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教育思想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下属自媒体,旨在通过传播教育常识、更新教育理念、发起教育讨论、发现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与社会大众一起追求好的、理想的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美芽  ·  高调离婚后又求复合,内娱第一笑话... ·  6 小时前  
如东新媒体  ·  明天查成绩!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17 小时前  
如东新媒体  ·  明天查成绩!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17 小时前  
物道  ·  既见城隍:何不来请一个它? ·  昨天  
季顺潘  ·  山坂挂耳咖啡-射手座,JSP咖啡日记22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教育思想网

一位精神科医生的观察:现在的孩子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究竟有多难?

教育思想网  · 公众号  ·  · 2024-11-04 12:02

正文


演讲|徐凯文

转载自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在教育内卷越来越严重的当下,青少年成为了功利教育思想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发病率逐渐走高,心理咨询量也越来越高。无处排解的心理问题正不断引发悲剧。
要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就要先了解他们的想法。大儒心理创始人,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徐凯文曾在哈佛AUSCR中美学生领袖峰会上谈过他对时下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与看法。
徐凯文教授在演讲中剖析了异化的价值观下,孩子们经受的心理斗争,并从心理健康、价值观等方面为教育的参与者们提供了一些方向。


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改)

01 当下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向中小学蔓延。我想,疫情之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变迁,无论是国际关系,还是各种制度的变化,比如近期各种教育政策的改革。

自去年疫情后复学,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就突然爆发,变得非常严重,极端事件也发生了很多。
对此,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也都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

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的团队还发表了一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数据显示, 有17.5%的青少年在一年之内就患有某一种精神障碍。

那么,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凸显出来?

到2005年,中国的焦虑障碍患病率是13%,美国是18.1%;

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是6%,美国是9.5%;

如果看终身患病率美国会占到50%。

所以, 这个时代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但是精神障碍患病率却在增加。


一年多前,我在网上做了一份社交网络上“丧文化”的调查,共收到2371位大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到,感觉自己非常迷茫的、困惑的、沮丧消沉的比例非常之高,孤独、无力、挫败、焦虑不安,这些都跟“丧”的感受非常密切,然后“非常丧”和“比较丧”的比例超过了20%。所以从“丧文化”,到“躺平”、“佛系”这些词都非常流行。
而这种“丧”的来源有学业和工作压力,同辈的竞争,人际关系等等,所以压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对中小学生的调查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 26.4%的中小学生有抑郁的状况。这和我自己在公立学校、国际学校调查的结果也是相似的。

02 空心病:价值观缺失所致的精神障碍

在6年前,我做了一个“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的演讲。焦虑经济学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焦虑和恐惧更好卖的。
今年铺天盖地的在线教育广告中,有一句我印象很深刻的广告词——“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是赤裸裸的恐吓。这些逐利的资本疯狂追求利润,垄断正是导致教育的内卷和剧场效应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观察到, 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可能出现出现了空心病的状况,我也把它叫做“价值观缺失所致精神障碍”。 它有这么几种主要表现:

  • 抑郁


有空心病表现者,大都有抑郁症状表现。所以常常被精神科医师诊断抑郁症。 而现在的抑郁发生率高达26.4%,是特别可怕的事情。 想想看,假设一个班级40个人,其中有超过10个人会到病理性抑郁的程度。

实际上,无论是国际学校,还是公立学校,越是所谓的好学校,这种比例就越高,而且服药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孩子的问题不在生物层面。


  • 孤独


然后现在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感觉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来到我这儿咨询的一半以上都是儿童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坐在沙发上,说人生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对任何事情都无感,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们感到开心快乐。
世界上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美好的和幸福的东西,都不能打动他们。 他们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没有联系,觉得世界可有可无,自己也可有可无,也因此很容易去轻易地放弃自己。

与其说是因为抑郁引发了这种感受,还不如说是这样的感受引发了抑郁。

  • 自我缺失


在这种孤独感的背后,是长期没有解决的自我认同问题,缺少支撑他们生活下去的积极的价值观。

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在青少年期,有这种困惑还是很常见的,因为自我发展本身就包含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的问题,这个我不觉得是病态。 但问题在于这种状况在这些孩子身上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能持续一生,对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 外部认同


那么, 在自我缺失的情况下,孩子只能从别人的肯定当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就拼命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那怎么能被肯定,就是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人。
别人是谁?是父母,是老师。老师希望他做乖学生,他就做乖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但是这样活着特别累,因为活在别人给的人设里,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也为取悦所有人而活。


