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
“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这篇文章转载自“
好老师
”
微信
公号。
信息爆炸的时代,现在的学生能接触到的可阅读性材料越来越多了!
可是,在繁复的书籍或电子阅读中,我们的学生真得吸收了其中的知识、打开了眼界、提升了思想吗?
答案是:不一定。
语文特级教师陈金华说:学生时代是阅读的最好时代,也是最追求愉快阅读的年纪,最缺的就是读书的意识和方法!
他曾在学校阅读节上给全体师生作了关于阅读的汇报演讲,他提出了两大问题: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中学生应该怎么读书?
陈金华老师究竟是怎么破解这两大难题的?他的读书技巧和建议又有哪些?
快转给你身边不喜欢读书、还为读书而困惑,没有读书方法的学生和孩子吧!帮助学生高效阅读,真正爱上阅读!
1、读什么样的书因人而异
关键词:明确学习目的和兴趣爱好去选书
开卷一定都有益么?
其实开卷有益,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只是人心向上之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只是人心向美向真向善之人的一厢情愿而已。这里至关重要的是,读书开卷之前,所开之“卷”,是有益于我们阅读的么?是富有真、善、美等深厚意韵的么?
老师认为,读好书固然可以陶冶性情,使人博学多才,但开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开卷有时未必益。
说到这里,必然的,同学们接下来可能就会问到:那我该读什么书,才是好的?这个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之类,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之类。
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更何况,不同的书籍具有不同的作用,正如培根所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由此,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目的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读书。
2、这三类书籍是必读
关键词:思想修养类、文学艺术类、科普类
但不管怎么选择,以下几类书籍是肯定是有所涉猎的。
一是思想修养方面的书。
应多读一些有利于自己良好思想品德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及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书籍。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增加一些富有哲理性的书,以及作家的经典名著名篇。
二是文学与艺术修养方面的书。
文学与艺术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部分。我们的文学素养光靠语文课去培养是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课外文学阅读与一定艺术作品的阅读作为补充和协助。可分阶段结合所学内容,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个人爱好。不要把看课外书只当做消遣和娱乐,而是要从作品的背景、内容、思想、情感、语言、技巧等各方面去理解和挖掘美的本质。如果有条件,还要积极参加学校或其他组织机构组织的作品欣赏讲座、读书研讨会、书评等活动,以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三是科普读物方面的书。
当今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可能把日新月异的新概念、新知识随时补充到课本中去。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学科学习,阅读一些科普读物或杂志,尽可能阅读一些科技类、史地类、社会学类、思维科学类等方面的书籍或文章。
以上书籍阅读数量的多少,要视自己的阅读水平、时间来安排。
怎样读书的这个话题的实质就是读书的方法问题,也是认识意识上的问题。
读书有没有方法?答案是肯定的,有;不仅有,方法还有很多。
钱钟书先生腹纳百家,学贯东西,博古通今,是我国现代的大才子之一,他的夫人杨绛在《为有志读书求知者存——记“钱钟书手稿集”》一文中写到:“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钱先生自己也曾说过,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后才能发现。
据杨先生说,钱先生读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养成的。因为图书馆的书向不外借,只能抄录,且不能在书上留下任何痕迹,于是钱钟书便边读边记,从而养成了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由此看来,钱先生的书不是在架上,而是在胸中,之所以能把书藏在心中,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好的记忆力,而是来自于他锲而不舍的
反复阅读,反复品味,反复思考,甚至反复笔记
。
再来看中学生的阅读,大多是以愉快为基本标准,不为什么而读,甚至是“游手好闲”式地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很少有人仔细琢磨脑子,自已的脑袋沦为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这种缺乏引导和自我发展意识的读书,效果会好到哪里去呢?
