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日本通
介绍日本资讯最大级中文门户网站——日本通(www.517japan.com)的官方订阅号,但一点儿也不端架子。致力于做最有趣的日本相关科普,带你领略你未曾见过的日本,看看岛国人民究竟在想些什么。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日本通

日本人春天也会吃青团吗?

日本通  · 公众号  ·  · 2024-04-08 09:49

正文













日式团子大赏


什么是最能代表日本春天的东西? 樱花

在日本,有句话叫做: 花より団子 (舍华求实)。

可见对于日本人,尤其是糯米爱好者来说, 花见团子 的魅力绝不亚于盛开的美丽樱花,这春花秋月的诗情画意,都汇聚在这细腻优美的团子里。

图源:matcha-jp.com/jp/3318

乍一看团子在和果子里毫不出众,但其香软糯滑却能满足人们对甜品的终极幻想。

纵使冷掉了,团子也会展现出其强韧的一面,引得口感和嚼劲党心醉。

每每看到影视作品中那些精美绝伦的团子,小通也忍不住频频咽下口水,毕竟眼睛也算吃着了,四舍五入也相当于和主角一起吃了,过过眼瘾也是好的~

当然光看还显然不够,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 川端康成 即使在《雪国》成书后,还多次来到越后汤泽(位于日本新潟),为的就是能再吃上一口当地特产的竹叶团子。

越后汤泽的竹叶团子,半粽半青团,十分有意思

※ 竹叶团子是一种用竹叶包裹艾草糯米团子的食物,馅料一般是豆沙,简单粗暴的可以认为是 粽叶包青团 ,缝合了我们清明+端午的名物,不知道能是什么味道。

这里肯定有小伙伴要问了,看起来这团子似乎平平无奇,和没有馅的汤圆或者青团也差不多嘛,真的有那么好吃吗?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日本的各式团子,了解后再判断也不迟~~

团子 だんご




团子是日本数百种和果子中的一种,按分类,其属于“生果子”,这个分类里还有也非常有春意的 樱饼、草饼 等等。

※ 和果子中,含水量在30%以上的,称为生果子。含水量在10%-30%之间的,称为半生果子。含水量10%以下的,称为干果子。含水量越高的果子保存期限越短,更要趁新鲜吃。

团子的原身名为 “粢 (しとぎ) ,是日本古代一种吃米的方法,彼时的吃法远不如现在团子精细,捏成团就直接来吃,是一种简单粗暴的主食式吃法。

粢的样子

日本民俗学创始人 柳田国男 则认为,团子是日本根据我们唐朝时期传播到日本的唐菓子 “欢喜团子 (歓喜団) 的变种名称。在日本料理古籍 《厨事類記》 似乎也能找到类似的记载。

平安时期的『和名類聚抄』中关于团子的记载

不过由于古时候生产力有限,要做团子大多就地取材、 大麦、小麦、玉米 甚至 红薯 等杂粮都能磨成粉来制作团子,且调味也颇为单调 (甚至没有)

所以团子的功能要么是当主食,要么就是当贡品。

直到 江户时代 起,生产力大幅提高,团子的原料逐渐固定为 小麦粉、玉米粉 或者 粳米 ,加之此时糖这样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调味品开始真正普及起来, 用竹签穿起来 入口甜蜜动人的团子才真正成为了平民百姓茶余饭后的点心。

当今关于团子使用材料和风味的边界则越来越模糊,做团子究竟是用粳米还是糯米抑或是混用,往往只取决于店家对于口感和风味的追求,口味上更是百花齐放,颇有点我们这青团的感觉。

因此各家团子独有的灵性,大体也就来自于这里。

没有一味的拘泥于传统,又不迷失于时代,正是团子这类果子所带给人们独有的 “和食风情”

通过美味的团子来感受四季更迭的规律,在吃吃喝喝里感受的风物诗,比书本上要来的直接的多吧。

下面就来简单的看一下, 日本一年四季都有哪些好吃的团子吧。

春:花见团子





关于 花见团子 的起源还有个故事:相传 丰臣秀吉 晚年在京都醍醐寺三宝院的山麓移植了700株樱花,并邀请数千人一同饮酒赏花,史称 “醍醐の花見”

