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一个关于投资的话题,阐述了在投资领域取得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更需要自身的系统升级和不断学习。文章通过历史典故强调了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依靠科学的方法面对投资问题的重要性。
投资者需要理解投资中的系统性问题,不能仅仅依赖听取他人的建议来解决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决策系统都是独特的。
文章通过历史典故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需要自我升级系统,类似曹操的问题不可能通过简单听取他人意见来解决,需要整个系统的升级。
文章强调了投资中的“拿驾照”的重要性,即掌握基本的投资知识和技巧。作者还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比喻来进一步说明这一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文章指出,即使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如果没有时间和执行力去实践,也无法取得投资成功。因此,投资者需要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投资知识。
那天有好几个读者,问了一个相似的问题,他们说,你把投资这件事,整理的是很清楚,几乎已经像一个新学员,考驾照一样明确了。
问题是,他们还是不想付出这个时间和精力。
他们问,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比如不用考驾照,比如可以搭车,好比我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这样会不会更容易?
咱们先来看你们的这个问题。
我们回忆一个片段,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情节。
庞统献计,把大船都用铁索连起来,如履平地,曹操大喜。
程昱劝说,连环计虽妙,倘若敌军用火攻?
曹操表示,你太LOW了,火攻借风,现在隆冬之际,刮的是西北风,周瑜放火,到底是烧我还是烧他自己呢?
程昱表示,还是要慎重。
曹操不听。
过两天,黄盖投降的消息传来。
程昱表示,前些天让我们把船连起来,今天就有人来投降,不可不防,建议别处安置。
曹操表示,用人不疑。
再过两天,到了黄盖要来投降的日子,风向转了,转为东南风。
程昱表示,赶紧把船拆开,防止
黄盖的船
火攻。
曹操表示,春天快到了,偶尔刮点东南风何足为奇。做大事不要畏手畏脚。
一场大火,曹操大败。
你觉得是曹操自己事后总结的原因,是因为郭奉孝不在,其他谋士不给力么?
并非如此。
曹操出征前,贾诩就劝他,你不要出征,你晾对方几年,孙刘必然生内乱。
这个过程,就像昔日郭奉孝的计谋,劝曹操不要急着灭袁绍的儿子们。
你越急,对方的同盟越紧密,因为遇到了外部威胁,你越缓,对方自己就开始闹矛盾了。
曹操听了么?没有。
整个征战东吴的过程中,贾诩是没去,程昱去了,全程把坑标明了么?标明了。
曹操还是掉坑里。
所以答案是什么?是曹操不听劝么?
那我们换个人,换你去当曹操,只怕这个人生剧本,你压根儿都走不到赤壁之战那一幕,早就领盒饭了。
这个过程就叫做盈亏同源。
曹操有自己的决策系统,
你不可能指望说他靠听谁的来解决问题。
他今天在赤壁之战这件具体的事情当中听了程昱的,也许会规避当下的这个失败。
他昨天,就有可能在上一幕剧情里面,因为听了另外一个人的,而提前领盒饭。
俗称耳朵硬是错,耳朵软同样是错。
这就叫做系统性问题。
系统性问题,只有依赖整个系统升级去解决,曹操的问题要解决,除非他自己升级了,他变成李世民了。
没有人能够说完全靠听别人的,然后就事事做成,没这种事。
陈宫建议吕布,酒色误事,等真误了事,吕布后悔了,发誓,我要戒酒。
你注意,他说的是戒酒,怎么偷偷把色去掉了?
这就是他本人的短板。
有些事儿他克服得了,有些事儿他克服不了。
所以一个人,你指望听别人的建议,你来执行,除非怎样?除非你是个天才。
这句话是张良对刘邦的形容。
张良说沛公这个人,居然可以靠听别人的来执行,盖天授也,他大概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吧。
张良是顶级人物,什么人没见过,早就把人看透了。
看了一辈子的人,也就遇到沛公这么一个天才,说穿了,在张良眼里,绝大多数人,包括他自己,都没有可能仅仅依靠别人的建议,来执行,来取得成功,只有刘邦例外。
张良没有说出口的那些话,就是我前天说的那些话。
我前天实际上给你解释了,我们绝大多数人,为什么无法做到沛公做到的那一点,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
有过很多家长读者留言抱怨,说苦恼于子女教育。
明明给孩子把坑标注得明明白白,他还是要踩进去。
为什么?就这点事儿,因为他不是沛公,因为他不是天才。
这世上太多人都误以为自己是刘邦,是天授的,只要能遇到张良,遇到诸葛亮,遇到程昱,听对方的就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事实上,这件事的难度有多大?
这件事的难度就像你被蒙着眼睛在高速上开车,耳边有一个老司机,他给你说左转右转刹车油门。
这个老司机绝对不会错,但是你绝对开不下去。你开一路尿一路,全程恐惧的一匹。
你现在明白为啥张良感慨了?
刘邦楞是蒙着眼睛,全靠张良这么喊左右左油门刹车,就开完了高速,这种人你这辈子见过?
反正我是没见过。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是张良嘴里的另外一种。
我们必须拿驾照。
所谓高手辅佐,不是人家喊左右左,而是像前天那样,把投资这件事的驾照的几个环节给你讲清楚,你要怎么训练,才能过关拿照。
这一步,是你绕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