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电影评分时,你在想些啥?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影评就是电影产业的重要部分;不过直到网络普及,平头百姓的声音才被真正重视。各类评分网站风起云涌,观众可以打分,或者简单粗暴地给出“好”、“坏”两极评价,再交给平台统计。有些网站还会综合专家意见,或搜索、统计影片评论的关键词。各种评分机制没有最好,甚至也没有更好。
某影评网站的热映电影评分
为了维持权威性,各大网站防作弊机制也不断升级,所以想要刷分换票房,不仅成本高,巨大的用户量也让他们刷不动。不过,评分“真·仅供参考”的事儿也不是没有。人们在打分时,有时会受“沉锚效应”的影响,想法被固定在第一印象那儿,在“很好”和“极好”的选项里,忘记还能选择“一般”,不知不觉跟着节奏跑了。当然,如果抱着打一分的念头,发现竟是好评如潮,有些人找不到盟友,会选择闭嘴、点×,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分数的合理性也打了折扣。
此外,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人们普遍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所以观众对电影的态度有时会受影评人和评分网站的影响。不过,别把观众当傻子,一旦平台客观中立的形象崩塌,不但信誉全无,网民“为黑而黑”的站队式表达,也会直接将其踹到“猪队友”的行列。
虽然随着时间沉淀,主观性对影片分数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指望影片赚钱的人可等不急。十天左右的黄金期,口碑就是生产力!急红了眼做营销、带节奏,可如果真是一摊烂泥,也扶不上墙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