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不被看好的
IG
,一枝独秀地问鼎了世界冠军。被认为不务正业的电竞,也成为堂堂正正的竞技体育,既有商业价值,还有国家荣耀。
我现在也是一个中年人了。听到青少年一代欢呼「
IG
赢了」「
IG
牛逼」的时候,才有点猛然惊觉的意思。那种感觉像什么呢?就像一部电影慢吞吞地讲着讲着故事,忽然冒出一句「三年后」。注意了!接下来发生什么都不要惊讶。
因为三年后沧海桑田,什么都变了。
我学心理咨询的时候,老师在课上让大家列举疗效因素:你觉得心理咨询中哪些东西最能改变一个人?大家什么都说了:咨询关系、社会支持、觉察、练习、对移情的阐释、来访者的改变动机……老师问:「还有呢?」我们再想不到更多了,老师说:「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
。」
大家纷纷笑了,这还用说吗?
后来开始做咨询实务了,见多了各种人的故事,我才意识到,「时间」的力量确实需要时时提点,因为这实在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灵药。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来访者,中断了两年咨询。两年之后再次预约,竟然不记得两年前的主题了。
我翻以前的记录。那时她跟孩子有很大的冲突,孩子刚上学,她最见不得孩子的坐姿:总是弯腰驼背,提醒了好一点,一会儿不盯着又回去了,握笔的方式也不对,她一看就忍不住发火……母女俩为这事吵到天翻地覆。
两年后,她不好意思地笑:「是吗?就那么点事,我还在这儿抱怨啊……」
她可不只是「抱怨」。她当时认认真真把这件事当成了心理咨询的主题,最重要的改变目标之一。显示在记录上,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谈这件事。我还记得她那时多么绝望,说这孩子怎么就这么固执呢?是听不懂话吗?
两年后,无论坐姿还是握笔姿势都解决了。
时间自然而然带走了这些问题。妈妈又有了新的焦虑,她说:「你知道吗,我们最近又在为一件事闹矛盾,这次是真的严重,比坐姿严重得多……」
我说:「好啊,给我说说。」我知道她是真的焦虑,她看到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后果严重。我相信。我也相信她尝试过各种方法,已经一筹莫展。
但我在心里提醒自己——
只是现在如此。
很多人问我,对自己的孩子会不会焦虑?
会,当然焦虑啊。但是做这份职业的时间长了,心里就会有另外一个声音,可以恰到好处地安抚这份焦虑。是一句话,叫做:「
孩子会慢慢长大的。
」
一想到这句话,就觉得都还好。
孩子是有各种毛病。我女儿上了小学,也会因为作业啊兴趣班啊跟我们闹脾气。有人问我是怎么处理的。其实不需要特别的处理,就按规矩来吧,每天的任务要完成,完成了就是好样的。也不必如临大敌,因为我知道这些都会变好。
我做家庭咨询。来找我的家庭,通常是孩子遇到更严重的问题:厌学的,成绩滑坡严重的,有的还有精神诊断。父母都被逼到走投无路了,否则谁会一家三口请假来做咨询?即使遇到这些严重的情况,我也问孩子:「一年以后你会怎么样?两年呢?三年呢?猜一下,十年以后你在哪里?」
他们一开始的回答是无力的,沮丧的,渐渐地眼睛里就有了光。问到「十年后」的时候,他们响亮地说:「十年后,我绝对不要在这个家里了!」
我问:「哇!你打算怎么做到呢?」
同样的问题我也会问他们的父母:「你猜一下,十年后他会怎么样?他有那么多的愤怒,他把所有的不满意都指向你们,十年后他又会指向哪里?」
一个妈妈哭着说:「我就是担心那时候,他没办法适应这个世界……」
她的孩子打断她:「
不,我会改变这个世界。
」
很惊人的回答。
我也问他:「哇!你打算怎么做到呢?」
我每次讲这些,都有人觉得是鸡汤。我的学生问我:「会不会有人就是说:十年后我什么变化都没有,我跟现在一模一样?甚至十年后我变得更糟了?」
会啊,当然可能有人不变,有人变得更糟。当年教我的老师,曾经以一种绝妙的方式回应过这个问题,我把老师的答案原封不动地教给我的学生:
「还是问一样的话——
哇!你打算怎么做到呢?
