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小声读书
「电子书支援计划」是一个以电子书为核心的自我学习计划, 以 Telagram 社群为主要载体,致力于促进中文互联网圈内 的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帮助诸位获得更好的阅读资源和阅 读体验,同时鼓励社群内成员输出优质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我学个P  ·  你们要的「AI一键生成PPT」教程来了 ·  23 小时前  
旁门左道PPT  ·  一招让孔子说话,特级教师的PPT用AI做的!! ·  昨天  
恶魔奶爸  ·  为什么现在的人赚了一点钱就忍不住装逼? ·  2 天前  
BetterRead  ·  瞧,这个人讲信仰 ·  2 天前  
BetterRead  ·  怎样用AI做规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小声读书

放开那个被微信格式化的人类!

i小声读书  · 公众号  ·  · 2021-01-22 19:39

正文


本周更新,来聊一聊人类被格式化的问题。

如何定义一个人?在语言学中有定语,用于修饰名词,例如美丽的广州,那“美丽的”在此处就是定语,用于修饰名词“广州”。在程序的世界里,有一套“元数据”体系来描述数据本身,英文定义为“ Data that describes other data ”,我们再来一个更为具体的例子。

杜拉斯的小说《情人》开头写出了最动听的情话: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解读出来的三个信息:年龄(我已经老了)和面容(年轻时很美),以及随着岁月变迁“我”的态度(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再加上时间地点等状语信息,我们就可以还原出“我”和“你”的故事,短短几句话,给了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

在这里,年龄、性别、面容等就是元数据,用它们来刻画故事的模样,也就是元数据的作用: 描述数据的数据

说到这里,你一定就有疑问了:这段话要是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是没有办法脑补出这么多东西的。除非你把照片、姓名、性别、年龄、甚至于生辰八字和星座运势全部给出来,不然我怎么把故事推演出来?!

当然,你这么问了,那社会应该就这么做了。你去银行办信用卡,一定填写过《用户信息登记表》,里面会包括姓名、性别、户籍等非常基础的信息,甚至还得填上唯一的身份证号才行,以此我们才能精准地去定义一个人。

这一套系统已在公安局的户籍系统中运行,它还包括面部特征、指纹、宗教信仰、教育经历、血型、既往病史等敏感信息。2020 年这套系统开始与“健康码”产生联动,将人的健康信息纳入进来,不少智慧政务系统,已经预备通过“一人一码”将社保、户籍、病历等系统打通,实现人的元数据的“大一统”。

只有智慧政务系统吗?不不不不,微信、支付宝、微博、今日头条、Facebook 们早已提前布局,将你这个人定义地清清楚楚。

微信 8.0 发布,在除了 WeChat ID 之外,我们又多了一个视频号,它被设计为未来个人的主页,公司官网可能也是用视频号承载。那主页上有哪些信息呢?头像、名字、微信号、性别、地区、签名、状态、地址、视频号等,就是元数据的组合啊。

当我们新认识一个人,首先是点开对方的主页(视频号),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解读,快速而有效,但肤浅。这就涉及到一个人设包装问题,主页全屏都是美好事物,影响自然不会太差。怕就怕不会包装的老实人和过度包装的坏人,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将长期处于 碎片化 标签化 的肤浅状态。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浏览器上。最近 Chrome 88 正式版本,谷歌选择了在地址栏隐藏完整 URL 的做法,比如完整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RL#Internationalized_url
显示为
https://en.wikipedia.org
将数据埋得更深,从产品层面上让元数据成为一个个卡片格式,一个个 app ,这就是 Chrome 的生态。

那微信的生态是什么呢?基于 chatbot 和 small app 的 OS ,这是我对微信一贯的理解。一个系统的最小细胞就是它的用户,而用户拆解下去就是一个个元数据,这是 WeChat OS 这个系统持续发展下去的数据基础。

我非常尊重张小龙,连接人和世界,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这庞大的塑造世界的力量在手中,自诩是被上帝选中的人也无可厚非。目前,微信做到了“连接”,下一个命题是: 人和世界更好的连接

我们的切身感受不会有假: 人与人之间有了连接,但距离变远了,陷入到社交和信息过载中,且关系不够真实和亲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