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本订阅号将以读者会的形式,定期发布新书资讯、读书活动,记录书内书外生动故事,搭建传播学术文化,沟通读者、作者、编者的信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安利云学堂  ·  双重挡糖,无惧糖负担,培训视频上线啦 ·  昨天  
文摇  ·  在淘宝上许愿能有多神金? ·  3 天前  
了不起的杰克  ·  李诞:在荒诞人间栽种幽默之花 ·  3 天前  
了不起的杰克  ·  段永平的商业与人生智慧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新书推荐丨《清代礼学思想研究》

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 公众号  ·  · 2024-05-27 16:56

正文

专业文史哲


新书推荐


《清代礼学思想研究》


📚

将清代礼学思想的个案研究和

综合研究相结合,

完整呈现清代礼学思想之面貌


📚

从思想义理角度,

丰富了清代礼学研究的内容


📚

详加探讨有清一代

关于礼的思考和阐释内容,

纠正清人只事考据的偏颇认识


📚

文献材料丰富扎实,

在考察礼学文献的基础上,

重视对清人文集、

史书和官修实录的爬梳归纳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潘斌

ISBN: 978-7-100-23199-2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定价:86.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绪  论

一、研究之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之现状

三、研究之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明清之际的礼学思想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世风学风与礼学的兴起

一、晚明世风与礼学的异军突起

二、对阳明学的批判与礼学求实精神的张扬

三、清初理学复兴与礼学的研究和应用

第二节 明清之际思想家对儒礼的反思

一、陈确礼学的心性论基础和遗民情结

二、黄宗羲礼学的遗民情结和实证精神

三、顾炎武的礼俗观及其对清代学术的影响

四、王夫之礼学的思辨精神和经世取向

五、颜元礼学的人性论基础和实用主义精神

六、姚际恒礼学的辨疑精神及影响

第二章 清代的礼学与理学

第一节 清廷对礼学和理学的态度

第二节 清代理学官僚的礼学思想

一、方苞对礼经的态度及其礼教思想

二、朱轼的礼教思想与实践

三、曾国藩以礼统合汉宋之学及其礼教实践

四、郭嵩焘超越汉宋的礼学观及其外交礼仪实践

第三节 朱子家礼学思想在清代的传播和应用:以巴蜀和徽州为例

一、朱子家礼学思想在清代巴蜀地区的传播和应用

二、朱子家礼学思想在清代徽州地区的传播和应用

第三章 乾嘉礼学中的考据与义理

第一节 乾嘉考据礼学

一、礼经作者和成书问题之考证

二、礼学文献之校勘

三、礼例之归纳

第二节 乾嘉义理礼学

一、江永对礼与人情、风俗关系的辨析

二、戴震的礼学思想及其对清代学术的影响

三、程瑶田的礼学思想及其经世取向

四、凌廷堪的“复礼”思想及评价

第三节 乾嘉义理礼学与考据礼学之关系

第四章 晚清“以礼制平分今古”学说的兴起与衍变

第一节 廖平的“以礼制平分今古”学说

一、清人经学家法意识与“以礼制平分今古”学说的提出

二、廖平的治学经历与“以礼制平分今古”学说的关系

第二节 廖平“以礼制平分今古”学说之流衍

一、皮锡瑞对“以礼制平分今古”学说的发挥

二、刘师培对“以礼制平分今古”学说的承继

第五章 清代统治者的礼教思想

第一节 礼法合治、以刑弼教

第二节 文教是先、以礼化俗

第三节 保存满洲礼俗与接受儒家礼教并举

参考文献

后  记




内容简介


清代是礼学的高峰期。近代以来,清代礼学研究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而以清代礼学文献整理和清代礼学史研究为主要动向,清代礼学思想史相较于前两者,虽有张寿安、周启荣等人的著作问世,但仍显薄弱。本书从清代礼学思想的角度,通过交叉学科的方法,详加探讨了有清一代各个时期代表性礼学大家的思想和时代风尚,对清代的义理礼学做了深入的考察,涉及清代礼学与理学的关系、礼学与经世思潮的关系、礼学与今古文之辨的关系等。呈现了礼学与清代学术、思想、政治以及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


潘斌,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南财经大学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国礼俗研究,出版《宋代〈礼记〉学研究》《宋代“三礼”诠释研究》《清代“三礼”诠释研究》《二十世纪中国三礼学史》《皮锡瑞学术研究》等专著多部,主编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主持并完成国家级项目多项。





