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评互联网
★☆用互联网服务于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环评信息化、资源共享、和技术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22 小时前  
91运营网  ·  DeepSeek+小红书起号指南 ·  昨天  
运营研究社  ·  《运营总监实战手册3.0》包邮送,真香 ·  3 天前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3 天前  
91运营网  ·  小红书引流手册.pdf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评互联网

到底是哪个“我”想转行做环评?

环评互联网  · 公众号  ·  · 2024-10-16 16:42

正文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清合(ID:txlread)

作者:汤贤乱

犹豫不决只会让你一再拖延,光阴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被浪费的。你是真心想寻求改变吗?那就从现在开始。——歌德。
1
我不曾想,到今时今日,居然还有人想转行来做环评。
这是一个网友的故事。他在基层监测站兢兢业业十多年,收入微薄,又看不到未来,夜深人静时常有焦虑袭来,某天看到这篇文章,深感自己“重要却未被重视”,苦于摇摆不定,于是留言来咨询我,问如果现在转行做环评,行不行。
我内心是疑惑不解的,甚至还有点愤懑,别人想去监测站还要考试,你在监测站呆得好好的,干嘛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真是不知足。
我当时没回复。
后来我无意间在地铁上听到两个人聊天,在讨论去哪里玩。一人说他第一次千里迢迢来广州旅游,一定要去小蛮腰看看,另外还要乘坐夜游珠江船,说着兴奋不已。
另一人深表认同,还兴致勃勃地补充说,要去爬白云山。
我突然间好像被闪电击中,立刻联想到了那位咨询转行做环评的网友,顷刻理解他了。
原来我们习以为常、不以为意的东西,在别人眼是那么的新鲜,具有挑战性。我看环评像陈年旧衣,日薄西山,但他却因未尝深触而视如新大陆,生机盎然。
就像我每天呆在广州,对广州塔、白云山毫无感觉,而没来过的旅游者就朝思暮想,心心念念非去不可。
我拿出手机,认真询问网友想转行环评的原因,并给他简述了环评的现状,并提供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2
透过这位网友的讲述,我了解了他的情况和内心的想法。
他32岁,大概是厌倦了监测站实验室朝九晚五的固定生活模式,每天与样品、测试仪器设备打交道,感觉非常乏味。
趁着35岁魔咒生效之前,他想改变这种现状。
通过深刻地自我反省和性格、能力、心理测验,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真实的自我”,那个“自我”更应该从事咨询设计类的工作,多接触不同的行业与人员接触,丰富阅历与人际交往关系。
那种在现场两眼发光,对业主侃侃而谈,与专家唇枪舌剑的状态,才是他内心里“真实的自我”的工作状态。
况且,做环评咨询有提成,其收入是与项目量挂钩的,上不封顶,而不像在监测站一样,工资每个月都是那细细的一条。
通过自我反思,他找到了“真实的自我”,认为转战环评领域,可以实现这个自我的价值,所以就准备“先计划,后行动”。
但他做好计划后,却不知从哪里开始行动,也不清楚外部世界的可能性,还忧虑自己脱离原来熟悉的监测圈后会不适应,反复纠结,迟疑不定,所以才来问我。
很多事情,看得太明白,反而瞻前顾后。在重新选择职业的时候,人们需要放弃寻找 “真实的自我”,而应该努力去发现“可能的自我”。
根据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的研究,可能的自我包括三我,分别是:希望我,即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预期我,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恐惧我,害怕自己成为什么样的自我。
“真实的自我”植根于过去,可能并不存在,如果过度思考会导致认知资源衰竭,阻碍行动。而“可能的自我”立足于现在与未来,是可以塑造出来的,最好是借助非日常接触的外力。
按照这个理论,这位网友应该心中的“希望我”想他转行做环评,但“真实的自我”阻碍了他立即行动,所以我给他的建议,想转就转吧,像歌德说的,从现在开始。
3
他搞环评还是大有希望的, 我分析了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他之前在环境监测领域工作,肯定接触过环评,能够快速上手,而监测的技术经验,也可以直接应用在环评报告编制中。
二就他个人性格而言,喜欢跟人打交道,追求新鲜事物,又有很好的沟通协调技巧,主动从监测转行到环评,内心有学习的动力,肯定是能做好环评的,所谓千金难买我愿意。
三是在职业大背景上,环评作为守住生态环境质量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环评行业的需求也持续增长。
虽然建设项目环评在萎缩和内卷,但善作善成者依然大有可为,而将温室气体和新污染物纳入环评,也给从业者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他从此刻切入,或许能像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一样,能弯道超车。
同时,我又给他提出了转行做环评的几条建议:
1.补充相关知识,保持动态学习:虽然原有环境监测的背景,但环评涉及的内容更广泛、技术体系更庞大,政策更新频率更大,一定要保持终身学习。
除了系统地学习技术导则、源强核算、预测方法等内容,还要密切关注环评相关政策动态,确保在环评工作中能够准确应用最新的法规要求。
2.获取实践经验,建立专业网络:环评非常注重实践经验,如果打定主意转行,从现在开始,就加入一家环评机构进行实战,从实际项目中学习环评的流程和方法。
而环评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需要与建设单位、专家公众、政府部门等多方沟通,建立良好的专业协作网络有助于逢凶化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