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书评
纽约有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伦敦有London Review of Books,上海怎能没有Shanghai Review of Books?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慈怀读书会  ·  《活着》最经典的4句人生箴言,渡了无数人 ·  3 天前  
书单来了  ·  读完人生开挂!5本书掌握大佬的思维习惯 ·  5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如果熬不下去了,看看释慧海大师的绝妙回复 ·  6 天前  
蓝钻故事  ·  9.2分还在涨,年底黑马,非他莫属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书评

胡文辉︱近人名言考原三题

上海书评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8-05 20:02

正文

周作人、黄侃



︱胡文辉



“湖北固然没有学者,然而这不就是区区……”


周作人有一段相当著名的回忆:


……大概是前清光绪末年的事情吧,约略估计年岁当是戊申(一九〇八)的左右,还在陈独秀办《新青年》,进北大的十年前,章太炎在东京民报里来的一位客人,名叫陈仲甫,这人便是后来的独秀,那时也是搞汉学,写隶书的人。这时候适值钱玄同(其时名叫钱夏,字德潜)黄季刚在坐,听见客来,只好躲入隔壁的房里去,可是只隔着两扇纸的拉门,所以什么都听得清楚的。主客谈起清朝汉学的发达,列举戴段王诸人,多出于安徽江苏,后来不晓得怎么一转,陈仲甫忽而提出湖北,说那里没有出过什么大学者,主人也敷衍着说,是呀,没有出什么人。这时黄季刚大声答道:“湖北固然没有学者,然而这不就是区区,安徽固然多有学者,然而这也未必就是足下。”主客闻之索然扫兴,随即别去。(《知堂回想录》卷四《北大感旧录·黄季刚》)


黄侃,字季刚,章太炎的大弟子,以音韵学闻名,也叫性格狂怪闻名。他是湖北蕲春人,故而听见陈独秀说湖北无人,就跳将起来——这个轶事生动得很,显然很吻合其人的个性。


偶然因他故查对《聊斋志异·司文郎》,始知黄侃的话实出于彼。此是《聊斋》相当有名的一篇,是个科举题材的故事,主人公系平阳王平子,赶考时借住报国寺,与自大无礼的余杭生为邻,随后又认识了温文尔雅的登州宋氏:


……因命苍头设座,相对噱谈。余杭生适过,共起逊坐,生居然上座,更不撝挹。卒然问宋:“亦入闱者耶?”答曰:“非也。驽骀之才,无志腾骧久矣。”又问:“何省?”宋告之。生曰:“竟不进取,足知高明。山左、右并无一字通者。”宋曰:“北人固少通者,而不通者未必是小生;南人固多通者,然通者亦未必是足下。”言已,鼓掌,王和之,因而哄堂。


黄侃那句“湖北固然没有学者,然而这不就是区区……”,即摹仿了此处“北人固少通者,而不通者未必是小生……”是极明显的。


据周作人说,黄侃虽是其同门大师兄,却未曾亲睹一面,关于黄的段子只是听来的。但考虑到周的身份及其交游,这个段子仍甚可信。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是黄侃原话就有意套用了《聊斋》;一是黄侃只表达了类似意思,他人在转述时,或周作人在行文时,不自觉地套用了《聊斋》。


顺便说一下,我对黄侃此事的印象甚深,却未记住出处。查检时,先是翻手头有关黄侃的书,如《黄侃纪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量守庐学记》(三联书店1985年版)《量守庐学记续编》(三联书店2006年版)皆不见,甚至《黄侃年谱》(司马朝军、王文晖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亦不见。后来是再翻有关陈独秀的书才找到的,如《陈独秀传》(郑学稼著,[台]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民国78年版)《陈独秀年谱》(唐宝林、林茂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陈独秀全传》(唐宝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皆有引录。


说起来,这则轶事牵涉到了近世两大名流,而论其价值,于陈独秀实轻,于黄侃始重。《黄侃年谱》自然该补上的。


“人不可有傲气……”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是很有名的话了。至今许多人仍以为是徐悲鸿说的。这也难怪,手边有本相当权威的《徐悲鸿文集》(王震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徐的门下王学仲在代序里也是这么讲的,夫复何言?


其实就在这本文集里,写于1930年的《悲鸿自述》明明说,他十九岁时曾在宜兴女子学校三校任图画教师,很得国文教师张祖芬器重,后辞职时向张告别:


张先生手韩文全函,殷勤道珍重……又曰:“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愿受鄙言,敬与君别。”呜呼张君者,悲鸿入世第一次所遇之知己也。(按:徐妻廖静文也明确谈及此事,见《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第四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大约徐悲鸿将此当作座右铭、口头禅,久之他者不察,就当作是徐本人的名言了。


不唯如是,此语固非始于徐悲鸿,甚至也不能说始于张祖芬。据我所见,至少清人早就说过差不多的话。


清前期,张潮在其相当流行的清言集《幽梦影》卷下有云:


傲骨不可无,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为君子。


晚清,谭宗浚——吾粤的榜眼、谭家菜创始者之父——在其相当罕僻的笔记《止庵笔语》(自刊本)里则说:


