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0日,纳米人报道了中科大曾杰和张文华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的一项研究工作
(原标题:破纪录,中科大将单原子催化剂的负载量提高到7.5%!)
。现补充说明声明如下:
1.
关于标题“中科大将单原子催化剂的负载量提高到7.5%”
该标题为纳米人编辑所起,主要是希望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单原子催化剂的相关问题。由于学识有限,加上时间仓促,没有完全表达出原文的科学意义,并给部分读者造成一定误解。为了保证学术的严谨性,也为了进一步加强纳米人的专业性,特此说明:
1
)文章的立论。
本文关键在于发现了单原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即使是单原子,也并不是“孤军奋战”。高负载量的催化剂只是作为一个研究平台,合成难度并不是很大,并非是文章的主要亮点。
2
)近邻的定义
。近邻并不只是几何上的距离,还有化学上的意义。研究人员认为Pt原子和与它配位的S原子共同组成一个活性位点。如果两个活性位点重叠或相邻,形成Pt-S-Pt或者Pt-S-S-Pt结构,则称两个Pt原子为近邻Pt单原子。否则称为孤立Pt单原子。
3
)关于patch。
文章也研究了类似硫化铂这种情况,发现如果三个以上Pt单原子聚集在一起(研究人员称为patch),那么它们反而活性不高。性能最好的还是孤立的近邻Pt单原子对这种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单原子的heteroatom effect,原子的非对称性才会产生非对称的自旋态和电荷密度。
2.
关于单原子催化剂的概念
所谓的单原子催化剂,实际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最接近的英文单词叫做“single-atom catalyst”,最早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涛院士团队提出。类似的术语还有“Atomically dispersed supported catalyst”、“Single site heterogeneous catalyst”、“Site-isolated heterogeneous catalyst”等。
在学术界,由于学术水平良莠不齐,学术观点不甚统一,导致这几个英文术语混用比较多。因此,在中文写作环境中,为了保持统一,也因为写作习惯的原因,中文的“单原子催化”,往往是指以上几个英文术语的一个统称。
详见文章:“如何定义单原子催化剂!”
3.
关于错别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