对大盘风格的估值仍在低位,因此小盘风格或将继续保持优势;价值/成长风格方面,利率水平料将呈现震荡态势,结合当前成长风格的高估值,价值/成长风格层面或将偏于均衡。
市场活跃度方面,4月份进一步萎缩。尽管日均杠杆水平较上个月有小幅提升,但整体杠杆水平仍然处于今年以来的低位。另外,市场成交额在当月进一步下降,相较3月份的平均成交额减少近13%。
市场情绪方面,根据我们最新研发的市场情绪模型结果来看,当前市场情绪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异常波动。
说明:情绪指标是在不同A股市场行情下(下跌/震荡/上涨),根据过去一年申万一级行业的贝塔值排名与最近一个月行业的涨跌幅排名的相关性计算及处理得出。上涨情绪指标指标值为1表示市场情绪高,提示市场上涨机会;-1表示情绪低,提示市场下跌风险;0表示无情绪层面无信号提示。
陆港通交易情况来看,北上与南下资金均为净流入态势,北上资金日均净流入较上个月有所增加。从外资的增减持行业来看,外资主要减持公用事业,另外房地产行业也有所减持;除两个行业之外,其余行业均显示有所增持,新增比例前三名的行业分别是材料、信息技术和医疗保健。
性价比量化模型跟踪方面,市场整体性价比基本与上月持平,规模指数中中证500指数优势明显。大类行业上,继续呈现金融>周期>科技>消费的格局。对比上月,金融、消费、科技行业的性价比有所回升,周期出现小幅下降。
行业A-H股溢价水平方面,除了可选消费和房地产这两个行业以外,其余行业的AH溢价在当月都有所收窄。目前来看,A股行业中房地产和材料行业的溢价水平最有优势。
行业景气度方面,景气度上升较快的行业集中在周期上游、中游设备制造以及地产产业链。公用事业、交运、非银金融、地产的景气度/估值匹配较好。
4月份,资金面延续宽松叠加结构的欠配,共同推动债市走强。在套息空间+杠杆稳定的背景下,中短端利率下行较为明显,而长端利率变动不大。信用债方面,由于并无新增重大违约主体,市场风险偏好平稳,信用债到期收益率基本上也是跟随利率债下行,信用利差相对平稳。
中长期来看,稳货币+紧信用的格局是比较确定的,这有利于债市。由于之前债市利率水平已经偏低,经过一个月的利率下行之后,未来的下行空间是我们不得不正是的问题。历史上来看,除非资金面特别紧张或者特别宽松的情况下,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基本上与10年期国债的利率大体对应一致,而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中枢大体上与1年期MLF相近。所以,如果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话,10年期国债利率是有可能下降到3%以下的。
由于近期债券市场对利空的钝化反应都是基于资金利率平稳这一基础,若后续出现资金利率中枢的抬升和波动性加大,债券市场可能也会出现波折。
4月份,原油价格整体上依然是受到全球疫情再度重燃的压制,仅在中旬受三大机构上调全年需求预期利好短暂上涨。往后看,虽然全球经济复苏会带动原油需求恢复,但如果疫情延续今年以来的反复并且疫苗接种进度缓慢的话,全球原油需求恢复进度也必然会放缓,如此,油价的升势也会更为波折。
黄金方面
,美联储持续“鸽声嘹亮”叠加阶段性疫情的反复,缓解流动性提前收紧预期,10年期美债名义利率回落,金价也因此震荡走强。据纽约联储的调查,大规模刺激方案对通胀的传导效率可能不及从前,从而使黄金的抗通胀属性难以发挥作用。而美联储退出QE的话,美债名义利率上行是确定的。总体来说,维持黄金长期震荡走弱的观点不变。
股票多头:建议配置GARP型或行业轮动风格的基金经理。
从去年截止至2021年4月9日,股票多头策略跑赢沪深300,累计收益率达50.85%,超额收益达29.58%。春节后,股票多头策略的回调幅度较大;然而,从超额收益来看,3月份开始逐渐止跌反弹。超额收益的止跌反弹和“抱团股松动”有关,本质依旧是估值分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从投资角度来说,估值和盈利的匹配性是未来需要考虑的核心要素,
因此建议配置GRAP型的基金经理。另外,擅长自上而下投资的管理人在今年也值得重点关注。
业绩来看,2021年4月,成长风格的基金表现最好。在经历了前期大幅回撤的情况下,成长风格的高估值压力得以缓解,有业绩支撑的成长股出现止跌反弹的迹象。前期的大规模暴跌,成长股的估值有所回落,但是从历史估值维度来看,成长股的估值相对价值股依旧处于较高的区间,部分业绩较差的成长股仍然具有回调风险。2021年的权益市场已经从估值拉动变为盈利拉动,市场出现结构化行情,需要警惕短期内的风格变换和扰动。
