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前沿人  ·  “畅”谈“新”声 | “恋爱卡牌工作坊”活动回顾 ·  昨天  
北京大学前沿人  ·  “畅”谈“新”声 | “恋爱卡牌工作坊”活动回顾 ·  昨天  
新华社  ·  夜读|家最好的状态 ·  3 天前  
新华社  ·  郑钦文,只差一口气? ·  6 天前  
观察者网  ·  中国,找到一条"拯救世界"之路!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别人当主角就好” 你有没有“配角综合征”?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21 17:29

正文



生活中,有些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的配角。他们在心里觉得,有人做主角就好,不必自己出头,“配角”是性价比更高的角色。


那么问题来了,你更愿意当主角还是配角?


可能有人会说,当然更愿意当主角呀!就算穷困潦倒,体弱多病,最后还是会结局圆满。

But,你说的主角是影视作品中的主角,而小编说的主角是生活和工作中的主角。


有何不同?且看一组数据。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51.6%的受访者没有。64.9%的受访者建议认清自己的能力和性格,根据实际去匹配。


48.4%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

中国人民大学大四学生邵薪羽曾在美国交换学习,一直是课堂上的“配角”。“不一样的语言环境、高强度的课程都让我倍感压力,甚至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而美国同学有想法就会脱口而出,与老师积极互动”。

“我喜欢当配角,不爱出头。”在山东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林晖(化名)总是会依赖团队里的其他人,“我不想考虑事情要怎么开展,听别人的指挥就好”。

调查中,48.4%的受访者表示自身有“配角综合征”,51.6%的受访者没有。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刘真把配角形象地比喻为“在路边鼓掌”,她认为,有时候需要自己“出头”,有时候也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付出得越多,担起的责任越大,也就自然成为主角。而有的事对我没那么大吸引力,我就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需要出头”。


对于“配角综合征”,47.5%的受访者认为应改变现状,“每个人都该去争取更好的位置”;39.8%的受访者认为正常,“生活中本来就有主配角”。


“乖孩子”理念导致“配角综合征”?

“配角综合征”为何如此普遍?调查显示如下:

53.9%的受访者认为孩子从小接受“乖孩子”理念不去争取是主因。


52.2%的受访者指出不自信导致畏首畏尾。


43.9%的受访者认为是没勇气承担可能出现的后果。


35.6%的受访者认为受集体重于个人的传统观念影响。


33.6%的受访者认为父母事事作主导致决策勇气缺失。


21.6%的受访者认为成长中常受点评导致介意被评价。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孩子从小接受“乖孩子”理念不去争取以及自身的不自信是导致其甘当配角的主要原因。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


一时间给不出答案?不妨先看看别人怎么说。


观点一:“配角综合征”是种“社会心病”


“配角综合征”也是一种病,而且是可怕的“社会心病”。


社会需要有配角,但是社会更需要人人争当主角的竞争意识,“主角意识”,就是“主人翁”意识,责任担当意识。“配角综合征” 就是“主人翁”意识、责任担当意识缺失的反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一棵伟岸的大树,长在丛林中。它的顶端极力向上,以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它粗大的枝干尽可能地占领着空间,以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它的根系极尽繁茂,以汲取大地最多的精华。然而,在大树旁边,几棵瘦弱的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它们枝干细脆,叶片已接近枯黄。这就是“丛林法则”的无情现实:你不去竞争,出人头地,你可能就会逐渐被淘汰。一个没有人人争当主角意识的社会是消极的社会,“配角综合征”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绊脚石。


我国已社会进入转型期,科技在快速进步,社会在加速度发展,世界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都让现代人的生活条件、方式、理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正谓遵从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需要我们人人有主角意识,竞争意识,创新进取精神去适应变化。应在全社会树立树立“主角意识”,不仅要当好配角,而且应该积极争当主角,远离“配角综合征”。


观点二:“配角综合征”未必就是一种病


固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是,社会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主演,“甘当社会配角”未必就是一种病,未必就是不思进取,未必就是甘为人下,未必就是沉沦不前。


“配角综合征”其实不是一种社会病。每个人对于自己都有一种认识,自己的领导能力如何,自己的才学储存如何,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角色,我们自己也有一个科学的衡量。不是我们甘为人下,而是觉得自己更适合当配角。就像带兵打仗一样,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指挥者,如果大家都想指挥别人,这个仗还如何打?


