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国演义
中国最大的三国演义爱好者社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里的故事,我们一同赏析,我们以书交友,以文会友,奇文共赏,不亦快哉!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三国演义

我们误读了《演义》中的周瑜

三国演义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2-26 06:57

正文

同正史相比,《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其实是一个更加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演义》中的周瑜真正绽放其光芒,是在赤壁鏖兵前后。当曹操携八十三万之众,以席卷荆襄之势兵临江东家门口时,东吴“文主降、武主战”,谁也说服不了谁,一片乱哄哄的场面,年轻的老板孙权犹豫不决,进退茫然。纵有诸葛亮口吐莲花般地智激吴主,舌战群儒,也未能达成联吴抗曹的战略意图。关键时刻,正是周瑜星夜赶回,力排众议才最终促成孙刘联盟。以区区数万之众对抗近百万大军,显示出他的非凡胆略;以精辟的分析说动孙权下定决心,显示出他的政治智慧。其后,以高超的军事才能折服老将程普,以一艘楼船夜探曹营水寨,群英会上挥洒自如诱使蒋干盗书,曹操中计误杀蔡张允自毁水上长城,定火攻计,使苦肉计,投诈降书,献连环计,六路分兵火烧赤壁,一举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这一过程,虽然离不开一众英杰群策群力的精彩表演,但周瑜无疑才是那个居中调度、运筹帷幄、知人善任、指挥若定的真正统帅。


之所以在大多数人眼里,小说中的周瑜成了心胸狭隘、不能容人的代名词,主要还是因为人们对周瑜的误解,或者说是对小说的误读,曲解了原作者罗贯中老先生的本意。


纵观涉及周瑜的每个情节,他真正容不下的“高人”,甚至竭尽心智拼命想致其于死地的,只有诸葛亮一个人。但熟读《演义》后就会发现,周瑜三番五次要杀诸葛亮,并不是嫉恨诸葛亮的才华,也不是因为诸葛亮事事想在他的前头,处处高出他一筹,而是出于对江东事业发展前景的担忧。三国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不论文臣武将,都有自己所追求的梦想。周瑜的理想是辅佐孙权成就霸业,在这条路上,不仅雄居北方的曹操是当然的拦路虎,而号称世之枭雄,有诸葛亮、关、张、赵云为羽翼的刘备更是未来的心头大患。所以,周瑜才千方百计要杀诸葛亮,为未来的事业除去这块最大的绊脚石。也就是说,周瑜对诸葛亮的“嫉恨”,根本不是出于所谓的私心,而是出于一片忠于江东事业的拳拳公心。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他曾经派出诸葛谨劝说诸葛亮归降东吴,相信如果诸葛亮听从了哥哥的劝告,周瑜一定会像和鲁肃相处一样,和诸葛亮成为和谐的同事,甚至至交朋友。



退一步说,即使他已经下定决心干掉诸葛亮,以他在江东的地位,要杀孤身处在他那“一亩三分地”的诸葛亮,也可以找到N个理由,甚至可以派人悄悄把诸葛亮就地解决,而不必煞费苦心想尽“光明正大”、让他人服气的办法来与诸葛亮斗智而屡遭失败。


但周瑜毕竟是一个心怀坦荡的英雄,他不会也不屑于那么做。


至于在与诸葛亮的争斗中屡战屡败,其实也并不影响周瑜的英雄形象。毕竟,整部《三国演义》,为了把诸葛亮塑造成千古智慧第一人,连曹操、刘备、司马懿这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响当当人物,都成了卧龙先生的陪衬。


赤壁雄姿千古在,柴桑一梦转成空。巴丘军营中,临终前周瑜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不是对难以战胜的对手的忌妒,更不是在埋怨上天的不公,而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时的无奈与不甘。


和“秋风五丈原”时诸葛亮的心情一模一样。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海浪(微信号:cn13714009527)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明代大儒王阳明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智慧。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一起走近大儒王阳明吧。

史记

 

荐语:司马迁曾欲以一支史家之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让我们一起领略上古风骚,秦汉故事!

诗词大会粉丝团

荐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关注诗词大会,独享江南塞上之诗韵,逍遥唐诗宋词之远方。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谈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