因此,在基金管理人的选择上,建议选择风格偏均衡的管理人。
股债混合:首选偏债混合基金。
4月,沪深300股息率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比率处于历史上25%分位之上,并出现小幅上涨,但是依旧没有回到中位数水平,说明股票的投资性价比依旧不高。长期来看,经济增速中枢的下行会带来长端利率中枢的下降,短期来看,信用利差走阔、商品价格回落都是支撑利率债的有力依据。债券的投资性价比相对股票更高,建议首选偏债混合基金。
债券策略:纯债方面,建议增配中长期纯债基金。
在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的情况下,伴随着股市回调,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落,截止23日,4月份债市利率整体下行,长短端利率下行明显,平均久期更长的中长纯债收益表现好。我们认为从长期债市供求关系来看,债券投资应适当拉长久期,增配中长期纯债基金,减配短期纯债基金。
二级债基波动较大,受大盘整体震荡的影响,截止23日,4月混合二级债基指数跑赢纯债基金指数。
各债券指数均有所反弹。一方面债市利率略有下行,另一方面各信用等级利差平稳。各信用等级债券指数在近一个月均有所上升,利率下行带来的久期收入和信用“下沉”带来的票息收入均作出了正贡献。
建议增加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配置。可以关注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适当拉长久期,获取利率下行的市场Beta收益;信用债方面,建议关注擅长高信用等级债券投资的基金经理,但我们认为今年信用违约风险仍然较大,不建议过多的信用下沉。
量化指增策略:
量化指增的收益来源一方面是市场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一方面是指数的Beta收益。中高频策略获取超额收益的难易与市场的活跃度和波动率相关,同时中低频策略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与市场风格的稳定性更相关。
今年春节后市场活跃度持续回落,4月份整体的市场成交量和换手率略低于近一年中位数水平,日均成交额未达万亿。且从市场波动率来看,4月的沪深300和中证500成分股波动率中位数较上月均略有明显下降。我们预计短时间内高频策略收益端环境不会有明显改善。
从超额收益分布来看,市场环境边际恶化。截止到23日,4月沪深300和中证500成分股个股相较于指数的涨跌幅集中度上升,整体中位数左移,有相对更多的成分股未能跑赢指数,沪深300成分股超额收益为正的个股占39%,较上月的60%上升,中证500成分股超额收益为正的个股占37%,较上月56%下降。概率上,对于分散投资、持仓股票多的量化策略来说,获取超额收益难度加大,市场环境恶化。
去年8月以来,市场偏向大盘风格,今年2月开始市场小盘收益率超过大盘,但市场整体环境震荡。在Beta端,从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的相对性价比来看,
我们认为中证500指数估值的历史分位更低,更具备配置价值。
量化中性策略:
量化中性策略的收益来源主要是对冲掉市场收益之后的超额收益,既受到超额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市场整体贴水环境的影响。从对冲成本端来看,近一年来上证50和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年化贴水率中位数在4.5%、7.3%,中证500股指期货的年化贴水率中位数约为12.2%。值得注意的是,4月,沪深300股指期货、中证500股指期货贴水均有所收敛,尤其是沪深300的贴水回归到年前的水平。4月份中证500股指期货当月合约的年化贴水率维持在6.8%左右的水平,下季合约年化贴水率9.0%,私募基金成本端压力有所缓解。
综合量化中性策略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以及一定的对冲成本,加上市场环境对于维持一定多头敞口的产品的不利影响,短期整体维持谨慎中性的观点。从产品配置角度,
我们认为中证500量化中性策略要优于沪深300量化中性策略。
管理期货(CTA)策略:
4月份整体期货市场的波动率下降明显,波动率下降约21%。4月南华商品指数月成交额保持在近五年中位数水平附近,短期利好中短期趋势策略。
