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前忽然想到一个点,简单记录下来。
尽管我对波普尔对柏拉图的批评不是很认可,但是他对爱因斯坦研究方法论的注解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详细的展开可以参考《科学发现的逻辑》以及《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科学发现的逻辑》论述了一个核心问题,科学知识是如何增长的。
没有质量的思考就是指的那些不能带来知识增长的思考。
不说自然科学理论方面的思考,就说社会科学哲学领域的思考。在我们最为熟悉的金融市场投资方面,没有质量的思考,等同的表述是无法证伪的思考。
最常见的一种思考是基于对决策层内心世界猜想的宏大叙事,普京大帝要如何如何,特朗普大帝要如何如何,以色列的内塔尼亚胡大帝要如何如何,基于这种对决策者内心世界猜想的思考,往往会被冠上国际政治或者其他什么名头。普京大帝和特朗普大帝到底面临什么样的约束,有什么样的优势,什么样的劣势,背后的利益集团到底想要什么,大帝自己的核心诉求到底是什么,除非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或许能够梳理出来一些逻辑,一般的投资者多数是道听途说。所表达的东西,既难以证实,也难以证伪。
没有经历过政治斗争的人,思考政治问题,多数属于没有质量的思考。既不能感同身受,也不能做到可以证伪。
一种没有质量的思考是缺乏时间维度。股市看涨,铜价看涨,然后完了。这种逻辑判断与观点在投资上是一点用都没有。100年后,沪深300指数涨到10万点了,问题是当前活着的多数人,基本都离开这个世界了。
一个没有框定时间范围的思考是没有质量的思考。
一种没有质量的思考是碎片化的思考,就是掌握的信息都是零碎的,无法构成一个体系。举个例子,能够理解居民名义收入会单向影响房价,这是一个逻辑线条,学习货币信用理论之后,又理解了房价下行预期也会通过居民信用周期影响居民名义收入,这是另外一个逻辑线条,这两个线条组成了一个内生性的循环。只理解其中一个线条,不能称为一个体系,两个线条组成了一个循环,可以称为一个小小的体系,经济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流转体系。
多数的专著是系统化的思考,最mini版的系统性思考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实证论文讲求几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已经是系统思考的最小单元了;博士毕业论文略微扩大了一些思考的边界,包括概念界定、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梳理与架构(多数人是在前人的模型上做了一点点的改进,这就足够了),把模型的变量与数据对应起来,然后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博士毕业论文比研究生毕业论文多了概念界定和模型构建两步。部分高校对研究生论文要求更高,要求模型构建,但是对概念界定的要求不高。概念界定,没有1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是无法完成的。
简单说,没有质量的思考是所知道的各个单词、各个变量、一堆数据都是孤立的,没有概括在一个普遍联系的模型之中。
一般而言,任意两个变量,自己都能够写出10万字以上的思考笔记(未必非要写出来,而是有能力写出来),那么针对这两个变量的思考就算是基本上可以了。随便两个经济变量,比如房价与居民收入的关系,货币与股市估值的关系,技术进步与股票估值的关系,短端利率与长端利率的关系,诸如之类的各种关系,研究两个变量关系的模型,一般会引入更多变量,然后数十个、数百个变量就会内化在一个模型之中。
简要说,有质量的思考就是可以被证伪的思考。
2024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