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卢诗翰
2023微博年度新知博主 长文原创作者 互联网科技博主 头条文章作者 互联网弄潮儿,京算师本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卢诗翰

这两天美国关税战的新闻相信大家已经看过许多分析,很多媒体也从经济-20250408200451

卢诗翰  · 微博  ·  · 2025-04-08 20: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5-04-08 20:04

这两天美国关税战的新闻相信大家已经看过许多分析,很多媒体也从经济学政治学角度解读过这有多么愚蠢。

但很少有人讲清背后的关键原因,那就是特朗普其实别无选择。

想实现制造业回流,一定也只能来打关税。

在阐述一大堆经济学术语前,我认为有一个案例,可以帮助大家最直观的理解美国制造业现状。

那就是欧洲新能源电池保卫战。

中美新能源汽车横扫世界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可能也会有一个疑问,中美新能源汽车四处出击,老欧洲那么多汽车巨头,难道就没想过发展新能源汽车,或者扶持自己的产业链吗?

答案是,有过。

你都能想到的问题,老欧洲当然也看到了。

2016年时,老欧洲压上了所有筹码,视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突围,那就是被视为全欧洲的希望,Northvolt,北伏电池。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北伏电池属于绝对不可能失败的企业。
他的创始人彼得卡尔森是特斯拉副总裁,并且负责的就是供应链相关业务,绝对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沿人士,2013年雷军拜访特斯拉,就是他接待的。

其次,欧洲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寄予厚望,欧盟迫不及待的希望能打破中美垄断,建立起属于欧洲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一路绿灯,甚至直接给予了政策扶持,提供了1.55亿欧元建设资金, 德国更干脆,直接塞了9.02亿欧元的政府资助。这个很容易理解,大众宝马一堆汽车巨头都是德国的,德国是真心诚意的希望欧洲能有一个自己的新能源电池企业。

欧洲各国金融业有钱出钱,欧洲投资银行,北欧投资银行,瑞典国民养老基金,高盛,贝莱德,筹集了超过140亿美元的资金弹药。

欧洲的汽车巨头更是有力出力,宝马,大众,西门子等欧洲巨头企业,直接给出了500亿美元的订单。

是的,工厂还没建好,订单就已经接到了。

要资金有资金,要政策有政策,

有来自特斯拉的高管老兵,结结实实的落地执行经验,

新能源汽车行业又是前沿行业,不存在行业下行被淘汰问题

然后还有一堆欧洲汽车巨头嗷嗷待哺的提供订单

万事俱备,只要你按部就班的把电池生产出来就行

在过去的商业逻辑里,这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场景,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件商品生产出来只是第一步,还要找到买家找到市场,但这一次,面临中美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老欧洲集体抱团,北伏电池作为全村人的希望,真就是只要把电池生产出来,这件事就能成。

你想象不出这件事还有什么可能失败的地方

但最终结果就是,挣扎了八年,北伏电池最终破产。
为什么?既不是因为资金,也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因为正确
首先,作为欧洲全村人的希望,聚光灯下的企业,北伏电池必须做到环保绿色对吗?

所以北伏电池的建厂选址最终选在了一个谢莱夫特奥,一个地处偏远但以绿色环保闻名的欧洲小镇。
其次,作为一家万众瞩目的明星公司,在政治正确层面,你也必须起到表率对吗?

一般公司被闹政治正确已经是头大了,你北伏是接受了欧洲多国拨款扶持的,大众作为纳税人更是有道德高地,如果在性别平等问题上不达标,闹起来绝对是恶魔级别的。
所以,高管层面开始,四男四女,非常平等,非常正确。

再次,多元化问题,为了避免歧视的指责,北伏企业内部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肤色也是极其平均,
非常多元,非常正确,唯一问题在于,这么多不同文化语言的工人,连正常沟通都难,更别说实现工业化工作了。

顶着这么多debuff,北伏这电池能造的出来吗?

国内不少媒体报道北伏的崩塌时,总会说北伏电池犯了这个错误那个错误,什么工厂选址问题,高管水平问题,工人能力问题。

问题在于能够解决的,才叫问题,不能解决的,叫政治。北伏这几个问题都属于非常典型的无法解决的。
你是不是以为,今天我们的内容,就是大批政治正确?
NO
政治正确只是起因,更可怕的问题在于,长年累月的政治正确环境,会让老实人绝迹。

老实人,才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事物。
我们常常说石油是资源,矿产是资源,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老实人也是一种资源。
比如北伏工厂的选址招工,如果你去仔细翻北伏电池的早期采访会发现,其实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明白在哪建厂最有利劳动工人。

