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国内大量的媒体和自媒体都报道了此事,加上日本本土流感高发的情况,也让很多人进一步意识到了流感的可怕。
实际上,流感年年都在发生,而且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
-
1. 全球范围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
👉
每年约29万-65万人
死于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
(相当于每天约800-1800人被流感“带走”)
-
2. 国内情况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显示:
👉
每年约8.8万人
死于流感相关超额死亡
(注意:很多死亡被归为肺炎/心脏病等并发症,所以实际死亡人数可能更高)
-
3. 美国参考
CDC数据显示:
👉
每年约1.2万-5.2万人
死于流感
(2017-2018年流感季最猛,死了约5.2万人)
可以看到,流感其实是一只被大多数人轻视的“洪水猛兽”。
这里,我特别想跟大家讨论一个涉及流感的根本性,但始终让我不适和困惑的话题----流感的错误命名。
很多人,包括我身边的亲友其实都不重视或者至少不了解流感,因为它的名称听上去似乎只是感冒的一种,毕竟早期症状也跟感冒有相似的地方(如咳嗽、发热);而且部分患者症状较轻,幸存者偏差也会导致很多人低估风险;此外,媒体长期宣传预防流感时都会聚焦“儿童/老人高危”,中青年会误以为与自己无关(例如此次大S的例子,大概率她的身边人包括她自己都会认为大S不是高危人群目标)。
正因为和感冒容易混淆,很多人会以为流感只是比较严重一点的感冒,而这种认知上的错误,导致了每年有大量的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家人不重视,失去生命。
为什么感染了流感,症状越来越重,却很难引起患者自身或者身边家人的重视,及时就医或充分治疗?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家的认知上有偏差,而这种偏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流行性感冒”这个名词带来的。
事实上,流感跟感冒完全就是两种疾病,可以说完全不相干!
打个极端的比方,如果流感可以归为感冒,那新冠和各种严重的肺炎也都可以归为感冒了。。。是不是很荒唐?
我们先把感冒和流感的区别,展示出来看看:
1. 病原体不同(谁在搞你)
-
感冒
:普通小流氓(鼻病毒等200多种病毒)
-
流感
:专业黑社会(流感病毒家族,尤其甲型最凶)
2. 发病速度(偷袭VS强攻)
-
感冒
:偷偷摸摸(症状逐渐加重)
-
流感
:直接踹门(24小时内突然高烧/全身剧痛)
3. 症状重点(哪里被揍)
-
感冒
:主要揍鼻子嗓子
-
鼻塞流涕像水龙头
-
嗓子痒/轻微咳嗽
-
可能低烧(38℃以下)
-
流感
:全身无差别攻击
-
高烧(39-40℃起步)
-
骨头缝都疼(像被卡车碾过)
-
眼球转动都痛
-
干咳不带痰
4. 危险程度(后
果对比
)
-
感冒
:最多请2天假(3-7天自愈)
-
流感
:可能进ICU(引发肺炎/心肌炎等)
5. 预防难度(防得住吗)
-
感冒
:防不胜防(病毒太多变)
-
流感
:有防弹衣(每年打疫苗最有效)
6. 简易判断法
:
👉 如果还能纠结"我是不是感冒了" → 大概率是感冒
👉 如果直接瘫床上"我是不是要死了" → 可能是流感
可以看到,流感和感冒,确确实实就是天壤之别的两种病毒感染!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既然这个名称如此让人混淆,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取一个不一样的疾病名词呢?
我查询了相关的资料和记录,发现这背后居然又跟日本这个国家有关系。
可以说,是各种历史原因和对医学的不严谨,导致了这个糟糕的名词一直沿用到今天!
根源之一:
日语对西方术语的转译,过于强调感冒症状的类似性,忽略了差异性
明治维新(1868年后)期间,日本大量翻译西方医学著作,将“influenza”译为「流行性感冒」(りゅうこうせいかんぼう)。这一译名结合了汉字表意功能,强调其“流行性”和症状类似“感冒”的特征。
例证:日本1886年出版的《医语类聚》中已出现「インフルエンザ(流行性感冒)」的条目。
这里尤其要注意西方和东亚(日韩中)在这个疾病的命名上的优劣势:
根源之二:
民国前期对日本医学的照单全收态度,沿袭了这种错误
大家知道“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缩写,对应的英文
influenza
源自意大利语“影响”,曾被认为与星象致病有关。
清末民初,中国通过留日学生和日译书籍引入大量新术语,包括“流行性感冒”。
当时在日译汉时并没有严格区分
influenza
和
cold
的本质差异,导致术语先天不足,这时就埋下了“祸根”。
例证:1908年上海出版的《医学新词典》收录“流行性感冒”,明确标注其对应英文为“influenza”。
根源之三: 医学术语更改的成本极高,导致100多年以来一直没有更正这个错误
医学作为一门严肃科学,对术语的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
医学术语一旦普及,更改成本极高(需修订教材、文献、法律文件等)。
例如,SARS 被命名为“非典”(非典型肺炎)后,虽不精准但已成共识;新冠病毒从“XX肺炎”到“COVID-19”的争议也体现出了术语更迭的难度。
此外,公众认知的惯性也很难纠正。“流感”一词已深入人心,若强行更名(如“病毒性重症呼吸道综合征”),可能短期内引发更大困惑,反而不利于科普。
中国医学界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作为一种极容易流行、危害巨大的呼吸道传染病来说,纠正“流感”和“感冒”的混淆认知非常重要!
中国医学界的实际努力
-
术语区分
:
专业领域已严格区分“流感”与“感冒”,教科书、指南中均强调二者病原体、严重性差异。例如:
-
-
感冒则泛指
鼻病毒、腺病毒
等200余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
公众教育
:
近年通过疾控中心(CDC)宣传,已逐步强化“流感≠感冒”的认知,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