」
变化,真的是最不需要怀疑的一件事了。
今天这篇文章是为了魔力耳朵写的。当我想为他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也就是第一句跳入我脑海的话:「
变化是最不需要怀疑的一件事。
」
它是一个在线的英语外教课程。一年前应他们的邀请,我女儿开始体验这个课。但那时我并没有下定决心把它作为英语学习的主要渠道。我给女儿同时报了一门地面的英语学习班。让她一周上几次魔力耳朵,只是作为地面课的辅助。
因为它实在太像一个游戏了。
不管界面还是课堂互动,都十分轻松活泼。每节课只练一种句型,掌握起来毫无难度。孩子当然是有兴趣的,简单嘛,上课都不用催。但我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兴趣的存在。我写过一篇文章:《
叫停了奥数升学,学习还有意义吗
》,描述了那时候的心态。——学什么不重要,就是玩。
我认为兴趣很重要。后来我把地面的学习班停掉了,我担心他们教的东西会破坏孩子的兴趣——用一些生僻的单词教
Phonics
(自然拼读),会让孩子把英语当成一套枯燥的,很复杂的体系。与其如此,还不如学点用得上的口语。
这半年就只剩下魔力耳朵了,一周三次。
(
这一段时间的感想,参见《
从幼儿园开始的超前学习,当真有必要吗?
》一文。
)
我的心态也很放松:玩吧!只要觉得英语好玩就行,敢开口就行,以后上学都会系统地学一遍。坦白说,我的观念还是有点传统。认为课堂教学才是正规军,这些线上对话只是零敲碎打,玩一玩可以,没指望真能靠它学习。
然后,到了现在,为什么我说「变化是最不需要怀疑的一件事」呢?
因为她学习的进度真的超出我的想象。
我和妻子已经不敢当着她的面,用英文说一些不想让她听懂的话了——自从她用英文插过几次嘴之后。好像不经意间,生活中就多出来很多英文交流。她的句式也超出了我一直认为的「碎片化」状态。有些话是课上学来的,也有自创的创意。我躺在沙发上,她对我说:
You look like a big baby
。我问她
big baby
是哪里学来的,她说自己发明的,大小孩的意思(
也
可能就是……巨婴
)。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陪她看《小马宝莉》。我没有意识到那是英文原版,因为有字幕,我也忘了她看不懂字幕。看到一半的时候她说,刚才有段话没听懂是什么意思。我才惊觉,在没有字幕帮助的情况下,她已经看了一半了。
我就在心里觉得……哇塞。
也就是每回半小时的课啊。那么小的一个人,自己举着
iPad
,搬个凳子坐下来,咿咿呀呀对着屏幕说上一会儿,就完了,全是最简单的句型。好像也没什么啊。是怎么就达到了现在的程度?——但我心里知道答案:是时间。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还翻到她去年说英文的视频。那时候她比现在小一圈,头发短一些,磕磕巴巴地说英文,口音很怪。有意思的是,我却没怎么变。好像时间在孩子和在成年人身上是不等效的。对于我,忙忙碌碌地一年就过了,对孩子则是:「天啊,一年了!
跟那时候比好像换了一个人!
」
那些变化,总在大人忙忙碌碌中悄无声息地发生。
魔力耳朵有一个附加项目:
21
天跟读训练营,更能反映时间的力量。每天跟着老师读一段,拍成视频上传到群里,由老师帮助纠音。不管刚开始有多难,只要持续三周。三周之后的读音跟刚开始相比,就完全是判若两人。
这一年来,魔力耳朵也有很多变化。一年前用魔力耳朵的时候,它的客户端只能装电脑上,小孩不会用鼠标,又需要在屏幕上画圈连线做游戏,那时就很苦恼。后来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