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当前中国无疑是一骑绝尘的存在,不仅在国内以50%新车渗透率遥遥领先,出口也连续呈三位数增长,助力中国稳居全球汽车出口冠军,2023年更以950万辆的总销量占全球的65%......以至引起传统汽车发达国家的惊恐,今年以来,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盟等相继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祭起加征关税的大棒,妄图以此保护本国的汽车行业......
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不到1.8万辆,占全球的份额还不到10%,为什么2015年后就能持续销量霸榜全球,并在近年大杀四方、一骑绝尘?本人在阅读《转型与创新——中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之路》(徐磊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书籍后,经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搜集与梳理,发现产业政策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一骑绝尘的真正密码,并从中得到投资科技股的四点启示。
一、筚路蓝缕三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四阶段历程
我国汽车工业曾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956年才生产出第一辆汽车,1983年,全国各类汽车总产量才24万辆,还不如跨国公司一个分厂的年产量,主流技术更是与发达国家不止一个代差,以至于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西方淘汰车型的夏利、桑塔纳等也能在我国“一车难求”,当时有专家认为,我国汽车工业要比发达国家落后50年以上!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从1992年起开始探索和培育新能源汽车工业,历时30余年,经历如下四个阶段,发展到今天在全球一骑绝尘。
第一阶段(1992~2008年),面壁十年图破壁——通过长达16年的技术探索与产业培育,奠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基础。
通过连续四个“五年计划”,持续投入电动汽车研究,同时从顶层制定产业规划,逐步形成政产学研协作机制,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到来进行扎实准备。期间又分为两个步骤
1、1992-1998年的早期探索阶段,钱学森的建议使我国抓住在技术层面赶上全球新能源水平的机遇。
在全球汽车史上,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比燃油车还要悠久,20世纪初,美国电动车的份额一度达到38%,是汽油动力汽车份额的将近2倍,然而随着汽油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油价的降低,电动汽车很快衰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只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后,传统汽车强国才又重新关注起电动汽车,直到1990年代,电动车在全范围内仍处在技术实验与市场评估阶段。
针对我国传统燃油汽车远远落后的现状,而全球电动汽车有望复兴的趋势,1992年8月,时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的钱学森院士向国务院写了一封信,建议“我国汽车工业应跳过用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阶段”,促发国家计委在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中安排了“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攻关项目,首次投资1500万元重点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制开发。
“九五”期间,科技部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组不仅完成了电动改装车试制并开展试运行,样车以110公里时速、130公里续驶里程、8.5秒的加速度,达到国外同类型改装车的先进水平;并于1996年在汕头-南澳岛建立国家电动汽车运行试验示范区,组织通用、丰田、清华大学、华南理工等,投入20辆电动汽车进行示范运营。
上述探索,使中国跟西方混动和燃料电池汽车基本处在在同一起跑线上,诸如诞生于1996年、美国最先进的通用EV1,续航里程仅为96公里;1997年日产汽车推出了全球第一辆装备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动汽车Prairie Joy,最高时速也才120公里,续航200公里;日本第一代混合动力汽车丰田普锐斯在1997年也刚上市。
2、2001-2008年,技术路线的确立与产业培育阶段,万钢主导的863计划驱动我国实现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突破,培育了电动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1年9月,科技部在“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启动了我国第一个“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累计投入8.8亿元科研经费。这个由万钢担任首席科学家的863计划,不仅确立了“三纵三横”(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为“三横”)的研发布局,还使我国燃料电池轿车和客车整车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关键零部件如大功率镍氢、锂离子动力电池功率密度等性能指标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车用驱动电机产品的功率密度、效率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突破。
在此基础上,科技部在2006年启动“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投入科研经费11.6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等投入超过75亿元,初步构建了我国电动汽车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体系,攻克了一大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350余款各类新能源汽车进入国家汽车公告目录,初步形成了15万辆电动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并通过2008北京奥运会等大型活动,成功开展了集中化、高强度、大规模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行。
第二阶段(2009~2015年),历尽劫波再出发——通过持续6年的示范推广,年销量从不到1万辆到突破30万辆,产业进入导入期
鉴于北京奥运会大规模的成功示范运营,证明国内新能源汽车已可进行示范推广,同时全球首辆一次充满电行驶320公里(200英里)以上的全电动汽车——特斯拉跑车(Tesla Roadster)在2008年成功交付,激发了全球新一轮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热潮。因此,2009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同启动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通过财政补贴,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力争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到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
最高决策层也寄望殷殷——200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首次提出大规模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即“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 2010年底,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指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此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已经上升为只能胜不能败的国家战略。
2013年9月,四部委启动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第二轮推广),不仅推广范围扩大到88个城市,而且针对“十城千辆”工程中暴漏的问题如地方保护主义、基础设施不配套、政策体系不协调等进行了优化,从而使新能源汽车出现连续2年的井喷式增长,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3万辆,首次实现全球销量第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突破1%达到1.3%,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基本成熟,进入产业化初期阶段;产品迭代速度明显加快,2015年更是推出了续航里程达400公里的EU400,电池成本也下降到1900元/千瓦时,驱动电机和控制器国产化程度逐年提高,产业链初步建立,充电服务市场加快发展,全方位政策体系也初步形成,为产业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2016~2021年),病树床头万木春——以全方位开放激活市场主体,产业快速规模化,2021年销量突破350万辆,渗透率达到13.4%,形成全方位领先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为促进初具规模的新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的快速成长,该阶段我国新能源产业政策的重在以全方位的开发激发市场活力,具体表现在:
