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球小姐好
致力于有趣又有用的原创分享。厦门百事通女王。热爱生活者务必珍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爱大北京  ·  2月20日 | 京城事儿全知道 ·  昨天  
最爱大北京  ·  痛悼!“国医大师”在京逝世 ·  昨天  
TGB湖南人  ·  【2.18复盘】高位股继续退潮,DeepSe ... ·  2 天前  
最爱大北京  ·  新学期,北京发布“体育八条”!亮点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球小姐好

我的左半棵家族树(长文)

球小姐好  · 公众号  ·  · 2019-03-02 16:56

正文

家族树,是一种家庭文化的工具。依据血缘关系把人联系起来,按照辈份排序构成树的模型。 在树中的成员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家族起源、家族关系以及其他成员的基础信息。

梳理自己的家族树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当时间的潮水退去,模糊久远的记忆像礁石呈现。隔着距离,重新审视,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画家族树时,我觉察到我的父系脉络是几乎缺失的,只有母系这完整清晰的半棵。

我的父亲 9 岁丧父,他的母亲改嫁,他由亲叔父养大,后来当兵离乡,退伍就业,一直跟他那些异父同母的弟弟妹妹比较疏远。而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是什么样(在我还小的时候,亲奶奶就去世了),至今也没能记得我到底有几个姑姑叔叔 —— 不多的几次会面,我只记得他们全都非常漂亮。为此我从小就很遗憾自己没有继承到父亲家族的美貌传统。

说起来,我还真是在母系氏族里长大。不但是因为母系血缘关系比父系要来得更紧密,更是因为在我们家族里,女人们全都独立,有主见,不依附于男性,一脉相承的强势,而男人们都则处于相对弱势,凡事要回家问老婆。虽然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悠久,但我想,像我们家这样女性占上风的母系氏族家庭应该不在少数。




太婆是我们整个母系氏族家族的源头,我记忆中的家族最老的长辈。

太婆出生于 1897 年,跟宋美龄同年,我至今还记得她 颤颤巍巍小脚走路 的样子,以及那层层叠叠的裹脚布。她出身大富人家,家族做远洋生意,家里就连院子晒衣服的竹竿两头都用银包着。她是长房长女,真正的千金大小姐。据说当年风光出嫁,后面送嫁妆的还没出门,前面送的人已经到了夫家。陪嫁品一担接着一担,浩浩荡荡,排了好几条长街,在当时引为盛事。

那时候的婚姻,都讲求门当户对。可是同样出身富裕的太公,不幸抽鸦片成瘾,家里能卖的卖,能当的当,生生把偌大家业给败光,太公早早过世,剩下太婆和几个孩子。家道虽然败落,但还是有一些田地,直到土改的时候被全部没收,从此太婆家才真正一贫如洗。我的外婆,就是太婆的第二个女儿,也因无力抚养,被送去别人家当童养媳,即后来嫁给我外公。

我想像不出太婆当年那些动荡岁月和起伏跌宕,想像不出她一个曾经养尊处优的千金大小姐,后来如何拒绝改嫁,操持全家,含辛茹苦地把子女拉扯大,更想像不出一个女子独自面对那么多生活危难的时刻,内心需要怎样坚韧强大的力量。

当我开始记忆的时候,太婆已经是一个很老很老的老人了,她非常慈祥,对孩子们非常疼爱,她身上那种大家风范一直都在。

太婆已经去世多年,我们对她的所有的爱和怀念,都被深不可测的时光阻隔。而她的二女儿,我的外婆今年已经九十二高龄。



外婆 5 岁被送去当童养媳,后来嫁给外公,育有三女两男。我妈妈是她的第二个孩子,最大的女儿。

外婆是个强悍老太太。嗓门很大声,什么都要管,一不高兴就大声斥责。她闲不住,八十岁了,样样事情还都自己做。姨姨家的饭馆开张,她也要在场帮手,叫她老人家歇歇去别干了,她还恼火,不肯比年轻人少干活。

我外公较早过世,记忆中的他,是个永远穿着中山装的老先生,斯文,口讷,寡言。因此一大家子人,里里外外,大事小事,基本都是外婆操持。连跟邻居吵架,也都是外婆独挡,外公是从来不出面的。我记得外婆以前时常大声斥责外公,闷不吭声的外公,到最后火了,就高骂一句 你这个没字的女人! 外婆立刻气焰降低。外婆不识字,而外公是位读过书的文化人,只有在这一点上,外婆永远低一等。

在这样的家庭里,女性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掌握着话语权和执行力。外婆的三个女儿,包括我母亲,无一例外地继承了外婆的强势果敢和勤劳。而外婆的两个儿子,就是我的两个舅舅,都很遗憾地,养成了懦弱退缩的内向性格。

我从小只知道有外婆家,没有奶奶家。小时候每到春节,就一家子回到外婆家去扎堆。姨姨们也都更亲近娘家人,对夫家人比较疏离,她们的老公,就是我的姨丈们,在我们家的地位都如同亲生儿子。相比之下,外婆的亲儿子们反而离家庭比较远,都是跟着老婆走,老婆才是家,凡事由老婆夺定。

男女如同电流的两极,阴阳平衡的世界才完美。完美的家庭应该是琴瑟和谐,彼此尊重,能量平衡。而在我外婆家以及她的女儿各自的小家庭里,都纷纷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原本应该温柔的女人,变得霸道锋利,而不被需要的男人们,无处寻觅尊严和力量。

这样的局面,毫无疑问,源自家族中女性的过于强势。



小时候,我并不像现在这么爱母亲。我不喜欢她,因为她脾气暴躁,心情不好就动手打孩子,常常跟爸爸吵得天翻地覆,反正她非要吵赢不可。小孩子最怕大人吵架了,因此在长大成人之前,我一直觉得婚姻是件恐怖的事。

我比较亲近父亲,甚至崇拜父亲,觉得父亲是天底下最好的人。而母女之间的私密亲热,直到成年后才有。现在回头想来,青春少女期的我,比同龄要晚熟得多。我不喜欢那些扭捏作态唧唧喳喳的女性朋友,我拒绝留长发拒绝穿裙子,是个十足的假小子 —— 怪不得一直没有男生追 —— 这一切或许跟潜意识里头的恋父情结有关,也跟家庭传统有关,我们家的女人全都是简单直接,不懂撒娇的。

直到长大成人,天性中的女性成分苏醒,我才开始慢慢接近母亲。随着对母亲的接纳,我才渐渐接纳自己身上的女性特质,才开始真正变成一个身心纯粹的女生。

在我们家,父亲和母亲的相处模式,并没有拷贝外公外婆的历史(幸亏如此,我和我妹妹才没有变成强悍女超人)。父亲是一个大单位的一把手,母亲只是一个普通职工,我想这是父母亲之间最终达到能量平衡的很重要的因素。当然,这一平衡经历了冲突、碰撞、争执。以前的人不会轻易离婚,否则我觉得他们俩离十次婚都够了。数十年的相处磨合养成足够的默契和浓浓的亲情。现在,父亲和母亲是非常恩爱的一对。少年夫妻老来伴,他们的世界,终于相安无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