北伏提出过,工厂最好设立在大城市周边,且有铁路连接,“该企业员工通常会选择住在汉堡”。
德国汽车巨头是主要买方,汽车产业链又是上下游,相关人才肯定是从德国找最方便,所以工厂一定是往德国城市周边走,再考虑运输问题,肯定是有铁路连接的中型以上城市。

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事实,不是他们没看见,而是他们没办法。

北伏从始至终都知道谢莱夫特奥靠近北极圈,没有工人意愿来的现实,问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以绿色环保为出发点的,面临政治正确的帽子他们没办法,最终只能是在偏远地区建厂,苦一苦工人。

可问题就在于,长年累月的政治正确环境下,工人们也会明白这个道理
你能迁就政治正确,把工厂建去偏远地区

那我就不能反手转投政治正确?
进厂当工人,要被牺牲,去偏远的北极圈小镇拧螺丝

那我为什么不去搞政治正确,在慕尼黑巴黎的办公室吹空调呢?
在北极圈拧螺丝是很简单的,在巴黎办公室吹空调大吹政治正确就复杂多了。

欧洲的白左们长年累月的通过环保性别多元等议题从实体制造业上吸血,收舆论保护费,最终结果就是

真到了生死关头,真到了欧洲制造业得站出来的时刻,老实人不愿上了。
老实人这个资源是非常特殊的,多的时候很多,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可一旦有一天你感觉不够之时,你会发现,哪怕你有无尽的资金资源,也换不回老实人良家子了。
北伏有资金有技术甚至市场都是现成的,但就是动员不起工人去造出电池。

有一个非常类似的场景是干家务分财产
你去外面累死累活一年下来赚一百万,别人在家按部就班做家务,结果最后一离婚,大家认为做家务的活比你累死累活更有价值。做家务一年值124万,分财产的时候你别说一半拿不到,甚至还要倒贴。

我们这里不讨论这对不对,因为我知道一定会有一堆人用一堆理由证明这是合理的,是正确的。
我这里只讨论趋势
趋势是什么?趋势就是几年以后,大家就会发现,谁去外面干活谁是傻子,对吗?

对,我完全认同做家务一年值124万,所以现在我也不出去干活,我也待家里等着发钱,你有什么问题吗?

对,你用不着火急火燎的证明分蛋糕比做蛋糕更高贵了,现在的情况是我200%的赞同你,于是大家都不去做蛋糕,都在家等着分蛋糕,合理吗?

而灵魂问题是,欧盟面临的这个问题,美国有吗?

答案也有,甚至更为夸张。

北伏找一堆不同语言工人算什么?

美国航空管理局可是明确表示,为了多元化和包容性,要雇佣智力障碍人士。

所以有的媒体很搞笑,诶呀,北伏的问题在于招了一堆低水平员工,
这就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天真幼稚无知

问题是人家招一堆低水平员工吗?问题是为什么一家公司,不能按照自己市场需求招人,必须去招一堆低水平员工。
一个三年级小孩都明白,智力障碍员工造不了飞机
那为什么波音作为国际巨头,得去招智力障碍员工呢?

所以你会发现,马斯克其实找到答案了,直接向政治正确组织开战。你不是说必须招一堆多元化员工吗?我把推特75%的人全裁了,只留下男性技术宅们,公司一样运行。

总有人觉得,美国他们加强技术加强政策能实现制造业回流,北伏创始人就是特斯拉副总裁去的,马斯克亲眼见证北伏倒下,还能不明白问题在哪?
这是资金技术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吗?北伏是缺资金还是缺市场?

不把政治正确组织掀翻,你制造业就是没法玩的,只要你想做一点事,哪怕修一段地铁,环保组织,性别组织,多元组织,就会来收保护费,并且费用高到超出想象。
而一旦你给了,工人就会思考,去工地辛辛苦苦搬砖一个月五百美元,现在举个牌子喊两句政治正确废话一个月也是五百美元,为什么我还要去辛辛苦苦干活呢?

只是问题在于,政治正确组织多年下来生根发芽,牵连过广,哪怕是首富+总统的组合,想挑战一整个食利阶层也是无比艰巨的任务,马斯克的改革在推进中遇到了许多阻力。

那既然砍向内部的刀子砍不动了,是不是就只能来打关税了呢?
要解决财政问题,必然会去重建制造业,而想重铸制造业,一定且必然会和政治正确寄生虫们开战。砍不动内部政治正确组织,那就只能从外部找补。一步一步逻辑很清晰啊。

所以美国关税问题大家分析什么经济学利弊,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就好像北伏工厂选址,波音公司招人一样,

是一个别无选择的选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