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取名在古人中也很流行,常见的情况包括用数字表示排行、用数字表示父母年龄之和or出生日、数字里包含典故。
今人取名,喜欢用“小”字修饰,王小明、张小芳等名字很大众。“小”字其实不够好看,也没啥内涵,我们完全可以选取一个既好看又有文化的修饰字。
“知道”(nz_zhidao)为你送上取名字最佳攻略手册,收好不谢。
(东方IC/图)
10后的宝宝们也上小学了,一些名字让学校老师们过目难忘。有的父母可能是在打网游的时候给孩子取的名字:“倪罗飘雪”“陆焰之瞳”,还有个男孩叫“史诗王爵”,这是要让孩子代言RPG游戏吗?还有的家长给孩子取名寄托了简单粗暴的愿望:“农好帅”“王子拼拼”“端木女王”。
开放二孩政策这几年,又有一大波新宝宝在来地球的路上了。取名字,再次考验着他们的80后90后爸妈。他们之前的这些“作品”有的太随性,有的又用力过猛,助人为乐的小编决定出手了,其实,取名字可以是件很有文化又很轻松的事情。
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女人几乎没有独立名字,她们的“名字”其实是“地名+姓”。燕姬、郑姬、卫姬,分别指燕国姬姓女子、郑国姬姓女子和卫国姬姓女子。当然,最有名的还是褒姒和西施,她俩名字的实际含义分别是“褒地姓姒的妹子”和“西村姓施的妹子”。当然,修饰字不一定非得是地名。文姜,就是指有文才的姜姓女子。
先秦贵族男子是有名字的,他们有时也被人用“地名+名”来称呼。最著名的例子是公孙鞅,他先被封到卫国,于是被称为“卫鞅”,后来又被封到商邑,于是就被称为“商鞅”,对,就是那个中学历史课本里的商鞅。秦汉之后,“姓+地名”成为当时男性流行的别称,刘表占据荆州,称刘荆州;柳宗元是河东人,称柳河东;袁世凯是项城人,称袁项城。
如此具有原始风情的取名方式也被一些当代人盯上了:李湘,生在湖南;吴京,生于北京;周渝,生在重庆。当然,按照90后的脑回路,这些名字完全可以改为李扶兰、吴帝都、周山城。
奴隶社会早期的帝王贵族,有不少根据出生时间用天干取名的,如太甲、帝乙、外丙、沃丁、太戊、雍己、盘庚、封辛、仲壬等。《封神榜》里的“太乙真人”,用的也是这种取名法,商代王是商汤的儿子,他也用了太乙这个名字。“太”是修饰字,有年长、大的意思。
因为人口数量有限,且只有帝王、贵族有名字,不容易重名,甲、乙、丙、丁等名字着实流行过一段时期。随着人口增多,贵族又把地支拉进来搭配天干。用天干取名,用地支取字。郑印癸,字子柳(酉),因为他生在癸酉。
现代人根据出生时间取名的有不少,譬如姜立秋、李春分。用天干地支取名则较少见。不过正因为少见,重名可能性小,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天干地支之外加一合适的修饰字,会让名字看上去更有文化。
古代其他各朝也都有各自的取名特色。
如果你特别喜欢三国,可以效仿当时风尚,取单名,不用双名。当时,有人认为孔子“讥二名”,王莽甚至曾颁布命令禁止取双名。三国名人,如吕布、刘备、曹操、孙权、关羽、张飞、周瑜、诸葛亮等,全是单名。
单名很容易重名,可千万不要用烂大街的字去取。如果是大姓,就更需找生僻一些的字,否则下一个“王芳”、“张伟”就是你!当然,也别生僻到给生活带来困扰,取个90%的人都不认识的名字,名字的意义何在呢?
如果你偏爱两晋风流,则可以学他们在名字中加“之”字,这个“之”一般要放在名字末尾,如顾恺之、祖冲之、颜延之、裴松之等。最典型的要数大书法家王羲之家族了,什么徽之、献之、晏之、颐之、誉之、羡之、操之、悦之、延之、舆之……一口气说不完。今人也有这么取的,如北京人艺于是之,湖畔诗人汪静之。
如果你信仰佛教,则可以学学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北魏太武帝拓跋寿,小名佛狸,一只带有佛性的小山猫。魏收,小字佛助,希望得到佛陀帮助。娄昭更牛,干脆取字为菩萨,想一想平时大家叫他“菩萨”的场景,不知道的,还真以为菩萨下凡了。当时,王金刚、贺罗汉、张观音、赵曼陀、程沙门、梁迦叶、王文殊、董佛奴遍地都是。讲究避讳的古人都已经这么干了,你还有什么不敢?
