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讲个笑话。”
“海斯法典。”
“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再讲一遍!再讲一遍!”
“海斯法典。”
“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对于一个电影爱好者而且对于电影史常识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海斯法典实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笑话。它代表着电影创作者对于电影自身意义的最终定位,但是这一定位的过程却是鸡飞狗跳,啼笑皆非。另一方面,它也代表了西方电影审查的一种发展形式(注意,仅仅是其中一种),代表着电影工业的转型的整体过程。
▋
源起:时势造英雄
《海斯法典》的时代背景实际是清教徒式道德观的强势回潮,由于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奴隶制的废除,工业的生产力最终彻底放开了手脚。另一方面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和东南欧移民(如果你仔细追究上世纪上半叶影星的祖籍,也能看出来这一点)的涌入,在经济大幅进步的同时,被认为是美国立国之本的清教徒群体受到了相当的冲击。
爱尔兰文化的经典代表,当然,绿帽子不是你们想的那个
于是自老罗斯福执政时期清教徒的舆论运动就开始发酵,这个回潮的第一波高峰就是所谓的淫秽书籍镇恶运动,带头者是宗教狂热分子康斯托克(对,就是《生化奇兵》梗的那个)钓鱼执法,大肆进行舆论战,烧毁所谓的淫秽书籍,甚至连医学院女性解剖图都要抢来现场点掉。
你以为所有女人都是你老婆么.jpg
这波高峰由于康斯托克本人的过激倾向,影响力实际被后来的平权运动削弱了。可是邮政部门却在同期借由前线士兵得到淫秽书刊会影响战力为由提出邮政部门有邮件审核权,可以随便扣押被认定淫秽的发行物,最高法院随之应和,美国的期刊业和报纸行业被狠狠的打了一巴掌。(有人如果想知道这场所谓整风运动的后续高潮的话我再列出来:第二波是禁酒令,第三波是海斯法典,尾声就是漫画整风,当时的DC差点因为漫画整风取消《蝙蝠侠》期刊。)
▋
诞生:错误的正确
邮政行业的强行审核直到上世纪20年代才在当时的邮政总长海斯执政时期被取消,然而没有多久,他就去了MPAA的前身电影审查委员会协助自我审查,从而帮助大制片厂躲过以丹尼斯劳德为代表的宗教舆论势力的舆论地雷(实际上《海斯法典》的前身就是这个教士起草的)。但是由于当时的舆论和政治势力就想指着电影行业下嘴骂街,这个所谓避风头的自我审查迅速跑偏变成了下面这幅德行:
一朵奇葩诞生了
-
不得谋杀
(我拍个侦探电影容易么?)
-
不得鼓励犯罪
(你把枪收起来,开山的炸药也是。保险箱?放下!那个是不是别人的钱包?放下!你说你叫邦妮他叫克莱德?上机枪给我突突三个小时!)
-
不得滥用酒精
(配合禁酒令!把医院的酒精换个牌子,叫消毒水!还有健体饮料!)
-
不得乱性,应鼓励正当名节
(把帘拉上!摄影师,切黑屏!还拍啥!)
-
不得渎神(我看你是在刁难我主教大人!)
-
不得偏向对待任何民族以及历史事件
(那个脸长得像哈密瓜的黑人大妈,笑!笑啊!那个一脑袋鸡毛的,你也是,露出八颗牙齿!)
-
不得出现淫秽歌舞和指向性外景
(外景谁让你搭妓院和黑酒馆的!拆了!那个舞女!衣服换掉!穿厚点!没错!穿厚点!)
-
片名应有商品性
(给它挂上圈,圈里面一个R!要不然就TM!不是骂你!是TradeMark!)
反海斯法典示范图(滑稽)
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尽管这样做大方向上避免了很多口实,但是拍电影的人基本放开手脚拍电影基本是不太可能了。尽管大制片厂老板都没怎么发声,糊弄糊弄过了审核也就完事了。但是背锅的拍电影的人终归还是要造反的,很快,不服管的主就来了。
▋
斗争:创作的自由
霍华德休斯,一个父母早逝的大富翁,从飞机到电影什么都敢搞的主。拍摄了一部犯罪片《不法之徒》(The Outlaw),这部电影一方面有着汤普森弹鼓的突突突,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中简·拉塞尔的具有特色的大胸被摄影师重点关照了一下。审查办公室一看是主动撞上红线的,啥话没说,就是不让上。
结果休斯可是个大杠头,他亲自搜集了各大其他制片厂的电影中女明星的特写照,并且专门测定这些镜头里面对胸部的展示,最后审查办公室发出质询时,他摆上几张照片,立马开怼:凭什么别的制片厂给自家花旦的重点关照比我多,他们行,我就不行?
怎么?没见过啊?
休斯先生是一位勇士,但是勇士是要付出代价的:尽管《不法之徒》强制过审,但是被延期了好几年才得以发行,他的雷电华因此亏了好几百万(上个世纪30年代的好几百万啊)。
审查挑事三先锋
不过有了这么一位勇士,敢于顶撞《海斯法典》的就多了去了,各路神仙可谓自带神通:先是让男主抱起来女主直接进屋然后屏幕渐暗;然后是就把礼服故意设计的“松一点”“紧一点”然后责怪服装设计;接着是拍摄以悍匪为主角的影片让他们各种抢劫之后花天酒地之时被暗处埋伏的警察突突死;或者是西部警长借着“行侠仗义”屠杀四方顺便再来两个妞。只要思想要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咦?)
玛琳黛德丽:海斯法典?关我蛋事
▋
尾声:湮灭于时间
《海斯法典》吃了大亏,同时期的清教徒思想回潮也遇到了重大挫折:禁酒运动搞得国家黑帮四起火并遍地。之后遇上了经济危机,电影作为消费成本相对低廉的娱乐方式逐渐占据了舆论强势,人们本质上还是在放松自己而不是在电影够不够新教上找茬。最为关键的是,二战中美国从中立到参战促使国家舆论矛盾向外,有了日本佬和希特勒当靶子,对于这些乱七八糟的风化问题还接着没完没了就有些不识大局了。
相应的,二战之后男女的相对平权以及美国人民作为战胜国的伟光正心态使得清教徒找到了新的舆论高地,电影方面的舆论压力自然开始松口了,紧接着性观念的解放基本上是加速了海斯法典的崩溃。终于,在美国越南战争之后开始的舆论反思思潮,使得过于死板和卫道士的法典失去了原有的约束意义而变成了真正的桎梏
战争促进了男女平等,这话没错
不过个人认为,从商业竞争的态度来数,最为关键的是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电视节目的发展令娱乐家庭化而不是集体化,相应的娱乐时间也缩短了。如果电影要想吸引人就需要更为刺激的内容。(不脱衣服你还真不看大银幕了是吧?)
电视就是来砸饭碗的
总而言之,随着电影产业的自身不断发展,《海斯法典》在1966年被进行了重大修改,而1968年,《海斯法典》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