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维也纳
他们在过去憧憬我们,我们则在他们憧憬的年代里怀念他们——美好年代人与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收获  ·  《收获》书评 | ...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新的一年,讲孩子听得懂的新闻 ·  昨天  
为你读诗  ·  一只「钛」保温杯,安心喝热水 ·  3 天前  
老子道德经  ·  做人,记人好,念人恩! ·  6 天前  
老子道德经  ·  做人,记人好,念人恩!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维也纳

写作需要学识吗? | 青年维也纳

青年维也纳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12-18 13:40

正文

写作需要学识吗?


作者:高林(克罗采和春天)

所谓文学其实就是用文字表现生活,而我们只要没闭眼,每天都在生活着。所谓作家深入生活这个说辞我总觉得很搞笑,只要还喘气,谁没深入生活?

写作需要学识、需要大量阅读吗?


似乎并不一定需要。荷马就是文盲,还有人说他因为不认识字所以装瞎。莎士比亚文化水平也不高,他写的历史剧很多都是根据类似《xx历史故事》这种东西写出来的,所以总有人说莎士比亚是个马甲,研究他背后真的作者是谁。“莎士比亚背后的男人或者女人”这种主题的作品古往今来已经快形成一个独立的门类了,一直到前几年还有人拍电影说莎士比亚其实是牛津伯爵的马甲。


其实所谓写作的才能无非是讲故事的才能,这个才能真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么?


我小时候偷我爸爸生肖纪念封里的纪念币去游戏厅的时候我是没什么写作技能的。但我爸爸一边揍我一边问我“纪念币都哪去了?”的时候,我一边嚎哭一边编瞎话,我其实就已经在尝试创作一个可以让读者信服的故事了!



我具体创作了一个什么故事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肯定是说服了我爸爸,否则我也活不到今天。当然你可以说是他打累了,或者从根本上说就没打算揍死我。但读者的需求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很多人瘫在沙发里打开一本书,也没打算跟作者一般见识,就想看看他编了个什么故事让自己快点犯困。所以说文学从来都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作的。就好像在“儿子偷爹不叫贼”的前提下,每个家庭都有很多父子共同创作的文学作品,只不过它们没有被写下来而已。而如果真有这么一对儿没心没肺的父子,一起创作了这么两本书,一本叫“二十年来我骗我爸爸的经典案例!”另一本叫“我那个傻儿子二十年来给我讲过的离谱借口!”我觉得其实应该也有人想看,比如说我就很想看。甚至想哪天找我爹一起回忆一下峥嵘岁月自己写一本。


同样的在家庭之外,你没写作业却谎称“我忘带了!”你不想起床却跟父母说“我肚子疼!”在这些场景里,你不但自编剧本,你还声情并茂地表演呢!你这都不是练习创作了,您这是自编自导自演!全面发展、酷极了!


就算你从小就刚毅木讷、积极向上,你总要跟人聊天吧?你就算再刚毅木讷,也难保要跟人传八卦吧?“那谁好像跟那个谁不一般!”“何以见得呢?”“我跟你说…”眉飞色舞、绘声绘色,这里边“绘声绘色”其实就是写作才能啊!



我们这些人生活在社会里,只要不出意外,我们在打开一本文学名著领略到文学的乐趣的时候、在第一次提起笔来想要写一个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我们都已经体验了十几年的生活,也用我们的母语表达了十几年了。虽然我们没看过文学名著,阅读量仅限于课本、课外读物、小学生推荐书目,可我们正是欢蹦乱跳的年纪,在上课之外我们可没闲着。


我小时候还是文化市场单一的年代呢,但那也拦不住我听评书、听相声、看动画片、看电视剧。看完我还跟朋友讨论,讨论的热烈的时候我们还打架呢!


当小弟兄问你“凭什么李元霸就比宇文成都厉害”的时候,如果你说“我跟你捋捋啊!他当年是这么这么这么回事…”的时候你就已经在追述了!酷炫。


老师一拍桌子“你给我站起来!凭什么一个班里就你敢交空作业本!”你站起来假装委屈地说“我昨天买了新作业本,我写完作业就把作业本放书包里了!现在才发现放错了!”这时候你编瞎话的时候都知道倒叙来增加可信度了!



所谓文学其实就是用文字表现生活,而我们只要没闭眼,每天都在生活着。所谓作家深入生活这个说辞我总觉得很搞笑,只要还喘气,谁没深入生活?


