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叔大菊观
我的主业是读财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进出口财税通  ·  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预退税要理清这几个问题! ·  昨天  
Alisha全球出海日记  ·  跨境电商出海破局,高性价比推广服务来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叔大菊观

美股创历史单日最大涨幅,A股能抄底了吗?

生叔大菊观  · 公众号  ·  · 2020-03-25 07:59

正文

扯淡集 No.20


昨天上午推送的这篇文章是我自己删的,原因是刚推送成功,就发现图忘记插了,尴尬!今天重发~


暴跌已经发生,老铁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还是:

接下来怎么看? 这波下跌何时结束?

接周末这篇

A股补跌之谜》

这里我们还是顺着前面的几个逻辑框架来往下进行推演。

(1)疫情

在中国疫情逐渐企稳的过程中,海外疫情人数不知不觉已超30万,全球疫情扩散似乎已无可挽回。

从此前全球疫情处置措施不同来看,东亚和欧美呈现完全不同的特点。

东亚主要国家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目前新加坡、韩国、日本都成果显著,新增确诊都稳定在两位数上,这个数量级别的新增,完全不用担心医疗系统被挤兑。

而欧美在一开始都基本没有采取这样的做法,不具备国内的“体制优势”,更多的是为了防止医疗资源挤兑,因此在疫情发展初期,政府并没有采取积极管控的态度,尤其是英国更是大胆的采取所谓群体防疫策略。

市场预计外围最大的不确定性其实是在于美国(欧洲的沦陷反正早就明牌了),而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是: 特朗普宣布国家紧急状态。

就在昨天,最佛系的英国也终于全面转向了严管控—— 英国首相约翰逊下令英国人留在家中以阻止病毒传播。

对普通民众而言,宣布紧急状态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心理恐慌。

但是对于金融市场,如果按照辩证的思维去看,最恐慌的时候一定不是实际数字最难看的那几天,而是人们看着政府的不作为,完全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在谣言中发挥人类无限的想象力的那段时候。

而欧美政府态度的全面转向,恰恰意味着疫情将会在不远的未来得到控制。

正如我们开始重视,武汉封城之后情况在一个月里就得到了控制,然而最恐慌的至暗时刻却是在武汉封城的第一周。

辩证的看所有问题,是人走向理性成熟的第一步。

目前已被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110页的新冠病毒救援法案(H.R. 6201),细节包括:

1、免费为所有需要的人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包括那些没有保险的人;

2、最多两周的带薪病假(sick leave);最多三个月家庭医疗休假(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3、加强对休假工人的失业保险

4、支持营养补充援助计划(SNAP)和其他针对在校儿童和老年人的食品项目

5、为低收入美国人的医疗补助、联邦和州联合保险计划提供更多资金。

以美国的医疗资源和实力,只要认真对待,不断扩大检测范围,最终完全是能够快速控制住疫情的。

在春节开盘的前一天,我是全网公众号里第一个提出国内疫情拐点的人,那么我这里再下一个结论: 美国的新增确诊数据会在四月的中下旬出现大幅下降。 让我们拭目以待!

而海外疫情的 发展趋于稳定,对于经济衰退的预期边际减弱,金融市场则也可能出现喘息机。会。

正如二战期间美国股市的最低点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而在美军诺曼底登录时,指数已经涨了50%了,二战结束时,指数已经翻番了。

(2)波动率

金融市场中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反映的是市场情绪,比如美股前段时间开盘要不就是向下熔断,要不就是向上熔断,将极其脆弱的市场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在市场中交易的选手来说,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是最不容易把握的,一招不慎,一天狂亏20%也并不少见。

而对于我们基本面投资者(价值投资者)而言,身处于一个以情绪主导的市场当中,毫无疑问会变得非常难受,想必最近这段时间在港股上实践价值投资的很多老司机,都深有体会。

这里可以参考的案例是在2016年A股经历2次熔断后,股市的交易逻辑。

当时经历了两次熔断,一个让指数下挫15%的跌幅,从3600跌到了3100附近,让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懵逼了。

后来指数持续下跌,从3100又跌到了2600多点的两个月里,看着非常让人崩溃,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段时间波动率开始逐渐趋稳。

事实上,后来17年的“核心资产”行情,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开始孕育的,A股市场在这段最后的下跌中给了擅长基本面选股的一大堆机构罕见的历史级机会!

高光时刻之前必会经历黑暗,反人性永远是这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没有之一。

如何观察波动率?

对于想要抄底的童鞋,可以观察一下,不管是A股还是美股,当每天跳空高/低开的频率趋于降低时,就意味着波动率下降了。

什么时候波动率下来了,市场的交易逻辑就会重归长期基本面的身上,就到了我们这些夹头发挥优势的时候了。

(3)刺激政策

在外围下跌初期,撑着A股不跌反涨的一条核心逻辑是: 国家逆周期调节力度将空前加大,推出远高出08年时规模的基建刺激政策,来对冲由于疫情影响下导致的经济衰退。

可以参考我此前的文章

《思考一个大方向

时至今日,我发现在谈论到这个逻辑时,似乎市场开始对此产生分歧,开始变得更加模糊。

虽然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加大力度,仍然是非常确定性的预期,比如上周大领导主持了中央常务会议,再次强调了:

要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对于小康社会这个词,国家是有明确的定义的,即2020年GDP相比2010年实现翻倍。

那么,为什么至今国家层面上还没有拿出一份财政刺激政策的明细规划出来呢?

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国家也要考虑到节奏问题,我国目前疫情刚刚控制住,各行各业的复工还在爬坡,在全国复工率目前仅为30-50%左右的背景下,贸然上大级别的宽松货币政策,很容易面临资金到位但是无项目可投产的尴尬局面。而伴随着复工率达到更高的数值后财政政策开始逐步释放,以求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

第二,现在美联储已经放出了几个大招,然而并没有什么效果,在当下的这种环境下,如果欧美国家经济刺激政策的弹药已经打光,那么我们凭借充足的弹药库,显然就能占据更加主动的优势和更理想的效果。

截至本月23日,美联储开启无限量宽松,已经压上了全部堵住。

根据以上这两点,你就不难理解我们这次为什么如此克制。

面包会有,但时机很重要。

因此,这里一个基本判断是,无论是降息和降准的空间,还是财政刺激政策的综合工具包,我们的政策环境比较其他国家更有优势,后续大概率会根据复产的进度加速释放。

此外,说个八卦,上周我看到新华社旗下的【瞭望智库】公众号,转发了一篇标题为“中国50万亿救市计划来了!”的推文,是不是也算间接官宣了呢?

那什么时候才会正式官宣?

等疫情逐步明朗之后,就要开两会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