叠名在宋元时期也非常流行,基本都是女子名,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李师师了,其他如马琼琼、苏小小、沈盼盼、张红红、罗惜惜、贾聘聘、吕奴奴、赵贞贞、魏道道、汪怜怜、顾山山……这些流传下来的名字,大部分是优伶或妓女,但宋宣仁太后小名滔滔,可见叠名不止用于妓女,谁让普通女子很难历史留名。今人取名也用叠名,范冰冰、李冰冰、刘诗诗都不错。取叠名,所叠的字也要生僻一些效果会更好,比如贾聘聘,明显会比贾玲玲新鲜有趣。
(视觉中国/图)
今人取名,喜欢用“小”字修饰,王小明、张小芳等名字很大众。“小”字其实不够好看,也没啥内涵,我们完全可以选取一个既好看又有文化的修饰字。
最中规中矩的方式,要算以排行入名字了。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今人很难生出四个孩子,所以我们顶多只会用到伯、仲。三国时东吴首领孙伯符、孙仲谋就是用了排行做修饰。试想如果是孙大符、孙小谋,一下跌了个格调。
其他类似于排行的字,有“太”、“曼”、“元”、“孟”、“长”(音读zhang)等字,均包含年长、大的意思;而“少”、“幼”、“稚”、“弱”等则包含年幼、小的意思。这些字用来修饰也是不错的。把王小明改成王仲明,张小芳改为张幼芳,重名的可能也减小了。
还有一类修饰字是美称,男子美称包括“父、甫、子、倩、卿、君、公、宾、翁、孺、孙”等,比如东方曼倩、司马长卿、王介甫、杜子美、刘晨翁、方孝孺等,其中一部分也可以用于女子名。“排行+美称”自由搭配,还可变化出长君、曼甫、元宾、幼倩、少卿、稚宾、弱翁、少孺、长孙等名字。不过,这些一般用于古人取字,而非取名。
数字取名在古人中也很流行,常见的情况包括用数字表示排行、用数字表示父母年龄之和or出生日、数字里包含典故。
用数字表示排行的称呼,在唐宋元时期很流行,文人诗歌酬唱中,就很喜欢称呼别人的族中排行:李白被称为李十二,韩愈为韩十八,白居易为白二十二。女子则直接以数字入名,在数字后面加“娘”、“姐”、“姑”等字,如杜十娘、林四九娘、钱三姐、张七姐、何三姑等,不过这样太容易重名。
用数字表示父母年龄之和、出生日的称呼,主要流行于元代底层。没地位、没文化的平民,往往用父母年龄之和或出生日做名字,明代开国功臣常遇春,其曾祖名为“四三”,祖父名“重五”,父亲名“六六”,应该就是父母年龄之和。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看上去像出生日期。还有人叫徐百二娘,排行和父母年龄都不太可能,“百二”或许是她出生日。
数字包含典故,则是有文化、有地位家庭的事了。吴一夔,典出《吕氏春秋》,夔是舜时代的乐官,舜曾说:“若夔者,一而足矣”,意思是像夔这样学有专门的人才,一个就够了。也有说夔是古时代神兽,传说它只有一只脚,故名“一夔”。李三畏,名字出自《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张九龄,九在《易经》里是阳极之数,表示最多最大,因此“九龄”有高龄长寿的含义。
宋代开始出现了字辈谱,给一家人打上某种共同印记。选一些美好的字,定成一谱,后世按辈分用字辈谱取名字,就不易重名。同字辈的人是兄弟辈,不同字辈的则按照字辈谱的先后关系,确定辈分。这样即使是互不相识的远房亲戚,也能在听到名字后就搞清彼此关系。
如今最知名的字辈谱,要属德云社的“云鹤九霄,龙腾四海”,这是张文顺老先生送给德云社的。郭德纲收徒取名,就根据这八个字来定辈分(在封建时代,“龙”这种代表皇权的字是不能拿来取名的)。曹云金、岳云鹏、何云伟是云字辈,后来叛师门闹得沸沸扬扬,郭德纲扬言要收回“云”字。于是在综艺节目《吐槽大会》上,曹云金被嘉宾们称为“曹金”。
字辈谱传得最长的要属孔子后人,从元代一直传到现在。犯不着眼红,我们也完全可以给自己的子孙DIY一个字辈谱,自己做第一代老祖宗。字辈谱可能是排列整齐的几句话,也可能是没规律的一堆美字,甚至可以是“妈喊你回家吃饭”,反正你开心就好了。
才女林徽因。(网络图)
有许多父母希望孩子文武双全,喜欢用“斌”字。这样取名看似巧妙,实则太直硬,缺少含蓄蕴藉。还有人根据五行取名,缺水的取“淼”字,缺土的取“垚”字,也有同样毛病。名字太直硬,意思单薄,还容易和他人思维撞车。要想在一堆青春偶像剧味的子涵、昊宇、佳歆中脱颖而出,可去酿点“陈年老窖”。
从汉代开始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儒家文化都是很吃香的,这文化自然而然也烙印在名字里。民国之前取名,有不少喜欢向儒家道德靠拢,现在老一辈的大名,就有谦修、绍礼、敬仁、席儒、念慈、徽音等带有明显旧文化色彩的名字……这些名字有个共同点,都表达了对人生处事的道德期许,有一种底蕴深厚、温文尔雅的味道。
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新鲜活泼;台湾艺人萧淑慎,名字出自《诗经》:“终温且惠,淑慎其身”,端庄大气;内地艺人江疏影,名字和姓氏完美结合,仿佛是从唐诗宋词中走出来,让人一眼便记住。
现在,从《诗经》、《楚辞》、《周易》、《论语》、唐诗宋词等文学经典中取名,是最容易出彩脱俗的,当然难度和门槛也是有的。坊间流传取名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的说法,网上亦有不少“诗经楚辞取名大全”之类的帖子可以借鉴,算是方便法门。若再要别出心裁,就没有什么捷径好走,要么自己读书、品鉴,要么找个会读书、有文化的人来帮忙了。
据说,现在到幼儿园里大喊一声“zǐ xuān”就有一堆小朋友跑出来回应,光是“梓萱”、“紫萱”、“子轩”、“梓轩”这几个同音名就占了2016年男女宝宝热名榜的半壁江山。而足以与这个名字抗衡的只有同样出自大火电视剧的“若曦”、“若熙”。
点击蓝字标题,即可阅读《什么比撞脸还尴尬?撞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