  • 被评价的恐惧


寻求外部认同久了, 每天都在被评价(考试成绩,排名)以后,又会产生对被评价的恐惧。

大概在16年的春季学期,我和一些我认为有空心病特征的同学做团体咨询。这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同学说:请不要夸赞我,肯定我,“你现在可以肯定我,下次就可能会否定我,我们讨厌被评判。”
对孩子来说,从小到大被评价,到处参加考试,一路一直考第一就很爽吗?不是的。你知道比考第一更难的是什么吗?是每次都考第一。

所以每次考出好成绩以后,孩子的恐惧感反而更强了,因为好名次太容易失去。 到最后学习就和焦虑,恐惧联系在一起,以致于对学习产生厌恶。


  • 自杀倾向


我曾经认识一个国际学校的学生,他的目标就考到美国的藤校,在国际学校念高三的时候,他也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然后有一天,他妈妈联系我,说他走了,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给自己注射了毒药,结束了生命。在这之前他每天学到4:30,学习到崩溃,他终于不想再继续这样的生活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这种教育,直接导致了学生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也越来越背离教育的本质,导致孩子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 自我否定和厌恶


美国的特朗普是一个特别极端的例子,大家戏称他为懂王。他每天都在全世界面前夸自己,非常自恋,美国的精神病学家都诊断他是自恋型人格。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是更符合人性的。
所以当我最初接触一些个案的时候,觉得很奇怪,因为那些孩子在我眼里都是金光闪闪的,有太有优点,太多美好的东西,但是他们却厌恶自己,甚至到要自杀的程度。
可以看到,成绩好、人缘好,这些现实的成功并不能够带来自我的肯定,这是为什么呢? 在跟他们进一步交流以后,我才知道,其实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一直在做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事。
我们会觉得,考第一了,拿国际奥赛金牌了,还没有意义吗?但他们不这么想,他们想的是,我考90分还不够,要考95分,最好100分。但为了这10分,他们可能要花10倍的时间去做应试的练习。 可是他们心里又知道,提高分数这件事本身没有意义,只是为了提高分数,考上所谓的名校,不得不学,都是功利思想。


在这些逻辑之下,现在青少年的抑郁病史都较长,有的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不仅对生物治疗不敏感或者无效,传统的心理治疗疗效也不佳。

03 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障碍和误区

所以,孩子们越是自省,反而会觉得越痛苦。因为很多问题它不是在生物层面的,也不是心理层面的,而是社会层面、教育层面的。
那么,把教育或者社会问题医疗化就能解决吗?孩子有了空心病,就去看医生,吃药,就能治好吗?看病吃药只能解决一点点问题,比如短期内改善睡眠和情绪。
就像雾霾严重的时候,不治理雾霾,只靠呼吸内科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如果教育和社会的根本问题不解决,都是隔靴搔痒,所以国家出台整治过度资本化的校外辅导,是解决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德政,我非常支持。
那为什么青少年会心理危机频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代化的进程本身就在不断改变社会的规范 ,而中国仅用40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变化之剧烈可想而知。


1.价值观多元化

我有个朋友是大学的教授、博导,孩子上初三了,拒绝上学,父母很着急就来找我。他说,现在的孩子真是无法理解,竟然说他们这些教授、博导头脑简单。
我就跟他说,其实我觉得你儿子说得有道理。我们都是70后。我们上学时候的价值观很简单,就是红旗下生,红旗下长,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自己的偶像就是周总理,我认同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但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世界,尤其有了互联网以后,他们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变得很早熟。 不是说生理上早熟,而是心理上。

他们可能初中就开始读叔本华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 所以他们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就意味着选择和比较,我们的孩子比我们这一代人辛苦,也更难更需要价值观引导。
2.父母和孩子的代际差异

我还遇到过一个想要自杀的高中生,她的父母特别着急带她过来。我就问他们,什么是幸福。
这对60后父母就是通过小镇做题家的方式,一路做到大学教授,他们觉得幸福就是吃饱穿暖。女儿一听就急了,因为她从来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 对她来说,幸福就是父母能够和她平等尊重地对话,她自己对生活有一定的决定权。
不要说两代人的差异,就算是一代人也会有隔阂。比如我是某个游戏的粉丝,一类书的粉丝,这种亚文化圈之间也有价值观的差异。
3.评价体系极其单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