读书人气骨不可无,气焰不可有。所谓气焰者,不必其声势赫奕 也,但应接稍有不周,即近于骄倨。


另一处又说:


居官宜有气骨,而不可有气焰。


以上这些话,尤其是张潮,用意乃至遣辞,跟“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都很接近。张祖芬怕是无意中承袭了前人,只是造语更为简明近俗,宜乎传之能远。


此外,还在余绍宋1930年日记中见到一段,略谓友人孚川(王廷扬)刻印赠之,印文是“风节凛然”,边款甚长,全文如下:


岁寒老人曰:“士大夫风棱不可有,风节不可无。”纪僧真就齐君乞为士大夫,齐君使就江、谢,至今读“移吾床远客”一语,风节凛然。龙丘余子越园,孝友直谅,鉴古精博,书画均入妙,近年力于写竹,劲挺萧洒如其人,因治四字贻之。”(《余绍宋日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六册,418页)


这里说的纪僧真,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宠臣,出身寒微,希望获得士族身份,武帝谓此事由江斅、谢瀹作主;纪遂求见江斅,江氏凭一句“移吾床远客”就将他打发了,纪乃对武帝说:“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这个轶事发生在中古贵族本位的时代,本有着士族自重身份、抑制寒族的背景,但后世仅突出其蔑视当权者之一端,多用作士人节操的典故。至于岁寒老人,检《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增补本)》(杨廷福、杨同甫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用此号者有孙奇逢、王严士二氏。照一般情理说,“士大夫风棱不可有……”这样的话,更像是大儒孙奇逢说的,但检《夏峰先生集》却未见;王严士(德森)则是深有文人素养的医家,惟其著作罕僻难觅,一时又无法查证。总之,此问题我未能解决。


但无论话是谁说的,“风棱不可有,风节不可无”较之“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用语虽有异,内涵和句法却是相近的。


最后要说一下,近时葛兆光先生在大学演讲时表示“不可有精英的傲慢,但要有精英的意识”,这个意思,其实也仍是“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一语的变形。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


鲁迅写于1934年的《忆刘半农君》也是名文。里面最为人熟知的应是这一段: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收入《且介亭杂文》)


这是在悼念刘半农的时候,斜刺了胡适一枪,实有点喧宾夺主。日后的史著常常提到这篇文字,多是为了胡适,而半农倒成了陪衬。


鲁迅、胡适


有一次读《世说新语》,注意到其《赏誉》类中有一条:


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一曰:“如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见傅兰硕,江廧靡所不有。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按: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世说》此条源自王隐《晋书》,见《太平御览》卷四四五。)


这里的裴令公,即裴楷的尊称;“裴令公目”的“目”,是《世说》用以品评人物的习语。此条就是裴楷对夏侯玄(字太初)、钟会(字士季)、傅嘏(字兰石)、山涛(字巨源)诸人的评语。


看到“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一句,我就想到,鲁迅对陈、胡、刘三位的比拟,应当就是源于此的。当然,《世说》仅点到为止,寥寥数语,而鲁迅则别有发挥。鲁迅开头说的“一间仓库”,只是大白话,但由“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这句,则明确有“武库”一词,就可见《世说》“如观武库”的痕迹了。


众所周知,鲁迅于中古文学及文献有偏嗜,有专攻,早年整理过《嵇康集》,后来更做过有名的演讲《魏晋文章及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还有,正是刘半农,曾拟过一付“托尼思想,魏晋文章”的联语赠予鲁迅,友朋皆以为切合其人(《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杂感二则》,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那么,究心于“魏晋文章”的鲁迅,有意无意地借用了《世说》中的修辞,就再自然不过了。


不过需要说明,“武库”之喻不仅见于《世说》,不仅用在钟会身上,约略同时的杜预亦有“杜武库”之号,稍后的裴頠(裴楷的堂侄)也被目为“若武库,五兵纵横”(见《晋书》杜预、裴頠本传,据龚斌《世说新语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中册第815页;又见《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据清王希廉《孪史》博闻门“武库”条)。只是在传布上,《世说》自无以伦比,鲁迅更可能受其影响而已。


最后还要说一下,关于鲁迅对胡适的印象,刘半农也留下了可供参照的记录。其1934年3月间日记有云:


去冬为研究所事,逵羽(按 :樊际昌)来谈,曾言及适之为人阴险,余与适之相交在十五年以上,知其人倔强自用则有之,指之为阴险,当是逵羽挑拨之言。曾以语孟真(按:傅斯年),孟真告之孟邻(按:蒋梦麟)。今日孟邻面诘逵羽,不应如是胡说。逵羽大窘,来向余责问。余笑慰之。(《刘半农日记》,《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一期,人民文学出版社)


观此“适之为人阴险”云云,鲁迅对胡“内无武器,请勿疑虑”的疑虑,可说事出有因。但终究也查无实证吧。



·END·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欢迎点击下载“澎湃新闻”app订阅。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访问《上海书评》主页(shrb.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