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有出息的儿子在异国他乡工作与生活的状态,以及父母与孩子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心态调整。大妈因儿子留学英国并有稳定工作而自豪,但随着年龄增长和伴侣去世,大妈感到孤独和无助。尽管儿子尝试将她接到身边,但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导致大妈无法适应国外生活,最终选择回国。文章也探讨了父母面对孩子成长的心态调整,包括理解孩子压力、接受孩子不完美以及不骄不躁等心态的重要性。文章也提到孩子无论成绩好坏,都是报恩的,父母需要心态平和。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大妈的儿子留学英国并有稳定工作,大妈对此感到骄傲。
大妈经常向邻居展示儿子的照片,分享儿子的生活。
关键观点2: 大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伴侣去世,开始感到孤独和无助。
儿子尝试将大妈接到身边生活,但大妈因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无法适应国外生活。
关键观点3: 大妈回国后面临生活上的困难,感到需要有人陪伴。
大妈在公园摔伤后,因手续问题和护工的不细心和耐心而遇到困难。
关键观点4: 文章探讨了父母面对孩子成长的心态调整。
包括理解孩子压力、接受孩子不完美以及不骄不躁等心态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5: 文章提到孩子有出息可能会面临离家远行的情况。
父母需要调整心态接受现实,理解孩子的不完美和压力。
正文
我们小区一位大妈,10年前儿子去国外留学,并且定居英国,在那边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每次一聊天,大妈总要拿出手机,一脸骄傲地跟我们介绍他儿子的生活,展示儿子的照片。
有这样一个出息的儿子,邻居们也很是羡慕不已,纷纷说她命真好。
但随着大妈年纪增大,慢慢的,提起儿子,她没有那么神采奕奕,反而多了一丝忧愁。
害怕妈妈孤单,儿子便将她接到身边生活。可漂洋过海去另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活,大妈很不适应。
那边饮食完全不同不说,主要是,语言还不通。大妈除了平时儿子下班能说上几句话,出门几乎没法交流。
因为一出门,就是看不懂的文字和指示牌,想找个人问路也没法沟通。大妈平时就待在家,哪也不去,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回来后,大妈时常坐在公园里,看着别人家庭其乐融融有说有笑,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有一次大妈摔了一跤,骨折了,还是好心的邻居送去医院的。
可中途要办各种复杂的手续,跑上跑下没个人帮忙。儿子给请了个护工,但护工却不够细心和耐心,大妈好几次都被气哭。
即便出院,很多事情还是不方便。大妈总是想,要是身边要是有个人就好了,自己不至于这么狼狈。
她好几次劝儿子回国发展,儿子却说,自己现在正是事业上升期,一回来就得从头开始,而且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说了很多次让她过去,她怎么就是不听呢?
大妈很多次跟邻居说:“早知这样,我宁愿娃没出息、在家啃老,至少人在身边,不像现在这样,自己跟孤家寡人似的。”
他长大以后,就在相近的城市工作,节假日回家看看父母,端茶倒水,一家子平平淡淡地过日子。
而成绩好的孩子,一般长大后就会“远走高飞”。节假日也忙得起飞,即便回来也是匆匆就走了,平时连面都见不到几次。
孩子有出息,父母很可能面临的问题就是,孩子将来会走很远,甚至是出国。如果父母不想离开家乡跟着孩子走,那老了后,孩子就难以在身边尽孝。
如果两个人互相扶持还好,若只剩一个人,那会真的感觉很孤单。
凡事有利有弊,看待孩子的成绩,我们可以不用太焦虑。
孩子成绩好,我们就安慰自己,他将来自己过得很,挺好。
孩子若成绩不好,我们就自我安慰,将来能留在身边,老了孝顺我们,也不错。
如今孩子读书,不像我们以前,只要肯用功就能出成绩。现在的孩子,就算很吃苦、很努力学,成绩也不一定能尽如人意。
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压力,知道他们面临巨大的竞争,他们也很累,也很焦虑。
所以,即便着急,也不能急功近利,用不合适的方法逼着孩子学。这样,孩子可能更逆反。
我们经常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能歌善舞,会弹琴、会画画、口才好,成绩还不差。
殊不知,“别人家”孩子,很可能是因为有“别人家”父母。那些父母懂规划、知方法、有远见、有资源,才能一步步将孩子培养得优秀。
如果我们自己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普通人,那我们孩子普通也就很正常。
若孩子自身天赋高、有出息,那我们也要保持平常心态,不骄不躁,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