一个社会,必然会有主角和配角之分。配角不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一场电影里没有配角,会是怎样的场景?每个人都是主演,每个人都是经理,社会如何前行?再说了,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指挥者。电影里的小配角一样能拿到“配角大奖”。当好配角也需要本事,这需要涵养,这需要配合,这需要沉稳,这需要放弃个人的利益。


最为关键的是,即使我们都是社会的配角,但是我们一样能在配角中成为我们自己人生大戏的主角。就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难道就不幸福了?别把“甘当社会配角”说的那么一无是处。配角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好的。



观点三:“配角综合征”是“乖教育”产物

甘当配角”,对于一些人而言,或许真的是一种气度襟怀,但不能讳言,对于另一些人而言,“甘当”的后面遮掩着无奈——当缺乏自信、不敢担当、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等成为“综合征”,导致了平庸且甘于平庸,那么除了“配角”,遑论其他选择?更不必说,因为平庸无能,即使当“配角”,也未必能当好。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主角配角又宁有种乎?放下能当主角但甘当配角的高人先不说,尤须议论的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无可避免地成为了配角?答案正如大多数受访者所言,孩子从小接受的“乖孩子”理念是主因。而这个所谓的“乖”,其实就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不要奇思怪想,听到一就不可答二。这样的“乖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十几年一贯制,孩子习“乖”成自然,不想做不动脑子只动身子的“配角”也不行了。


“乖教育”的核心是“标准答案”,幼儿园孩子回答“大熊猫爱吃什么”时答了“蛋糕”而惨遭淘汰,因为“标准答案”是“竹子”。“一碗豆腐”不是“豆腐一碗”,诸如此类的“标准答案”,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不知碰到过多少,不“标准”就淘汰,他们在“标准”中被整成了流水线生产的零件。一项国际性的调查显示,在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这个垫底,既是“标准答案”的必然归宿,又是“配角综合征”的折射。我国大学为什么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解“钱学森之问”,自然是“系统之答”,然而如不能鼓励不“标准”,至少也应容忍不“标准”,不仅是“系统之答”的题中之意义,而且也是治疗“配角综合征”的良方。


观点四:配角综合征”少拿“乖孩子”说事


被调查者对“配角综合征”给出的原因很多,但我以为都不十分靠谱。比如,53.9%的受访者认为从小接受“乖孩子”理念不去争取是主因,他们不是指向自己心理上、意识上存在的问题,而是指向了外界环境,放大“乖孩子”教育的影响力,实际上忽视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些人虽然承认自己身上有问题,但忽略了个人心理上的惰性、放纵。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意识依赖于客观环境,不可能脱离客观而孤立存在,但又不应放大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人的影响。应该承认,“乖孩子”理念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习惯、性格,但人的主观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长大成人,当意识到“配角综合征”是一种不积极、不主动的生活、工作方式与态度以后,改变“配角综合征”,而非始终停留在“配角综合征”的层面,或者不以为当配角很好而沾沾自喜,才是最需要的。


以职场为例。如果单位成立一个三人小组,其中一个人有“配角综合征”,其他二人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如果有两个三人小组,有“配角综合征”的小组,胜出的几率明显更低。当配角虽然会给敢于担当、出人头地的人更多出彩的机会,事实上,担当的成功与风险是同在的。大家更愿意与敢于担当的同事合作,而不愿意与回避、退缩、不想担当的人同台。甘于当配角,更适合于在成绩面前;面对责任与问题,敢于担当却是一种公认的精神境界。


所以,无论什么原因引发“配角综合征”,都请少拿“乖孩子”理念等外部因素说事。勇于挑担子,勇于改变“配角综合征”状态,并不是要比别人担当更多,而是要先补上不敢担当,不敢面对批评、质疑,不敢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短板。这样,才能让共同生活的亲人及共同合作的同事、朋友多一些安全感,多一些因为加油、呐喊而亢奋的元素,减轻他们的压力与风险,同时,自己也因此逐步成长为坚强而又敢于担当的人。

“配角综合征” 无须过度解读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当主角。人的能力、经历和际遇不同,所处的社会位

置当然会有差异,有主角自然就有配角。


所以,小编觉得“配角综合征” 无须过度解读 。


实际上,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角色,主角和配角也不是永恒固定的,一个领域的配角或许在另一领域就是主角,主角和配角共同发挥作用,社会和家庭才能正常运转。主角和配角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看待。所以“配角综合征”也并非什么原则性错误,只是一种人生选择罢了。


当然,如果本身有能力成为“主角”,却因为内心的畏惧和焦虑甘当配角,这种“配角综合征”心理有些消极。长期形成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法欣赏到高处的风景。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创新和进步又从何而来?


但是,过度强调“主角”意识,好勇斗狠,处处争先出头,也有些矫枉过正了。在孩子从小就被家庭和社会教育“成功”才是最大价值的环境下,“配角”心态也有其合理甚至宝贵的一面。


其实,无须过度在意是主角还是配角,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想当主角的配角不是好配角,不肯当配角的主角也不是好主角。期待人人都能够突破自我,争当主角,更期盼主角和配角能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文字综合自新华网、中国青年网、华龙网、南通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

编辑:孟灵修、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