你平时车接车送,吃香的喝辣的,穿个中山装夹个公事包、人五人六。到村里住仨月、跟农民同吃同住,你就算深入生活了?你就能写出农村生活了?这不就是自欺欺人么?反正农民也不买你的小说,买小说的也没种过地。


生活如此,使用母语表达也是如此,我们只要跟人打交道就在使用一种语言,只要听人说话就在感受别人的创作。几十年口说耳闻,能出一个讲故事有意思的人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么?


那怎么写作就非大量阅读不可了呢?因为文学这玩意并不是有人喜欢就行的。在传统社会里,文字想被人看到那是需要高昂的成本的。一只羊只能出四张好的羊皮纸,正反面可以写八页。我要拿它写一本“论儿子偷爹不叫贼!”正常情况下我就不会犯这种傻,就算我真傻到写了这么本书,我爹也不傻,他可以揍我一顿然后找人拿小刀把我写的傻话都刮掉,再把刮干净的羊皮纸卖给别人。



就算社会进步了,逐渐有了廉价纸张、机械装订和蒸汽印刷,印一本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至少得印个上千本才值得开机器。印好了还得保证这些书能卖得掉。于是书店老板、排字工一起把关,后来书店里卖书的部门和印书的部门慢慢分开。到二十世纪初有个哥们跑到加利马尔书店,问店员“你们对出版一本独特的书有多大兴趣?”店员说“那得看有多独特!”那哥们说“非常独特!”店员说,“那你到后边二楼找出版部门!”


这就意味着“图书编辑”这个职业已经诞生了,在十九世纪一堆稿纸要变成书主要靠老板拍板,夏多布里昂打开他的背包,老板和他一起蹲在地上从一摞稿纸里选出可以印三卷本的内容,这就是《纳契人纪事》或者《阿达拉》《勒内》和《纳契族人》。但到了二十世纪老板不再那么一锤定音了,他开始依靠专业团队。比如加斯东-加利马老板虽然自己经常拍板,但也开始把大部分事务交给纪德和他的审稿团队。所以纪德毙了《在斯万家那边》。


但二十世纪初的纪德自己还是一个作家,他自己创作,他根据自己的趣味、同行的意见来判断一本书的价值。但后来编辑更加专业化,他们自己不创作,他们学习作为科学的“文学史”,并根据自己的学识评判一本书。于是“有趣”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文学史上的意义”。你的叙事方式有没有独特之处、你的结构有没有新意、你的人物有没有独创性,这时候高老头写了一本《儿子偷爹不叫贼》是肯定没机会出版的。



当娱乐的方式很少的时候,图书的成本决定了它属于少数人,识字率也决定了它属于少数人,所以学识成了服务少数人的门槛。当图书成本下降的时候,娱乐方式也爆发性增长,这时候阅读又慢慢向少数“专业读者”集中,“阅读量”“文学史意义”、“哲思”又成了满足他们的门槛。


所以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除非有机会口头表达,比如公开朗诵、公开歌唱、公开表演,否则阅读量和跟阅读量捆绑的“学识”都是文学的重要前提,荷马为什么能红?因为他是说唱艺人。莎士比亚为什么能红?因为他写的是剧本。


这些因素让大部分人觉得“学识”“阅读量”甚至“家族门第”“学养渊深”是文学写作的基本前提。但事实上除非你要用另一种语言写作,比如雨果的浪漫派朋友里就有好几个坚持要用英语写作的,但你又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那你确实需要靠阅读和学习。



但假如你要做的是用母语写作,你的目的也不一定是为了出版,你主要是想满足自己表达的愿望,你有个故事要讲,你心里有个声音在回荡,你想把它写下来。那你会发现,你生活在一个表达空前方便的时代。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抛开靠写作获得“出大名”“进x联”“进x协”“赚大钱”这些世俗的成功的想法,单纯只是想要“用自己的文字打动别人的心”“甚至在几百年后打动另一个人的心”,就像萨福说的那样“在另一片星空下,有人会谈论我们”,那么虽然这年头连网络小说都要围着编辑转了,但一个普通人想要和萨福一样靠自己的文字被另一片星空下的人谈论,他的机会还是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大!




高林主讲的「十九世纪就在你家隔壁」忽左忽右全部上线!

既不教你实现财富自由,也不传授实用技能,更不替你预测未来!

感谢各位老爷们、小姐姐们捧场~


点阅读原文购买往期节目,重磅讲座浪漫主义系列、德意志系列、世纪末的维也纳系列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