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览扶桑
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在中国的推广公号,基金从1989年开始,运营了医生培训、媒体人访日以及中日学者交流等项目,在日中两国均获得了重要的影响力。本公号致力于展现项目成果,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相互交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1好读  ›  专栏  ›  一览扶桑

那些给日本艺术带来巨大影响的福建人

一览扶桑  · 公众号  ·  · 2025-01-04 11:30

正文

一览扶桑

从日常开始,带你重新发现一个深度日本

福建省福清市有一座黄檗山,位于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联华村西北,距县城25公里。黄檗山900多海拔米,因盛产芸香科黄檗属黄檗树得名,景色秀丽,层峦迭嶂,云霞缭绕,飞瀑深潭,清泉奇石,山上有十五峰、七石、五岭、三溪、三泉、三井,还有蟒洞、下棋垅等,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的祖庭。


承禅宗南宗慧能法嗣的正干禅师于唐789年(贞元5年) 学禅得法后回闽,路经黄檗山,爱其山川秀丽,景色壮美,并想起师父临行时“遇苦即止”的赠语。黄檗为传统中药黄柏的药源植物,味苦,性寒,正干禅 师参悟师父赠语之奥义, 在这里开山结茅,创立“般若堂”,后增辟院落,唐德宗赐名“建福禅寺”,俗称“黄檗寺”。后福建 闽县禅师、临济宗开山之祖临济义玄之师 黄檗希运大中二年(848年)在此寺出家修行,大兴禅风。宋代时,此山成 为临济宗一派的大道场日益繁荣。到了16世纪中叶,一度衰微,万历42年(1614年),得宰相叶文忠相助,获朝廷赐金及万历皇帝赐额“万福禅寺”,基本恢复了旧貌,著名禅师隐元曾 任“万福禅寺”住持, 他携弟子等于1654年东渡日本,1561年在山城宇治(现在的京都府宇治市)创建了日本黄檗山万福寺。


喜多元规《隐元和尚像》,藏于京都万福寺


元的主要宗教活 在日本展开,对日本宗教的发展 生了巨大的影响,离开了 元,在日本宗教史上具有重要意 的日本三大禅宗派别之一黄檗宗将无从 起,日本洋泉社出版的《日本名僧20人》 ( 涩谷申博等著 ) ,把隐元算做日本 史上20名名僧之一。


而隐 元和他的20个弟子 带给日本的,不只是黄檗禅,还包括艺术、医学、建筑、音乐、历史、文学、印刷、煎茶、普茶料理(素食料理)等,还带去了西瓜、莲藕、毛竹、豆角等植物及其种子,还有隐元帽子、隐元头巾、隐元笠、隐元坐垫、隐元茶、隐元豆腐等日常用品和食品的制作方法,不仅对日本的宗教界,对整个江户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日本寺院的精进料理,也是由隐元带来的


隐元本身是一名书法家,而在他的弟子中,也有书法家及画家等艺术家。 元及其弟子 及他们 去的中国文化和 般技 了当 时锁 国的日本一个十分 活的刺激,使日本人 中国文化的兴趣再次勃兴。 史学界把隐元赴日以后的17世纪的日本称为“日本华文化最高潮时 期”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隐元的身世


隐元全名为隐元隆琦,生于明朝末期的万历20年(1592年),10岁时,因为父亲出远门一去不归,被迫辍学,为了帮助家里的生活,他小小年纪就开始下田劳动,渡过了贫穷而艰辛的少年时代。


在他20岁的时候,家里人张罗着要给他办婚事,但是隐元要求不办婚事,而让他拿着办婚事的钱去寻找父亲,然后就开始了慢长的旅行。


在23岁时,他来到当时的佛教三大胜地之一普陀山,在普陀山浓厚的佛教氛围的感召之下,他决定了断却俗缘出家,29岁时,终于在福建黄檗山万福寺出家。35岁时 ,他在嘉兴的金粟山广慧寺坐禅7日后开悟, 1637(崇贞十年)重回万福寺任住持。清顺 治9年 (1652),日本长崎华 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长崎的“唐三寺”,即兴福寺、福济寺、崇福寺 诸护法数度联名邀隐元东渡弘法。隐元遂于顺 治11年 (1654)5月率领 徒众20人离开黄檗南行,7月5日安抵日本 长崎。


黄檗山万福寺


到日本后, 元得到后水尾法皇及幕府德川家 遇,在山城宇治 地建寺。新寺建成后, 元不忘故山,仍将其命名 为“ 黄檗山万福寺”,并 立新宗派。 他出版《弘戒法仪》、《黄檗清规》等著作,为禅宗新宗派著书立说。


