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业观察
关注医疗行业趋势,提供有观点、有态度的医疗行业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白聊IT  ·  破亿神话!DeepSeek创全球用户增速新纪录 ·  12 小时前  
大白聊IT  ·  破亿神话!DeepSeek创全球用户增速新纪录 ·  12 小时前  
编程技术进阶  ·  104页的《DeepSeek入门到精通.pd ... ·  18 小时前  
编程技术进阶  ·  104页的《DeepSeek入门到精通.pd ... ·  18 小时前  
鹤城发布  ·  严禁下班时间开会!知名企业发文 ·  2 天前  
鹤城发布  ·  严禁下班时间开会!知名企业发文 ·  2 天前  
众视AsiaOTT  ·  优酷春节报告出炉:大屏观看时长上涨30% ·  3 天前  
众视AsiaOTT  ·  优酷春节报告出炉:大屏观看时长上涨30% ·  3 天前  
每日商报  ·  喝杯咖啡,助你一键切换成“工作模式”! ·  4 天前  
每日商报  ·  喝杯咖啡,助你一键切换成“工作模式”!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业观察

流感的错误命名,是害死很多人的关键

医业观察  · 公众号  ·  · 2025-02-06 10:38

正文

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医业观察的第 2406-6 期文章


来源:健谈HealthWow全球医健科技随笔


很多人和我一样,是看着《流星花园》长大的一代。虽然当年我并不算特别喜欢这部剧,但是大S饰演的杉菜以及庾澄庆演唱的那首主题曲《情非得已》,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S最近因为在台湾感染流感,拖着病恙之体去日本旅游导致病情加重,又没有在当地得到及时和充分的医疗救治(这背后有外国人在日本医疗各种不便的原因,也有同行家里人不够重视也不懂流感危害性的问题),最终病情加重导致继发败血症而不治。知道消息后,一度我的情绪都很Down。


虽然近几年她和汪小菲的那段两岸婚姻,一度反反复复闹得沸沸扬扬,但是我一直觉得大S虽然有大小姐的作,却是一个很感性、善良和温暖的人。


尤其是正值壮年,流感也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实在是唏嘘和不忍。



最近几天国内大量的媒体和自媒体都报道了此事,加上日本本土流感高发的情况,也让很多人进一步意识到了流感的可怕。


实际上,流感年年都在发生,而且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


  • 1. 全球范围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
    👉 每年约29万-65万人 死于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
    (相当于每天约800-1800人被流感“带走”)

  • 2. 国内情况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显示:
    👉 每年约8.8万人 死于流感相关超额死亡
    (注意:很多死亡被归为肺炎/心脏病等并发症,所以实际死亡人数可能更高)

  • 3. 美国参考
    CDC数据显示:
    👉 每年约1.2万-5.2万人 死于流感
    (2017-2018年流感季最猛,死了约5.2万人)


可以看到,流感其实是一只被大多数人轻视的“洪水猛兽”。



这里,我特别想跟大家讨论一个涉及流感的根本性,但始终让我不适和困惑的话题----流感的错误命名。


很多人,包括我身边的亲友其实都不重视或者至少不了解流感,因为它的名称听上去似乎只是感冒的一种,毕竟早期症状也跟感冒有相似的地方(如咳嗽、发热);而且部分患者症状较轻,幸存者偏差也会导致很多人低估风险;此外,媒体长期宣传预防流感时都会聚焦“儿童/老人高危”,中青年会误以为与自己无关(例如此次大S的例子,大概率她的身边人包括她自己都会认为大S不是高危人群目标)。


正因为和感冒容易混淆,很多人会以为流感只是比较严重一点的感冒,而这种认知上的错误,导致了每年有大量的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家人不重视,失去生命。


为什么感染了流感,症状越来越重,却很难引起患者自身或者身边家人的重视,及时就医或充分治疗?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家的认知上有偏差,而这种偏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流行性感冒”这个名词带来的。


事实上,流感跟感冒完全就是两种疾病,可以说完全不相干!


打个极端的比方,如果流感可以归为感冒,那新冠和各种严重的肺炎也都可以归为感冒了。。。是不是很荒唐?



