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的
国际母语日
,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每个人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在使用的语言,你觉得你已经熟练掌握了?
不信你先看看这几个词的正确读音:
馄饨(
tun
),不读馄饨(
dùn
)
芝麻糊(
hù
),不读芝麻糊(
hú
)
血(
xiě
)淋淋,不读血(
xuè
)淋淋
现在你还能确定自己知道这些字的读音吗?
看到这里,大家不妨一起补节语文课,看看有哪些容易读错的字吧!试一试这些字你能读对几个。
(来源:
人民日报 微博)
这么多词语,你读对了几个呢?
如果你都能念对的话,别急,下面还有升级版,
再看看下面这些字你能读对吗?
怎么样?这些词语你念对了吗?
天下最容易写错的字是哪些?还真不是那些罕见的生僻字,也不是那些容易混淆的形近字,而是那些我们经常写的字,比如感冒的“冒”、冒险的“冒”!
绝大多数人都以为“冒”字上面就是个“曰”,下面是个“目”。错就错在这里,“冒”字的上面并不是“曰”,而是“冃”。
这个“冃”就读mào,它与“曰”的区别是,下面那两横不与别的笔画相连。
古文字中的“冃”是个象形字,就是画了一顶古人的帽子,那两横是帽子上的装饰物。
由“冃”组成的“冒”,上面是一顶帽子,下面是一只眼睛,帽子盖在眼睛上,这只眼睛其实是代表了整个的脑袋瓜。
最早的“帽”就是“冒”,并没有那个头巾的“巾”。因为一个“冒”字还表示别的义项,负担太重了,后来人们又给“冒”加上“巾”,造出个形声字“帽”,“冒”“帽”分工。“冒”专管“向外透出”等意义,“头上的帽子”这个意思交给“帽”专管。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帽”字的演变历程是:冃-冒-帽。
最易错别字:“周”字
“周”字“口”上部是“土”,而不是“士”,
是不是已经写错了多少年......
最易错别字:“肺”
“肺”字右边不是“市”字,而是一竖到底!
最易错别字:“尴尬”
"尴尬"左边不是“九”,而是“尤”字少一点。
最易错别字“黄”
“黄”字中间是“由”字,而不是“田”字。
最易错别字“考”
“考”下半部分,那是“巧”的右半部分,
所以应先写横,然后竖弯钩。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一笔一划都凝聚着祖先的心血,一笔一划皆有来历,我们作为后人切不可臆造,必须深刻理解汉字的含义,才能认真写好规范字!
汉语不仅博大精深,更是一门复杂的语言系统。
当人来到这个世界,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多数就是父母的方言。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温馨的画面。
伴随着中国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规模的加大,这样的画面正在减少。当下大多数年轻人虽然还会说方言,但不少已经把家乡话说得南腔北调,串味儿了;更有很多父母不愿意教孩子说家乡话。
有人甚至感概:方言还不如英语说得溜……这很危险!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 《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将近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
相比于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具体有多少种方言,无法确切计数。学术界按照大的方言区,将中国方言大致归为
北方方言、闽方言、吴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
等7大类。
专家认为,方言不仅具有语言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民俗、历史、人文理念方面的价值,传承好方言就是保护好文化的多样性。
来看看各地方言“你干什么呢”怎么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保持汉语多样化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重视保护方言。
汉语不仅博大精深,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这里有一段英文的诗歌,短短几句话用中文翻译一下,瞬间变得“高大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