京都府宇治市,隠元隆琦登陆日本的纪念碑


他在自己的著作《隐元和尚拟寒山百咏》自序中谈起自己的身世时写道∶


余家闽之福唐(1),东林林氏(2)子。幼以耕樵为业,以供母氏。及母弃世,即脱白(3)黄檗,期了生死大事,用报养育之恩。初未知子史(4)为何物也,又曷敢言诗?迄今年逾七旬,应化此邦,已三开法社(5),寻退修松隐,与二三子优游以乐。不知老之将至,有时适典说偈,或应善信之请,日久成帙,好善者乞为流通,余不逆人意,辙付之剞劂(6),故方来衲子吟之不无慕腥(7),谓余能诗,余实未能也,亦有能而不能盖(8)真能也。余真不能,其敢言能?但适实情而已矣。


上面的古文大意是:


我家住福建福清,是东林林家之子,小时候以耕作与打柴为生,以供养母亲。后来母亲去世,我便出家入黄檗宗,为了是了却生死大事,并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始时不知道子史为何物,更何况谈什么写诗了。现在我已年过七旬,在日本生活,已经住持三家寺庙,现已隐退松隐堂中,与两三个弟子以优游为乐。但是有时不服老,还要读典说偈,或应信佛之人的请求,将平时说法之辞积累成书,好善的信者希望此类书能广泛流通,我不逆人意,有时就会拿去印刻,而有佛徒吟之就慕腥逐臭,说我会作诗。其实我不会作诗,但是有人说:本来会作诗却说不会那才是真的会作诗,但是我真的不会作诗,岂敢说能?只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


黄檗禅通过坐禅和念佛获得开悟,认为心为实像,万事万物,皆属心动,心为净土,即身即佛,我心即佛。黄檗禅虽属临济宗,但又吸收了明代念佛禅的精华,念诵采用中国发音,法式承袭 明代禅宗法式,把“禅 双修”的“明禅” 传到日本。黄檗宗的梵唄(诵经时使用的音乐)以及木鱼、引磬、铜磬、小鼓、大镲、铜锣等法器具有独特风格,吸引了许多日本僧侣的宗教兴趣和审美关注,有些僧侣虽然属于其他宗派,也学习黄檗宗,采用唐音诵经,甚至将戒名改为黄檗风格。 据说今天在佛教寺院中广泛使用的木鱼正是由黄檗宗传到日本的。黄檗宗 禅宗界 生了很大影响,皈依者不 道俗,接踵而至, 户时 临济 宗、曹洞宗戒律复兴运 也做出了巨大 献,打破了日本禅宗停滞的局面 隐元被誉为日本禅宗中兴之祖,现在日本黄檗宗有信众30多万人,寺庙400多座。


由于隐元东渡日本,诗偈(禅诗)备受关注,引发了一场僧诗热潮,日本出版了《本朝高僧诗选》和《和汉高僧诗偈抄》等作品。虽然禅宗认为悟境不可言说,“说一字即不中”,只能在师徒间“以心传心”,但禅宗真髓离开了文字将无法向众人普及、传播,为此隐元及黄檗宗僧侣留下了大量诗偈,不立文字,不离文字,情在字中,意在诗外,让不可言说的妙悟可触、可颂、可吟、可解,特别是隐元的诗偈具有丰富的感性,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学性,不仅在江户时代宗教史上,在文学史上也占据重要地位,而他们经常把这些诗偈,用书法的形式写下并传播,因此也使他们的书法在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日本后,隐元一行受到皇室与幕府的高度重视,日本宽文13年(1673)后水尾法皇 赐予“ 大光普照国 师”称号,享保 7年(1722) ,灵元上皇赐予隐元“ 佛慈广鉴国 师”称号,明和 9年(1772),后桃 园天皇赐予“ 径山首出国 师”称号,文政 5年(1822),仁孝天皇 赐予“觉性圆明国师”称号,大正 6年(1917),大正天皇 赐予“ 真空大 师”称号,昭和 47年(1972)昭和天皇 赐予“华光大师”称号。


皇室对外国僧人赐予“国师”称号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隐元和他给日本带来的宗教与文化备受日本历代皇室推崇。 直到1740年,日本僧人龙统元栋担任第14代住持以前,黄檗山万福寺的住持都从中国招聘,势力逐渐扩大,在1745年,有1043个分寺。