第一章  明清之际的礼学思想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世风学风与

礼学的兴起

(节选)


此所言“明清之际”,时间范围相当于从明代嘉靖一直到清代乾隆朝之前,即16-18世纪前期。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大变化,比如晚明中央集权的松动、清兵入关、明清易代。此外,当时也出现了一些的新的思想文化思潮,比如经世实学、辨疑学的兴起,理学的复兴等。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礼学也呈现出新的面貌。


一、晚明世风与礼学的异军突起


明代中后期,中央集权统治出现松动,社会管控比较松懈。明朝政府降低了对江南赋税的征收,岁入由原来的三千万石降为二千二百余万石。在此背景下,民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南方开始出现较大的市镇。而在这些市镇里,商品经济发达,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颇为流行。随着经济的发展,晚明的社会风气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此所谓“变化”,是相对于明代嘉靖以前而言。明代中前期,为了巩固统治,明政府倡导和组织了不少文化工程,比如《永乐大典》就是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编纂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参与此书编纂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两万余人。明成祖为此书撰序说:“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朕嗣承鸿基,勔思缵述,尚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统治者主导的文化工程对于明代中前期的道德伦理、礼仪风尚的引导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和竞奢风气在社会上开始蔓延开来。几乎所有的明史研究者都认同晚明是一个“竞奢时代”,甚至有学者称晚明是“社会生活内容丰富、尊卑失序、欲海横流、变动剧烈的‘天崩地解’时代”。在晚明的方志、文集、笔记中,关于竞奢风气之描述随处可见。据吏部左侍郎顾元起(1565-1628年)《客座赘语》记载,嘉靖前后的士人生活与以前已大有不同,“家中多畜少艾,穿着华丽,闭门居家赋诗作文与亲友共赏。每逢家中名花开放,便设宴请客,以古诗奇句、僻事奇人为酒令,嘲谑相错,追求风流雅兴,以自高其身”。作为社会风气引领者的士大夫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引以为傲时,社会风气便随他们而改变。以服饰为例,在明代中后期江南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官戴忠静冠、士戴方巾而已。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异月新。于是士大夫所戴,其名甚夥,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纱帽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在通州地区,“弘、德之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士大夫家居多素练衣缁布冠,即诸生以文学名者,亦白袍青履游行市中,庶氓之家,则用羊肠葛及太仓本色布,此二物者,价廉而质素,故人人用之,其风俗俭薄如此。今者里中子弟谓罗绮不足珍,及求远方吴绸、宋锦、云缣、驼褐价高而美丽者以为衣,下逮袴袜,亦皆纯采。……向所谓羊肠葛、本色布者,久不鬻于市,以其无人服之也。至于驵会庸流、幺么贱品,亦带方头巾,莫知禁厉。其徘优隶卒、穷居负贩之徒,蹑云头履行道上者踵相接,而人不以为异”。崇祯年间,郓城县“竞尚奢靡,齐民而士人之服,士人而大夫之宫。……胥隶之徒,亦以华侈相高,日用服食,拟于仕宦”。这种追求物欲、竞逐奢华的风气弥漫着当时整个社会。僭越礼制已成为时尚,以至于到了“人不以为异”的地步。甚至连统治阶层的上层人物也互相攀比,极尽奢靡。比如内阁首辅张居正(1525—1582年)“性喜华楚,衣必鲜美耀目,膏泽脂香,早暮递进……一时化其习,多以侈饰相尚”。上层人物尚且如此奢侈,世风民风便可想而知了。


除了竞奢以外,晚明还陋俗泛滥,“明代的各种陋习劣俗,伴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呈现出时代与地域的多元化特征。迷信、嫖娼、妓女、流氓、地棍、无赖、丐帮、盗窃、争讼、健讼、械斗等丑恶现象,充斥于中原汉族地区和边陲少数民族地区,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各种恶习之中,赌博对晚明世风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严重。顾炎武(1613—1682年)说:“万历之末……士大夫无所用心,间有相从赌博者。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而今之朝士,若江南、山东,几于无人不为,此有如韦昭所云‘穷日尽明,继以脂烛。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者。吁,可异也!”当时人的笔记、方志对赌博恶习也多有记载,如浙江钱塘(今杭州),“风俗薄恶日甚一日,虽富贵子弟,皆习此风,小者金银珠玉,大者田地房屋,甚至于妻妾子女,皆以出注”。赌博对晚明的社会风气、人伦教化和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危害,这已经冲破道德伦理而触及社会控制的底线。