在这次声势浩大的赏樱过程中,作为点心供人们享用的,就是这 花见团子

典型的花见团子有三种颜色,分别是粉、白、绿,既能与春天的赏樱景致融为一体,三色还同时也象征 (春天) 绿 (夏天) (冬天) 的一年三季。

至于为啥只有一年三季…唯独没有秋天…

这是因为,花见团子 “吃不腻 (飽きない/秋のない)” 的谐音梗。

谐音梗真是哪都有~

刚才还在享受一花一世界,一口一团子的深意。这会竟然觉得有点搞笑~

团子安放的顺序也颇有讲究, 通常是粉色、白色、绿色的顺序,

有说法认为这就是 照着 樱花花蕊、樱花花瓣和樱花花叶的顺序 安排的,是不是感觉仪式感又增加了不少呢~

另外回答一下不少人关心的问题,即 花见团子有没有馅、不同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呢?

通常来说花见团子是没有馅的,如此玲珑可爱的团子,也是不太适合再塞进厚实的馅料了的吧。味道上都是甜口的,三种颜色分别是 樱花、白豆沙 抹茶 为多~

能用美食来感知四季更迭和春花秋色,总是能让人在这纷扰的世界里找到一丝安静吧。

夏:御手洗团子





御手洗团子 的历史同样悠久,起源自京都市左京区下鸭的 下鸭神社 举行的 “御手洗祭” “葵祭”

最初御手洗团子由氏神子孙的氏子家庭所制作供奉在神前,后来逐渐也在神社里贩卖起来 (这是看到商机了吗)。

下鸭神社

不过也有说法是镰仓时代的 醍醐天皇 某次行幸之际,于御手洗池捞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泡沫,随后接着出现了4个泡沫,附近的人们看到觉得十分神奇而祥瑞,就根据这个逸闻来制作团子了。

醍醐天皇的水泡事件

当时御手洗团子是要将10个串做成扇形,每串上串上5个团子,5个团子中的中四个较小,代表人的四肢,最顶上那个稍大的,代表人的头部,仪式感满满。因此御手洗团子本身也有了 消灾祈福 的意思在里面。

下鸭神社的御手洗团子

到了江户时代,由于四文钱的诞生,为了方便交易,一串御手洗团子就变成了4个。

当然现在对于团子的数量已经远没有那么讲究,在店里买的御手洗团子,每一串三个、四个还是五个团子都有可能,基本取决于店家了。大多数时候御手洗团子也就是日常的小点心了。

至于御手洗团子搭配砂糖、酱油和片栗粉等制作的特殊甜酱油或者甜辣酱油的吃法,其实是在 大正时期 加茂御手洗茶馆 的老板突发奇想制作而成的。

软糯的团子经过烤制以后更为的香软诱人,搭配甜咸适口的酱汁在全国大受好评,一不小心就容易吃多,根本停不下来。

加茂御手洗茶馆的御手洗团子

尤其是到了校园动漫三件套的 夏日祭、海滩 烟花大会 的时候,又怎么能少了这可人的御手洗团子呢。

秋:月见团子





日本赏月的习俗其实也是来自我们中国,在平安时期第一次出现了官方的赏月宴,贵族们在月下吟咏诗歌的行为在当时看来十分风雅。

此后逐渐形成了在十五夜要拿团子来供奉神明的习俗。 月见团子 这时还是作为寺庙和神社贡品存在的,其纯白的颜色和圆润的外形,有满月的意向,十分讨喜。

《东都岁事记》 一书中详细记载了月见团子的供奉方式,大体是先把丸子做成大约直径10厘米的大小,然后按9-4-1的堆放方式,堆叠在一个大盘子里,并且还不能供奉在房间里,需要月光能照到的地方才行,相当费事儿~

月见团子真正普及也得是赏月活动也彻底普及了的 江户时期 。月圆之日刚好碰到收获时节,人们就把多余的米做成团子,吃吃清雅的团子赏赏月,岂不快活的很。

而当代的月见团子可说是日本地域差异最大的团子了,白的、黑的、有馅的、没馅的、加酱油的、加黄豆粉的、加红豆的,再辅以五花八门的造型,反正赏月吃就对了…活脱脱一副我们中国月饼的既视感。

不同的月见团子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钟情于赏月,有了月亮胃口都更好了一些,除了折腾月见团子之外,他们还有 月见乌冬面、月见荞麦面 ,这几年甚至出现了 月见汉堡 ……

反正赏着月,吃什么都更香了一点,对吧?

冬:红豆团子/白玉团子/黄豆粉团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