福建禅师书法艺术 巨大影响


元和他的弟子 日本 法影响很大,当 从中国福建来日的黄檗的三名僧人隠元隆琦、木庵性瑫、即非如一被称 “黄檗三笔”。 除“黄檗三笔”外,从中国来日本的黄檗禅 师独立、心越、独湛、千呆、悦山、高泉等都是书法大家,他们不仅精通楷、篆、隶、草多种书体,而且禅宗的修行使他们心静笔健,意到气到,意在笔先,追求墨韵和意境的统一,通过笔墨的自由挥洒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深邃,使当时日本僧俗两界耳目一新。


隐元的师父,临济宗天童派禅僧,临济宗第31代传人费隠通容(1593年—1661年)是杰出的书法家,清超溟著《万法 归心录》称临济宗风为“临济家风,白拈手段。势如山崩,机似电卷。”而临济禅师之书风实来自于其宗风,以禅入书,气势磅礴,气吐山河,如百川倒流。费隐和尚在明朝灭亡之际,因战乱伤及右腕,因此改用左手来书写,书法多为奔放的行草,壮阔奔放,气韵惊绝,也能写端正的楷书,黄檗宗书法家隐元、木庵、即非等皆受其影响。


下面的诗偈书法,就是隐元的代表作,题“自身真三宝”几个大字。“三宝”是指佛陀、阐述佛法的经典以及传播佛法的僧侣,也就是所谓的“ 佛家三宝”——佛、法、僧 。而这句诗偈的大意是“你自身便是真正具备这三宝的佛陀”。


这句禅偈,充分体现了禅宗思想的精髓,禅宗发展了大乘佛教“空”的本体论,它在主体与客体,人性与佛性,世俗与佛境间翱翔穿梭,左右逢源,直指本心,简捷易行而又哲思深湛,它通过宏大的“空”之本体和认识主体的圆融无碍的两镜相入,使认识主体的顿悟之心融于本体,全然承担其因缘而生,生生流转的无尽藏的宇宙,使认识主体在“独坐大青峰”的生之庄严中与无涯无际的“空”之本体无缝链接,“即心即佛”,“心生万法”。


禅宗六祖慧能诗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心是菩提树,

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

何处有尘埃。


而“自身真三宝”即是这种禅宗思想的充分体现。


此书法作品为隐元的草书代表作,情驰神纵,超逸优游;雄健流畅,气吐山河;临事制宜,从意适变,实为书法作品中的珍品。


隐元隆琦书法作品《自身真三宝》(图|ColBase)


黄檗宗僧侣的书法作品在日本广泛传播,促进了书法艺术与禅的结合,在他们来日以前,日本的书法没有如此的厚重、雄健的笔锋,他们的书法吸引了当时僧俗两界书法研习者, 他们引进日本的新的书法风格,开创了日本江户时代以明、清书法的新成就为基础的新的书法潮流(唐样书法),对当时的书法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使这种新的书法潮流在官吏、学者、僧侣中广泛流行。


尤其隐元,还在中土时,就跟学者黄道周、画家、书法家张瑞图、陈贤,雕塑家范爵、范道生等密切交往,并得费隠通容悉心指点,书法造诣极高,兼有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之雄健厚重,明代吴中三大家之一文徵明之秀雅灵动,禅家费隠通容之灵动奔放。他还善写以行草为底蕴的草书,得明代祝允明之神韵,如行云流水,秀润典雅,洒脱飘逸,易读易识,形神兼备,给当时的日本书法带来了崭新的活力。


日本各个时代一般都在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中,选出最优秀的三人称为“三笔”。 平安时代的“三笔”为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安土桃时代的“三笔”为本阿弥光悦、近卫信尹、松花堂昭乗;而江户前期的三笔就是“黄檗三笔”,都是从福建渡日的黄檗宗禅师,也就是隠元隆琦、木庵性瑫、即非如一 , 三人都善写奔放的草书和流畅的行草,也能写出功夫深湛的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对日本书法的发展和革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木庵性瑫书法(图|ColBase)


三人的书风各具特色,隐元的书法被誉为“稳健高尚”,木庵的书法为“雄健圆融”,即非的书法则为“奔放洒脱”,三人的书法都被视为“ 唐样书法”或“黄檗风的书法”。


在唐样书法的冲击下,安土桃时代和江户时代使用“御家流”的和式书体渐渐衰微,江户时代末期出现了深受黄檗书风影响的“幕末三笔”,他们是市河米庵、巻菱湖、贯名菘翁三人,这三人都是唐样书法家,他们的书法风格对文人和武士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幕府倒台,明治政府成立,政治中心太政官的文书部门大多由擅长幕府时代唐样书法的人员担任要职,其中包括岩谷一六、日下部鸣鹤、长松秋琴、菱田海鸥、北川泰明等人。政府文件用唐样书风书写,公用书体以其强大的传播力向民间渗透,导致日本书法风格发生巨大的变迁。


