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四周年,再次怀念申纪兰代表。
申纪兰奶奶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今天要再回顾一下她伟大的事迹。
申纪兰奶奶堪称共和国推动男女平权最早的一代人。早在抗日战争年代,申纪兰奶奶就在西沟村参与组织建设了妇女互助组,做布鞋棉衣被褥,组织春种秋收,开展水利建设,甚至帮前线部队修理枪支,有力的支持了八路军的前线战斗。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受封建余毒惯性的影响,妇女地位依然很低。据申纪兰奶奶回忆说:那时候妇女穿衣服,要向公婆、丈夫要,新媳妇过了门儿,三年以后每年才给八尺布;至于吃的方面,向来是男人吃好点,女人吃坏点。婆婆常对她说:“纪兰呀,咱们全指望你爹过呢,好的让他吃,咱们吃赖点吧。”
但是,新中国解放了妇女,妇女也平等的参加劳动生产,但在合作社中却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妇女在生产队的共同劳动中,无论做了多少活、付出了多少劳动,在计算工作量时,习惯上两个女工顶一个男工,当时叫“老五分”,而且分数记在男姓家长的名下。
申纪兰向合作社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议,遭到了男社员的普遍反对。申纪兰就提出了给女社员也划一块地,男女进行劳动竞赛,看看谁更能干。在起初的比拼中,女社员队伍落了下风,因为平时男性认为女性不会耙地和匀粪等,只能牵一牵牲口、锄一锄田地,所以女性缺乏相关技术的锻炼。而在申纪兰的带领下,女性社员加班加点研究琢磨农活的技术技巧,反复实践改进生产方式,并一举在劳动竞赛中超过了男社员。
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报道了西沟村申纪兰带领妇女同志战胜男同志的事迹,毛泽东主席看后非常重视,并亲自为报道写下了按语,明确指示:“在生产中,必须实现男女同工同酬”。
申纪兰的事例很快传遍全国,也在当地获得了极大的威望。而当申纪兰参选本地干部、人大代表时,也受到了(主要来自中老年男性)的风言风语,认为妇女不应该如此抛头露面。对此申纪兰对妇女们说,当地有句俗话“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但在新社会我们好女也要“走到县”。随后,申纪兰当选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进宪法。
在当今世界,甚至很多发达国家中,男女同工同酬都没有法律上的保障。申纪兰奶奶推动了世界妇女人口最多的国家男女同工同酬的进城,这一功绩足以在世界女权运动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却妇女权益,她在人大代表这个职位上也是尽职尽责。西沟村是一个贫瘠的山村,当时乡民的顺口溜“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就描述了本地艰难的客观环境。不过在李顺达、申纪兰等几代劳动模范和当地人民的努力下,西沟村已经“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在申纪兰的带领下,西沟人民修堤坝、建水库、治滩涂,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并建成了500亩滩地,发展起300亩苹果园,使昔日乱石滚滚的干石滩变成了花果园、米粮川,开拓出一块块肥沃良田。目前,西沟村造林总面积已达到25000亩。
改革开放后,申纪兰又意识到致富必须靠工业和招商引资,1985年4月,西沟村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开始兴建铁合金厂。1987年10月,总投资150万元,装机1800KVA的西沟铁合金厂建成投产。这是平顺县创办的第一个村办企业,从此,申纪兰上项目、办企业、跑市场一发而不可收拾……每次出差参加活动结束后,申纪兰奶奶都不忘宣传一下西沟村的农业特产、工业产品,义务为当地的农场、果园、工厂拉客户。当地的企业用她的形象做广告宣传,她也是分文不取。
我们可以看到申纪兰奶奶真的是很厉害,她的思想一直是紧跟时代的:刚建国国家底子弱,我们就搞基础设施建设,搞农田水利建设;基础打好了,还要更富更强,就建设工业,招商引资。最厉害的是,建设过程中还要保护环境——“如今西沟2.5万亩宜林荒山已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中干旱阳坡绿化造林1万亩,栽植各种经济树木12万株,实现了人均10亩用材林,户均1亩苹果园,水果产量达到了100万斤,干果产量达到了80万斤。一个穷乡僻壤荒山秃岭的穷山村,变成了满是宝藏、瓜果飘香的绿色银行”。