我们先把感冒和流感的区别,展示出来看看:


1. 病原体不同(谁在搞你)

  • 感冒 :普通小流氓(鼻病毒等200多种病毒)

  • 流感 :专业黑社会(流感病毒家族,尤其甲型最凶)


2. 发病速度(偷袭VS强攻)


  • 感冒 :偷偷摸摸(症状逐渐加重)

  • 流感 :直接踹门(24小时内突然高烧/全身剧痛)


3. 症状重点(哪里被揍)


  • 感冒 :主要揍鼻子嗓子

    • 鼻塞流涕像水龙头

    • 嗓子痒/轻微咳嗽

    • 可能低烧(38℃以下)

  • 流感 :全身无差别攻击

    • 高烧(39-40℃起步)

    • 骨头缝都疼(像被卡车碾过)

    • 眼球转动都痛

    • 干咳不带痰


4. 危险程度(后 果对比


  • 感冒 :最多请2天假(3-7天自愈)

  • 流感 :可能进ICU(引发肺炎/心肌炎等)


5. 预防难度(防得住吗)


  • 感冒 :防不胜防(病毒太多变)

  • 流感 :有防弹衣(每年打疫苗最有效)


6. 简易判断法


👉 如果还能纠结"我是不是感冒了" → 大概率是感冒
👉 如果直接瘫床上"我是不是要死了" → 可能是流感


可以看到,流感和感冒,确确实实就是天壤之别的两种病毒感染!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既然这个名称如此让人混淆,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取一个不一样的疾病名词呢?


我查询了相关的资料和记录,发现这背后居然又跟日本这个国家有关系。


可以说,是各种历史原因和对医学的不严谨,导致了这个糟糕的名词一直沿用到今天!


根源之一:


日语对西方术语的转译,过于强调感冒症状的类似性,忽略了差异性


明治维新(1868年后)期间,日本大量翻译西方医学著作,将“influenza”译为「流行性感冒」(りゅうこうせいかんぼう)。这一译名结合了汉字表意功能,强调其“流行性”和症状类似“感冒”的特征。


例证:日本1886年出版的《医语类聚》中已出现「インフルエンザ(流行性感冒)」的条目。


这里尤其要注意西方和东亚(日韩中)在这个疾病的命名上的优劣势:


  • 西方的语言天然优势
    英文中 influenza (流感)与 cold (感冒)无词源关联,自然规避了混淆。而中文“流感”与“感冒”共享“感”字,加剧误解。

  • 东亚(日韩中)的类似问题
    日语“インフルエンザ”(流感)与“風邪”(感冒)、韩语“인플루엔자”(流感)与“감기”(感冒)同样存在名称差异不足的问题,极容易混淆。中文同样沿袭了这个混淆。



根源之二:


民国前期对日本医学的照单全收态度,沿袭了这种错误


大家知道“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缩写,对应的英文 influenza 源自意大利语“影响”,曾被认为与星象致病有关。


清末民初,中国通过留日学生和日译书籍引入大量新术语,包括“流行性感冒”。 当时在日译汉时并没有严格区分 influenza cold 的本质差异,导致术语先天不足,这时就埋下了“祸根”。


例证:1908年上海出版的《医学新词典》收录“流行性感冒”,明确标注其对应英文为“influenza”。


  • 民国期间中文翻译时借用了“感冒”(即“感受风寒”的传统医学概念),直接导致与普通感冒(common cold)在字面上混淆。



根源之三: 医学术语更改的成本极高,导致100多年以来一直没有更正这个错误


医学作为一门严肃科学,对术语的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


医学术语一旦普及,更改成本极高(需修订教材、文献、法律文件等)。


例如,SARS 被命名为“非典”(非典型肺炎)后,虽不精准但已成共识;新冠病毒从“XX肺炎”到“COVID-19”的争议也体现出了术语更迭的难度。


此外,公众认知的惯性也很难纠正。“流感”一词已深入人心,若强行更名(如“病毒性重症呼吸道综合征”),可能短期内引发更大困惑,反而不利于科普。


中国医学界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作为一种极容易流行、危害巨大的呼吸道传染病来说,纠正“流感”和“感冒”的混淆认知非常重要!

中国医学界的实际努力


  • 术语区分
    专业领域已严格区分“流感”与“感冒”,教科书、指南中均强调二者病原体、严重性差异。例如:
    • 流感病原体明确为 甲/乙型流感病毒
    • 感冒则泛指 鼻病毒、腺病毒 等200余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 公众教育
    近年通过疾控中心(CDC)宣传,已逐步强化“流感≠感冒”的认知,重点突出:
    • 流感可引发重症/死亡;
    • 疫苗的必要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