“黄檗三笔”留来的用墨笔写下的语录、诗偈,题赞等超过几千件 现在日本各地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地方举行与 黄檗书法有关的展览会和研究会,黄檗书法对日本的书法艺术的影响源远流长,直至今日并延伸到未来。京都府宇治市的万福寺因隐元及其弟子木庵性瑫、即非如一这“黄檗三笔”而闻名,堪称书法爱好者的必访之地。


日本 诺贝 尔文学 奖获奖 作家川端康成曾藏有 元的墨宝,有一幅横幅和一个扇面,之所以川端喜 欢隐 元的墨宝,也都与他的家世有关 。川端家祖上信仰黄檗宗,一直到川端康成的祖父川端三八郎一代,他家还有黄檗宗的寺庙。


川端康成收藏隐元墨宝《风雷舌》, 公益财团法人川端康成纪念会藏,水原园博《川端康成与书法文人的墨迹》,求龙堂出版


川端康成收藏的隐元的墨宝上面写着三个雄劲 的大字“ 风雷舌” 。“ 风雷舌”三个大字,浓缩禅宗经典《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中第十六则中禅语,《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为宋代曹洞宗著名禅师宏智正觉禅师(1091年—1157年)著(颂古),宋末元初曹洞宗名僧万松行秀评论唱和(评唱),其中的语录第十六则 曰:“示众云:指鹿 为马,握土成金。舌上起风雷,眉间藏血刃。坐观成败,立验死生。且道:是何三昧。”


隐元隆琦的墨宝上面写着的三个大字雄浑刚健,充分体现了隐元的书法风格。


川端康成也非常喜欢书法,我看过他的一幅书 法,写着“佛界易入,魔界 入”八个大字,厚重有力,雄健豪放,深得 隐元书法的精髓。


福建禅师深刻影响日本的绘画艺术


隐元一行东渡日本,对日本的绘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 促进中国绘画新技巧进入日本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逸然性融 (1601~1668年) 逸然性融为 中国浙江省杭州府出身, 1641年作为贸易商来日。后出家,成为长崎兴福寺住持,曾力邀福建黄檗宗万福寺住持隐元来日,为黄檗宗在日本的生根开花做出了贡献。


逸然也是北宗画的出色画师。北宗画是中国画系之一,发轫于唐代李思训,经过宋代马远、夏珪由明代浙派传承,以线条雄健有力的山水画为主,北宗画对室町时代以后的日本水墨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逸然以绘道释人物彩绘著称,其画表情奇异,色彩浓艳 ,具有怪 异的造型美,他的画风被长崎汉画派系的日本人河村若芝、渡边秀石等继承,创立了日本“唐绘”流派。


逸然对西洋画风的人物肖像画也十分感兴趣,他曾托隐元从中国为他带来了中国杰出肖像画家曾鲸的高徒张琦的人物画《费隐通容像自赞》。曾鲸(1568—1650年),字波臣,福建莆田县人,明万历间布衣。早岁离开家乡,长期客居江浙,足迹遍及南京、杭州、宁波、余航等地,晚年定居南京。


波臣生活的时代,正值意大利传教士、著名画家利玛窦东来南京传教的岁月。利玛窦曾三次到南京,住正阳门西营中,结交了不少名士,如南京礼部侍郎叶向高、思想家李贽、徐光启等,也与当时的著名画家波臣切磋人物画艺技,交谊甚厚。利玛窦是早期将油画、铜版画等西洋艺术引进中国的传教士,明代官吏、学者顾启元在《客座赘语》谈到利玛窦的圣母画像时指出:“利 玛窦西洋欧逻巴国人也。面皙,虬须,深目而睛黄如猫,通中国语,来南京居正阳门西营中。自言其国以崇奉天主为道,天主者,制匠天地万物者也。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曰‘天母’。画以铜板为㡠,而涂五采于上,其貌如生,身与臂手俨然隐起㡠 上, 脸之凹凸处,正视与生人不殊。人问画何以致此,答曰:‘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迎阳,则皆明而白,若侧立,则向明一边者白,其不向明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


张琦《费隐通容像自赞》,藏于京都万福寺


据说利玛窦在他出使中国前,在耶稣会罗马学院刻苦学习了天文学、几何学和绘画,深谙透视画法,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将透视学运用于绘画的技法运用自如,同时他也把一些西方的绘画等带到了中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