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调查者对“配角综合征”给出的原因很多,但我以为都不十分靠谱。比如,53.9%的受访者认为从小接受“乖孩子”理念不去争取是主因,他们不是指向自己心理上、意识上存在的问题,而是指向了外界环境,放大“乖孩子”教育的影响力,实际上忽视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些人虽然承认自己身上有问题,但忽略了个人心理上的惰性、放纵。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意识依赖于客观环境,不可能脱离客观而孤立存在,但又不应放大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人的影响。应该承认,“乖孩子”理念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习惯、性格,但人的主观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长大成人,当意识到“配角综合征”是一种不积极、不主动的生活、工作方式与态度以后,改变“配角综合征”,而非始终停留在“配角综合征”的层面,或者不以为当配角很好而沾沾自喜,才是最需要的。
以职场为例。如果单位成立一个三人小组,其中一个人有“配角综合征”,其他二人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如果有两个三人小组,有“配角综合征”的小组,胜出的几率明显更低。当配角虽然会给敢于担当、出人头地的人更多出彩的机会,事实上,担当的成功与风险是同在的。大家更愿意与敢于担当的同事合作,而不愿意与回避、退缩、不想担当的人同台。甘于当配角,更适合于在成绩面前;面对责任与问题,敢于担当却是一种公认的精神境界。
所以,无论什么原因引发“配角综合征”,都请少拿“乖孩子”理念等外部因素说事。勇于挑担子,勇于改变“配角综合征”状态,并不是要比别人担当更多,而是要先补上不敢担当,不敢面对批评、质疑,不敢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短板。这样,才能让共同生活的亲人及共同合作的同事、朋友多一些安全感,多一些因为加油、呐喊而亢奋的元素,减轻他们的压力与风险,同时,自己也因此逐步成长为坚强而又敢于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