1、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放开了电动乘用车企业的准入,但要求新建乘用车企业必须只能生产纯电动产品,且要满足“双100”要求——最高时速100公里、最低续航里程100公里。鼓励蔚来、小鹏与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涌入,解决部分传统国有车企为维护合资燃油车的利润,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被动应付的问题,结果造车新势力在2018年迎来产品投放元年,我国自主品牌开始冲击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
2、2019年1月,批准特斯拉开建上海超级工厂,并在2020年实现销量近15万辆,中国市场的良好表现不仅使特斯拉成为了全球最大市值车企,也刺激各大国企与传统合资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同时进一步健全并壮大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3、
2019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融合发展”,在汽车智能网联化的蓝图下,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小米、360等互联网公司更是直接下场造车,我国新能源汽车加速进入智能化时代。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标志着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基本成熟,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492万辆,接近当初500万辆规划目标。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更是实现了爆发性增长,当年销售352.1万辆,渗透率达到13.4%,形成全球全方位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同时到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业已形成形成传统自主、造车新势力、合资及独资品牌四大阵营开放竞争的格局,以全球整车与电池份额均超过50%的份额,崛起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
第四阶段(2022年~),只挂云帆济沧海——普及与出海阶段,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奠定绝对领先地位。
具体表现在
1、国内销量持续快速增长,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
,继2021年渗透率突破10%后,2022年、2023年渗透率相继突破20%与30%,2024年7月以来,更是连续3个月渗透率突破50%,预计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突破40%,
明年有望
渗透率有望冲击50%,
在全球率先迈进新能源汽车时代
。
2、2022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占全球64%以上,整车销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同时三电等核心技术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最核心的动力电池领域,不仅全球市场份额持续超过60%,还引领着产品技术迭代升级,在华为、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的引领下,智能化也引领全球行业发展。
3、新能源汽车出海加速,助力中国成为全球汽车出口冠军。2021年始,比亚迪、蔚来等整车企业组团出海,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三电企业开始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新能源产业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新能源汽车出口连年暴增,2021-2023年出口量分别位31万辆、68万辆和120万辆,助力我国在2022年即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
4、着手将电动车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氢燃料汽车,并在氢能源领域再次引领全球。
在纯电、混动一骑绝尘之后,财政部、工信部等五部委在2020年9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进行氢燃料汽车示范应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在国际赛事历史上首次投入上千辆氢燃料汽车运营。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及后续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等配套文件指出,2025年将氢能源汽车运营将达到5万辆,2035年氢燃料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产业政策的明确指引再次激发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浪潮、2023年以来,我国电解槽制氢、氢储能以及加氢站数量、燃料电池汽车销量等方面,均占据全球鳌头。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产业政策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一骑绝尘的决定性原因
综上所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一张白纸开始到如今在全球一骑绝尘,自然离不开钱学森、万钢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的前瞻性研判、也离不开王传福、曾毓群为代表的产业先驱者的开拓与坚守,以及互联网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接续努力,但从根本上而言,产业政策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一骑绝尘的决定性原因。原因如下:
1、在行业萌芽阶段,产业政策通过持续投入探索与示范,创造并持续培育供给
任何新兴产业产生的首要前提是技术的突破。如前所述,我国从1992年开始,以连续4个五年计划的集中攻关与持续投入,尤其是(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南澳岛运营示范区建设等,不仅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还明确了“三纵三横”的技术路线,并展现出在电动车领域实现对西方汽车工业赶超的国家意志,从而吸引了比亚迪等产业早期先驱者在2003年之后先后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针对任何新兴产业必须通过规模化才能实现经济可行性的问题,我国政府不仅通过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政治任务进行大规模示范,来进一步强化建成新能源汽车强国的国家意志,以坚定产业先驱者长期坚守的信心;还通过“十城千辆工程等”逐步开展全国性示范,以政府公共需求拉动供给端的规模化降本,以政府补贴来弥补新能源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的经济性劣势,同时又在2009年3月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明确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拿出100亿元促进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的产业化,这些对产业先驱的及时补贴,使比亚迪等不至于面临当时特斯拉在美国面临的“随时都有可能破产”的困境。
1、在行业导入与成长阶段,通过完善推广与补贴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持续刺激并扩大需求。
新兴产业在“技术接受生命周期中最可怕、最残酷的过渡”,是产业导入期存在于早期受众与早期大众之间的“深深分开的峡谷”(1999,Moore),即早期大众对技术更稳定、产品更经济的观望和等待,往往会使新兴产业夭折。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早期推广也遇到这个陷阱——2009年的“十城千辆”工程尽管一开始各地踊跃参与,但3年后的2012年,仅推广了2.7万辆,只完成计划的52%,私人汽车只有惨不忍睹的0.54万辆!以至于在2013年5月最后一批混合动力客车的补贴终止后,“市场沉默了”!示范中不仅存在技性能不稳定,还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充电设施不配套、传统燃油汽车巨头消极抵制以及地方保护限制消费者选择权等问题。针对这些制约新能源汽车需求的问题,产业政策再次系统发力——
①持续扩大示范区域,强化公车引领消费,破除地方保护,增强私人消费信心。
诸如2013年9月动德新能源汽车第二轮推广.扩大到88个城市,并强制要求至少30%为外地品牌,公共领域采购汽车时新能源,在2015年底将有关购车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到全国等。
②通过充电基础设施配套、限定充电价格等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
2014年1月,城乡建设部发布《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统一了充电接口、电压等具体标准,2014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充电基础设施的成本与费用标准,明确了“集中经营的充电桩按大工业定价,居民小区分散的充电按居民用电定价”,既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也刺激了社会力量进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而2015年国办发(2015)73号文明确“新建小区停车位原则上按1:1预留充电条件,社会停车场按10:1预留条件,每2000辆新能源车要对应一个公共充电站”的规定,又从根本上消费者解决了充电难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