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行问到中美关系是否已经回到企稳回升的轨道,中国经济是否也将很快地企稳回暖,我们说一下自身的一些粗浅观察。
4月5日下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对美国商界人士重申,“拜登总统和我都坚决反对美国应与中国脱钩的观点,完全的经济分离既不切实际,也不可取”。
在中美问题上,我们经常提醒大家关键是要看美国是如何做的,而非美国是如何说的。当然,耶伦时隔9个月后再一次访华,以及耶伦的上述表态,本身还算是比较积极的信号。
我们认为,美国的说一套、做一套的作风历来已久,比如耶伦访华的这几天,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和贸易谈判代表戴琪还在欧洲鼓动对中国芯片行业“采取必要的对策”,而且近几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负面行动一直没有停止,针对中国的经贸科技打压措施也层出不穷,尤其是制裁中国企业的单子越拉越长。
耶伦在此次访问中称,广州是呈现中美之间经济纽带的恰当地点。她提到,广州在中国经济史上地位独特,数个世纪以来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也是中美贸易的开端。她还称,在推动中国实现巨大增长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和工业发展过程中,广州处于中心位置,且广州至今仍是外商投资中国的首选地之一。
耶伦为什么要先来广州,为什么会给予广州上述评价,本质上来说耶伦是想拿着外贸来谈货币问题。事实上,一边是中国产能过剩并面临债务冲击导致通缩倾向,一边是美国生产不足并叠加货币冲击导致通胀高企,就双方目前所处境况而言,如果握手言和,那肯定皆大欢喜,反正中国的过剩产能在美国对低价优质商品的需求方面刚好互补。
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是,中国必须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因此美国希望中国继续“发扬光大”的衣服、家具、家电这个“出口老三样”跟中国必须要走出去的新能源车、光伏、锂电这个“出口新三样”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因此中美的科技战、贸易战不会结束,甚至将更加激烈,耶伦此行更多的也只是想让中国买美债,并要求高新产业转移到美国。
按上述逻辑分析,耶伦的讲话所透露出来的美国真正想对中国表达的是否为如下意思:美国和中国之间健康的经济关系,应该是美国是老板,中国是工人;中国不要老想着挑战美国,否则打你没商量;中国也不要老想着翻身做主,尤其是想一口气吃下高中低端产品市场,不然跟我美国作对就是跟全世界作对,全球供应链该踢掉中国的时候还是会照样踢掉;美中关系的建设性方向应该是我美国继续当老板,中国继续当苦工,中国要认清自己的定位,中国可以继续搞加工制造贸易,但不要搞高科技、高技术,更不要动不动搞补贴;你中国只要听话,我美国就可以保你日子好过,超发的货币也可以在中国不断地买买买,但如果不听话,你中国就得考虑清楚后果。
如果上述推论是成立的,那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大家是不是更应该警惕美国是怎么做的,而不是美国是怎么说的。
客观地说,耶伦此次是拿着外贸来谈货币问题的,但外贸是只冲着中国出口的衣服、家具、家电这个老三样来的,不管是高科技还是新能源等高新领域,美国肯定不希望中国的崛起,更无法容忍中国与欧美日韩的竞争,或者只要中国想冒头,美国就会上来打压。
4月5日,美国公布的3月份非农就业数据远超预期,市场方面却质疑这是拜登为了大选所做的注水数据,另外黄金、原油也再创新高,由此亦导致美联储议息会议在降息预期的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简单来说就是分歧巨大。尽管如此,对于美联储最终还是会到来的降息,中国要不要去配合,该怎么配合,去配合后是不是可以得到大量的新美元投资(包括美联储降息后美元回流中国),这样中国就能更好地应对国内越来越严峻的化债形势,同时资产价格企稳回升后,中国老百姓的日子是不是就会好过一些;但如果中国不配合呢,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是否会从芯片等高端技术延伸到新能源产业链等领域,“出口的新三样”会不会像老三样一样崩塌,最后国内因产能过剩互卷到死。
很多同行问,现在中美之间这个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不是只能看谁能撑到最后,毕竟双方其实都没有多少妥协的空间。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家确实不能对耶伦以及后续布林肯的到访有过高的期待,中美之间的对抗已成为主旋律,这或许也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应有之意。
我们最近在城投类非标投资业务方面发现了一些不太好的苗头,比如一些三四线城市的财政情况已接近临界点,另外地方化债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承压。
到底何去何从,或许真正考验管理层能力的时刻已经到来。
更多地产及城投平台融资项目的交流和合作欢迎联系西政财富和西政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