申纪兰奶奶堪称共和国推动男女平权最早的一代人。早在抗日战争年代,申纪兰奶奶就在西沟村参与组织建设了妇女互助组,做布鞋棉衣被褥,组织春种秋收,开展水利建设,甚至帮前线部队修理枪支,有力的支持了八路军的前线战斗。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受封建余毒惯性的影响,妇女地位依然很低。据申纪兰奶奶回忆说:那时候妇女穿衣服,要向公婆、丈夫要,新媳妇过了门儿,三年以后每年才给八尺布;至于吃的方面,向来是男人吃好点,女人吃坏点。婆婆常对她说:“纪兰呀,咱们全指望你爹过呢,好的让他吃,咱们吃赖点吧。”
但是,新中国解放了妇女,妇女也平等的参加劳动生产,但在合作社中却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妇女在生产队的共同劳动中,无论做了多少活、付出了多少劳动,在计算工作量时,习惯上两个女工顶一个男工,当时叫“老五分”,而且分数记在男姓家长的名下。
申纪兰向合作社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议,遭到了男社员的普遍反对。申纪兰就提出了给女社员也划一块地,男女进行劳动竞赛,看看谁更能干。在起初的比拼中,女社员队伍落了下风,因为平时男性认为女性不会耙地和匀粪等,只能牵一牵牲口、锄一锄田地,所以女性缺乏相关技术的锻炼。而在申纪兰的带领下,女性社员加班加点研究琢磨农活的技术技巧,反复实践改进生产方式,并一举在劳动竞赛中超过了男社员。
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报道了西沟村申纪兰带领妇女同志战胜男同志的事迹,毛泽东主席看后非常重视,并亲自为报道写下了按语,明确指示:“在生产中,必须实现男女同工同酬”。
申纪兰的事例很快传遍全国,也在当地获得了极大的威望。而当申纪兰参选本地干部、人大代表时,也受到了(主要来自中老年男性)的风言风语,认为妇女不应该如此抛头露面。对此申纪兰对妇女们说,当地有句俗话“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但在新社会我们好女也要“走到县”。随后,申纪兰当选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进宪法。
在当今世界,甚至很多发达国家中,男女同工同酬都没有法律上的保障。申纪兰奶奶推动了世界妇女人口最多的国家男女同工同酬的进城,这一功绩足以在世界女权运动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却妇女权益,她在人大代表这个职位上也是尽职尽责。西沟村是一个贫瘠的山村,当时乡民的顺口溜“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就描述了本地艰难的客观环境。不过在李顺达、申纪兰等几代劳动模范和当地人民的努力下,西沟村已经“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在申纪兰的带领下,西沟人民修堤坝、建水库、治滩涂,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并建成了500亩滩地,发展起300亩苹果园,使昔日乱石滚滚的干石滩变成了花果园、米粮川,开拓出一块块肥沃良田。目前,西沟村造林总面积已达到25000亩。
改革开放后,申纪兰又意识到致富必须靠工业和招商引资,1985年4月,西沟村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开始兴建铁合金厂。1987年10月,总投资150万元,装机1800KVA的西沟铁合金厂建成投产。这是平顺县创办的第一个村办企业,从此,申纪兰上项目、办企业、跑市场一发而不可收拾……每次出差参加活动结束后,申纪兰奶奶都不忘宣传一下西沟村的农业特产、工业产品,义务为当地的农场、果园、工厂拉客户。当地的企业用她的形象做广告宣传,她也是分文不取。
我们可以看到申纪兰奶奶真的是很厉害,她的思想一直是紧跟时代的:刚建国国家底子弱,我们就搞基础设施建设,搞农田水利建设;基础打好了,还要更富更强,就建设工业,招商引资。最厉害的是,建设过程中还要保护环境——“如今西沟2.5万亩宜林荒山已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中干旱阳坡绿化造林1万亩,栽植各种经济树木12万株,实现了人均10亩用材林,户均1亩苹果园,水果产量达到了100万斤,干果产量达到了80万斤。一个穷乡僻壤荒山秃岭的穷山村,变成了满是宝藏、瓜果飘香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