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包括《网络舆情》内参、舆情监测、声誉管理、舆情培训、智库咨询、大数据平台建设、新媒体研究和融媒体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是国内最早、产业链最长、业务最全的舆情服务机构和信息增值服务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内蒙古95后研究员被暂停聘任、卫健局回应网传 ... ·  5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应急管理部派工作组赴山东寿光一企业中毒事故现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举行、我国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2024最后一期!人民网网络舆情分析师(高级 ... ·  6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国庆假期国内出游7.65亿人次、国家医保局通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舆情观察丨“人类禁区”哀牢山缘何出圈?走红背后潜藏哪些风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公众号  · 舆情  · 2024-10-14 17:08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国庆假期前后,哀牢山在社交媒体平台出圈,讨论、争议声引发舆论震动。9月28日,“山取画材”(现已更名为“山取”)发布一则视频,记录了云南山取画材有限公司一名颜料师独自前往哀牢山深处寻找碎矿石的经过。

视频截图

“有熊出没,注意安全”的警示牌、参天大树、弥漫的白雾引发网民好奇,现实版“云南虫谷”“死亡森林”等话题迅速走热。国庆假期间,大量游客前往哀牢山游玩,随即网络上出现“哀牢山来了一亿人”“‘禁区’变景区”等话题。

来源:@云南哀牢山仙境

云南新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应称,“山取”进入的区域是哀牢山县级保护区的未开发区,因未进入到核心区,其行为是合规的;之后又表示,博主进哀牢山取材未报备,哀牢山保护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返还矿石。


值得关注的是,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市管护分局和双柏县管护分局于10月6日接连发布三条公告,明确指出未经批准的任何人为活动均被禁止进入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外,公告强调,在楚雄州辖区内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未开放参观和旅游活动,严禁私自进入该区域进行徒步、健身、拓展训练、登山、探险、穿越、露营等任何形式的活动。这些措施旨在进一步加强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近日,视频博主“苗疆陈朵朵”发布的在哀牢山露营两天一夜的视频再次引发公众对于哀牢山“野游”行为的声讨。10月9日上午,当事博主在社交平台发文致歉,称其的确进入了哀牢山保护区位于南华县和镇沅县的原始森林,但没有破坏自然环境。






随着哀牢山爆火出圈,舆论场对野游行为的批评、质疑声走高。如羊城派评论称,“哀牢山的爆火挺突然,就像‘孙猴子出世’一般。国庆期间,一拨拨喜欢探险的,喜欢风景的游客自驾前往,尽管相关管理部门发出通告,依然难以阻止热情的脚步。越是说‘别来了’”、越是说‘有风险’、越是说‘要禁止’,越是偏向虎山行”。另有部分声音质疑运营团队炒作引流。如“哀牢山准备开发开放,所以故意营造出神秘的面纱,让好奇的人去看看,从而达到盈利预期”。



景区被动成为“网红打卡点”,
跟风效仿或加剧自然环境保护压力



相关视频走热后,哀牢山不仅有被动成为“网红打卡点”的可能,也面临着游客跟风到来的风险,而这种风险不仅是人流给当地自然保护带来的挑战,更是当地鲜有人至的自然环境会使游客面临安全问题。


一方面,此类博主“博眼球”的“探险”行为如果没有及时“刹车”,可能会有更多游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前往挑战。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提示,其他尚未开放的哀牢山深处地带,多为原始森林。哀牢山腹地山高林密,一些山坡坡度达到70度,且多悬崖峭壁,无可供正常通行的道路。哪怕是专业的地质工作人员,640米的路也要走3个小时以上,提醒游客不要贸然前往未开放区域。而早在2022年12月,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楚雄管护局下属两个分局就曾对外公开发布《关于禁止进入自然保护区开展各类未经批准的人为活动的告知书》。2021年11月,曾有4名地质调查人员进入哀牢山腹地执行任务时因公殉职。


但近期发生的两起视频博主哀牢山“探险”事件,却揭示出“劝诫式”“呼吁式”管理方法难以彻底阻断外界擅入保护区的危险行为。


另一方面,一旦“破窗效应”形成并产生跟风效仿行为,也会一定程度上加剧当地自然环境、动植物保护的压力。如极目新闻评论称,“网红博主无视规则,擅自闯入保护区进行探险和露营,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更在无形中加剧了公众对自然环境的漠视和冒险心态。这种不良风气如果不加以遏制和引导,很可能会导致更多人效仿,产生‘破窗效应’,进一步加剧了保护区的管理压力,还可能引发更多的安全问题和生态破坏”。不少网民亦表示应当敬畏大自然,保护好原始森林。如“不要过度开发,给野生动物们留一点生存空间吧”。



“人类禁区”变“网红景区”并非偶发个例

需多方形成合力


梳理发现,“人类禁区”变“网红景区”并非偶发个例。今年“十一”期间,稻城亚丁景区通报,因擅自进入亚丁景区未开发区域开展徒步穿越活动等行为,王某强等8人被终身禁止再次进入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亚丁景区开展一切形式的旅游和活动。对此,光明网评论称,“对探险的讨论,本质是为了保障人的安全。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通过户外探险来满足精神需求的情形与日俱增。面对这道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是时候深入思考如何合理管理各种类型的户外探险活动了”。


针对游客主体,舆论普遍呼吁“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和价值观,坚决抵制和遏制所有为了蹭热度、跟风而以身犯险的行为”。有网民建议“针对擅自进入禁区的行为,在法律范围内从严惩处”“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应当由不当行为人自行承担救助成本”。


不难发现,此次“哀牢山”爆火出圈离不开平台传播的作用,如何加强对此类“探险”“深入无人区”视频的审核管理应成为各大网络平台的当务之急,也是其职责所在。对于这类“保护区”“无人区”的管理方,也应做到个案详尽调查、严肃追责,通过公开透明的处理强化游客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否则一旦舆情延烧,管理方作为一线涉事主体必然难辞其咎。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很多人出游的初衷,但是规则底线不是用来打破,而是用来遵循的,一旦“越界”,不仅会给自身安全带来隐患,也会给社会“添麻烦”。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可逆破坏”,更是有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郭婧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