所以,读书一定要讲究方法,对此,前人总结颇丰,这里只能择要介绍几种读书的方法。
方法1.制定读书计划:
阅读内容、阅读量、阅读时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拿破仑曾说:“成功不是站在自信的一方,而是站在有计划的一方。”计划能使自己明确目标,循序渐进,提高效率,增强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计划主要包括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及阅读量。
1.阅读内容
内容上,建议以文学作品为主兼及其他,
首先由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传记入手,因为这样的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能使读者处于思想者、英雄、伟人的状态中,从而汲取精神营养,如比尔·盖茨小时候就极为热衷于阅读人物传记;
其次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系统的读、读系统的” 中外之“书中之书”。
2.阅读时间
时间上,建议分散和集中相结合:
分散就是利用点滴时间,见缝插针,读上一段亦或一两句,古人就有“三上(宋代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三余(三国董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读书之说;
集中就是利用假期读大部头作品,特别是每天抽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来读,建议放在临睡前,因为心境不宁不能读书,功利浮躁不能读书,灵魂纷乱不能读书,读书需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日常的喧哗里,常常是融不进须臾的宁静,而晚上入睡前,当是一天中最为宁静之时,可谓是大好的读书时光。
如果每晚能读15分钟,一年就是5475分钟,近92个小时,如果每分钟读300字,那么就是160余万字,如果10万字一本书,那就可以至少读16本书,三年下来就是48本书,如果这48本都是经典之作,那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呀。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曾做过类似的阅读统计,告诫学子在阅读上坚持不辍,积少成多。
3.阅读量
阅读量上,建议每天定下一个常量,比如两千或三千字,有空就多读点,忙就少读点,容易的多读点,难的少读点,每天一统计,每周一统计,每月一统计,这样你会发现,只要坚持下去,效果连自己也会感到吃惊。
方法2.学会读一本书:
粗读、细读、复述、运用
(1)粗读,留意文中的“路标”。
当拿到书后,首先概括的读一读书的前言、后记、摘要、目录,使自己对整本书有个大体了解。
(2)细读,要从头到尾的仔细阅读,
对重点的、难理解的部分反复读,边读边思考、圈重点、划杠杠。尽可能把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
(3)复述,离开书本去回忆书的内容,就象俗话说的“过电影”。
这是自我检查读书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知识的手段。
(4)运用,即引用或运用书中的有关知识方法至生活学习工作中去,
也就是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后能够笃行,在有“见地”后去“修证”和“行愿”,这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所在。
宋代大学者朱熹曾有《朱子读书法》,里面总结了“读书六法”,对读书人如何读书作了深入的阐释。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合著出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从阅读层次的角度,对如何阅读一本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阅读理论至今具有很现实的指导价值。同学们不妨读读这些谈如何读书的书,从中找找如何读一本书的新启示。
方法3.学会批注阅读:
圈圈写写,每逢读书必做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在观表而思里、观物而思理、观此而思彼、观果而思因、观因而思果、观难而思解中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关于这一点,前文所述的钱钟书先生便是我等学习的楷模。
比较著名的评注本作品如脂砚斋重评《红楼梦》、金圣叹评《水浒传》等,就是很值得阅读并借鉴的批注式阅读和读书笔记的阅读的典范。
实例分析
1.《水浒》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金圣叹)
2.老师示范:苇岸《大地上的事情》第五章
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批注:huì)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试,(批注:观察得太细了,让人仿佛看到了作者苇岸凝神观察在树下的画面:虔诚、柔和、亲切。在作者笔下,鸟也不是鸟,是大地与自然的精灵。试想,自然界——特别是树如果没有了鸟这一精灵,树还会是树吗?鸟是大树的花,一如蜂是花的花。)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而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
方法4.专题式阅读:
博而专,广而精,真正爱上阅读
什么叫专题阅读?简而言之,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
,既有阅读的广度,更往阅读的纵深推进,以达到阅读的博而专,广而精。当然,既然是专题,就有大,也有小。
1.案例:《红楼梦》专题阅读该读什么
比如,以《红楼梦》为专题阅读,不能仅仅读《红楼梦》原著就OK了。如果要作为专题来阅读,这只是最基本的起步。
在这个起步上,从广度上读,我们有必要读读作者曹雪芹的传记,因为传记里可了解许多有关原著的背景材料;
要读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传》,因为这是王国维用叔本华的哲学观念和“美术之眼(美学之眼)”看文艺,针锋相对地批判旧红学用“考据之眼”看文艺的立场,开创新红学的奠基之作;
我们就要知道红学研究分考证派(如胡适)和索隐派(如蔡元培),就要知道那些红学研究学者对《红楼梦》的基本观点,如索隐派的蔡元培,在他《石头记索隐》开篇即写道: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之状况。……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爱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汉人唾余也。……甄士隐即真事隐,贾雨村即假语存,尽人皆知,然作者深信正统之说,而斥清室为伪统,所谓贾府即伪朝也。”
从这段文字可推知:蔡元培视《红楼梦》为政治小说,寄寓有相当的社会现实深义,其考证疏解之目的出于民族主义思想。
2.有专题阅读的意识,并积极尝试
同学们可能会说:老师,你说的这个专题太大了,我要是能搞这个专题阅读,费时也长,费力也大,我现在搞不了。说的也是实情,但现在搞不了,不等于以后弄不了,只要有这个意识,并作点尝试,总会有收获。
当然,老师也可以举个小一点的例子。
鲁迅先生我们大家都不会陌生,假如要你一个有关鲁迅先生的专题阅读,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