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三  ·  DeepSeek赋能城市治理,新华三助力多个 ... ·  10 小时前  
新华三  ·  DeepSeek赋能城市治理,新华三助力多个 ... ·  10 小时前  
我是腾腾爸  ·  这个瓜好大! ·  昨天  
点拾投资  ·  投资大家谈 | ... ·  2 天前  
创伙伴  ·  猫猫狗狗,县城受宠 ·  3 天前  
铅笔道  ·  北京杀出超级独角兽:一把融资10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塔西佗陷阱丨心理学怪谈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7-11-29 20:17

正文

塔西佗陷阱是最近流行起来的一个新名词。

在英文世界里并没有对应的说法,

是通过中国学者的传播,在中国开始广为人知。

根据人民网的解释,这个陷阱指的是:

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都会被认为说假话、做坏事……从而引发一系列信任危机和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


想一想,的确很可怕。

要摆脱这个陷阱,不能只靠政策单方面努力。

从大众心理的角度,我想补充一些建议。

是的, 塔西佗陷阱的问题,

首先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要理解信息沟通过程中的一个定律,叫做:

不沟通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是不可能拒绝沟通的。你无论做任何反应,肯定或否定的反应,甚至不做反应,都在发出信息。

你不想发出信息,但对方是会解读的。

对于同一个事件,同样的说法,来自同样的信源,人们总是可以做出多样化的解释。


我认为你做了坏事,你说你没做。

我可以解释为: 你在说谎。

你说你真的没做。

我可以解释为: 你说谎说得跟真的一样。

你拿出了一些证据。

我可以解释为: 你伪造了证据。

你说行吧,那咱就不说了。

我说, 你看你看,你心虚了。

你不但做了坏事,你还撒这么多的谎,

你简直没救了。


说它是陷阱,它确实也是无解的。

就算你什么都不说,也仍然在发出信息。

「你看你看!他不回答这个问题!」

你转身把所有的贴子都404了。

「你看你看!他不回答这个问题,还删帖!」

你把带头说话的人揍了一顿。

「你看你看!他恼羞成怒!」

你把所有人的嘴都用胶条封上。

「唔唔唔唔……唔唔,唔唔唔!」

如果再遇到小概率的事件,例如硬盘坏掉,

简直就更难让人信服了。


如何摆脱这样的陷阱,重建信任呢?

作为一个常年教人沟通,分析沟通潜台词的人,我提供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第一,永远不要想着回避沟通

前面说了,不沟通是不可能的。

你做什么反应,做不做反应,都在沟通。

一切回避沟通的行为,都只不过是把无穷无尽的,进行负面解读的机会,分发给了公众。

删帖,封号,这些动作不是在消除信息,

反倒是在高亮信息。

无异于举着一个扩音器,在人群中高喊:

「不要看我这里!千万不要看!!」

结果大家的目光呼啦啦全都转过来……

你看吧,出这种馊主意的,往往都是内奸。


第二,把非言语沟通转化为言语沟通

如果有一些事情还不知道,

就用语言说出来:这件事我还不知道。

而不是选择「沉默」。

因为沉默, 具有太多的可能性了

可能是我不知道,也可能是我知道但是不愿意说,也可能是不方便说,不能说,不准说……

它的意义可以是无穷无尽的。

而你明确地表达:「我不知道」,

虽然也可能被各种猜测和误读,

但至少有一句话放在这里。

它的可信度, 日后是可以得到验证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知道什么但是不方便说,

你也可以说: 现在还不方便透露,为什么不方便,理由是什么,大概什么时候会告诉大家

这也远远地好过默不作声,

或者默默删帖。


第三,对过程信息给予陈述

沟通中有一种信息,叫做过程信息,

这种信息对于重建信任来说,特别关键。

比如「现在还不方便透露,之后会告诉大家」,

这就是一个过程信息。

虽然它不能直接提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但它描述了 发言者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什么位置

我关心的那些话题,他跟我一样,也不知道真相,但事情还在进展,他正在努力弄明白真相……

这样会让受众的感觉好很多。

比如说监控坏了,为什么坏了?

我们目前已经确定了一个库管员的嫌疑,还有没有更多的背景,这一点还有待追查。

或者家长改口了,说法跟前面的说法不一致,

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真相?我们还在调查。


第四,客观陈述,不做先入为主的判断

注意我前一句话的用词,家长「改口」了。

而目前的公告是:

某家长「承认」系其编造。

直接使用「承认」这个词,是不利于建立信任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