月度趋势来看,2月份商品期货迎来普涨趋势,3月份普遍有所回调,波动减弱,4月份以来商品又普涨,虽然幅度不大,但整体而言波动增大和减小分布较为均匀。我们认为在疫情后,期货市场的整体趋势和波动会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相对而言,长周期策略对管理人的趋势捕捉能力带来挑战,但在趋势行情下的收益会更为可观。从防守角度来说,CTA作为与股债相关性低的配置型产品,我们更看好中短周期策略。
就CTA中长周期策略而言,2017至2019年,商品指数20日波动率持续降低,使得2019年的波动率处于历史较低位置,主要是由于市场上量化产品的增加,市场有效性提升,长周期策略盈利机会稍逊于以前。但由于周期影响,叠加疫情因素,2020年波动率有所加大,市场环境改善。就CTA短周期策略而言,南华商品指数日涨跌幅振幅在去年开始显著加大,2020年整体商品市场波动率保持高位,给日内策略的CTA创造了较好的收益环境,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波动的态势仍会延续,且近三个月来,南华商品指数月成交额已回归至近五年中位数水平,短期利好中短周期趋势策略。总体来说,我们认为市场环境更利好中短周期策略。
商品波动率有着明显的周期性,且一旦高波动的市场特征形成,一般会持续较长时间(3-5年),而高波动率的这种长周期的聚集效应,是我们认为目前时点下CTA策略具有长期配置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私募股权:
关注三类管理人,分别是头部管理人、在TMT(TO B)和医疗领域多有布局的管理人以及科创领域垂直型管理人。
投资端来看:4月,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金额环处于近一年均值水平;投资数量近一年保持平稳,月度投资数量约859次。私募股权市场近一年的投资处于平稳发展的阶段。
分行业观察:4月,企业服务、医疗健康、高端制造是最受欢迎的投资行业,投资事件均超过50起,但是热度较之前略有回落。电子商务、汽车交通、广告营销行业的投资热度有所上升。近几个月,游戏行业一直保持较高的投资热度。
策略上,从行业投融资数据看,IT及信息化、制造业、互联网、医疗健康等一直是最受投资人看好的方向。其中,随着TO C互联网趋于饱和,TO B领域吸引了更多投资人的目光,资本开始向企业服务、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迁移。建议关注在TMT(TO B)和医疗领域多有布局的管理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原本主要覆盖TO C 企业的管理人转而加大对TO B领域的投资,应当关注其能力和资源是否与新的方向匹配,比如是否配备了该领域的专业投资团队。
另外,头部管理人在募投两方面都有优势。2017年底开始的募资难题一直在延续,并且逐渐传导至投资端,GP缺乏可持续投资弹药,更多机构选择观望等待。另一方面,在市场低迷时刻,资金更青睐确定性更高的优质项目,优质项目也更愿意与头部机构合作。在这样的市场中,没有良好品牌、业绩背书或者项目获取能力较差的中小机构普遍面临没钱可投,有钱没项目可投的尴尬境地。相反,从募投两方面去看,头部机构都更具有优势,除了好项目涌向头部机构,就连资金也都向头部聚集,而且股权投资基金的业绩具有高度持续性,业绩水平处于市场头部的基金,其后续基金有更大的概率仍然处于市场头部。因此,建议继续关注能够实现跨周期的优异投资业绩的头部GP。
退出端来看:政策红利下,2019-2020年中国企业IPO大爆发。从数据来看,IPO数量在2020年处于历史高值,利好私募股权的退出。
退出端的利好尤其有利于S基金。因为S基金的交易项目往往经过一段时间验证,IPO的提速更有利于这类项目加速退出。对于倾向追求投资性价比、良好现金回流与较高确定性的客户,建议关注S基金。S基⾦能够为投资⼈带来更快速的现⾦回流及更确定的投资回报,对现⾦流稳定性有⼀定要求的投资⼈来说,S基⾦与其需求更加匹配。自2015年双创热潮后,一级市场存量规模不断扩大,2020-2022年将会出现基金退出的高潮,S基金将会有更多的项目供给。投资人应该选择项目获取渠道多且可靠、有数据库系统支撑、有直投团队辅助、有完善估值定价体系、已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的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