晚明统治者对江河日下的世风并非没有警觉,相反,朝廷、地方官为了扭转社会风气做了一系列的努力。比如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以“近来士气浇陵,干犯法纪,屡禁不悛,深可痛恨,命重治之”。万历时阳曲县知县周永春(1573—1639年)组织人编撰《复古指南》,“取《仪礼》诸书互相参证,……自冠礼以至交际凡十款,明白简易,而又绘之以图,俾便观览也”。河北蠡县知县李复初(生卒年不详)说:“国家之治乱本于礼,风俗之美恶系于习,此致治之源,非俗吏之事也。”他在蠡县推行“十禁”,意在敦风化俗,“尚安分守己、家身无违法之事者”,“尚教训子孙读书习礼、耻为粗豪鄙俗者”。除此之外,宋代以来的《家礼》也受到晚明一些官员的重视。比如嘉靖、万历时,有些地方官对《家礼》进行损益,以便于为更多人接受。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吕坤(1536—1618年)。吕坤在朝廷和地方为官二十三年,大力推行礼教。他所撰《四礼翼》对《家礼》做了补充和完善。吕坤说:“四礼者何?人道之始终也。翼四礼者何?济四礼之所未备也。……百年之身,斯须之教,欲以约其积习之慢肆,而纳之绳检之中,俾其终身持循,偕之大道,甚难。是故教无所豫,斯须何有?……教以终身;君子之循礼也,循以终身。四礼者,特于人道始终之大节而隆重之,以示大经,以章人纪云尔。”“四礼”者,《家礼》据《仪礼》而定的冠、婚、丧、祭也。吕坤认为,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不管是男还是女,都要懂礼执礼,礼需贯穿人的一生。他撰《小儿语》《续小儿语》以推广童蒙教育,撰《闺范》以树立妇女典范。这些书在明清两代被多次翻刻,是地方礼教的重要读本。


清初的一些士人在“亡国”“亡天下”的遭遇中,对学术和世道人心做了反思。在他们看来,天下的兴亡在人心和学术。李二曲(1627—1705年)说:“天下之大本根,人心而已矣。天下之大肯綮,提醒天下之人心而已矣。是故天下之治乱,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学术之晦明。”士人对当时的世道人心深表忧虑,他们普遍认为学术和人心变坏的原因是礼乐、礼俗的缺失,他们或批判当时人僭越违礼行为,或倡议以礼化俗,或身体力行地去推行礼乐教化。朱彝尊(1629-1709年)说:“呜呼!慎终追远之义辍而不讲,斯民德之日归于薄矣。”颜元(1635—1704年)说:“世俗内外之丧不辨,吊酹之仪不分,男女之礼互失,其所关系不浅。愚民既莫之知,士子亦习而不察,间有能觉其误者,又不敢任主礼变俗之名,仍因循而惮改。是使生者、死者,宁为警怖,宁为惭忸虚诈,宁为缺欠疏薄错乱,而不肯舍非以就是,不亦惑乎?”颜氏认为,出现问题既有“愚民”的无知、士子的无察,也有知其误者不敢“舍非以就是”。有些人甚至认为明朝的覆亡与世风的败坏有关,如顾炎武在论明朝万历末以来的世风时说:“搢绅之士不知以礼饬躬,而声气及于宵人,诗字颁于舆皂,至于公卿上寿,宰执称儿。而神州陆沈,中原涂炭,夫有以致之矣。”本来是倡风气之先的士人,却沦为追名逐利之徒,“凡今之所以为学者,为利而已,科举是也。其进于此,而为文辞著书一切可传之事者,为名而已,有明三百年之文人是也。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缙绅之士、读书人尚且沦落至此,可见世风沉沦之严重。顾炎武感叹道:“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纲纪为不可阙矣。”社会治乱的关键在于人心和风俗,而礼教则是移风易俗的重要途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文摇  ·  在淘宝上许愿能有多神金?
3 天前
了不起的杰克  ·  李诞:在荒诞人间栽种幽默之花
3 天前
了不起的杰克  ·  段永平的商业与人生智慧
4 天前
好奇小姐的好奇心  ·  今晚告别单身,全靠这一招!
7 年前
丁香医生  ·  刷牙时这个地方不能忘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