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表于《临床营养》(Clinical Nutrition)杂志的一篇综述显示,摄入豆类食物能够显著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纳入无2型糖尿病的3349名参与人员,中位随访时间为4.3年。
通过采用Cox回归模型,研究人员分析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与豆类的平均摄入量之间的关联。
豆类包括小扁豆、鹰嘴豆、干豆和新鲜豌豆。
研究表明,那些摄入豆类食物较多的人比那些较少食用豆类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降低了35%。
在所有被研究的豆类食物中,扁豆与2型糖尿病风险减低的相关性最强。
发表于《癌症》(Cancer)杂志的最新研究表明,多摄取豆制品,乳腺癌死亡率下降21%。
此项研究评估异黄酮摄取量与乳腺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平均随访时间9年。
研究结果表明,与摄取最少异黄酮者相比,摄取最多异黄酮的乳腺癌患者死亡几率较低——相比于食用豆制品少的患者,补充异黄酮的乳腺癌患者死亡率降低了21%,尤其是雌激素受体阴性患者与没有接受抗雌激素治疗的患者尤为显著。
虽然现有的研究并不能揭示豆制品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分子机制,但总而言之,食用豆制品对人的健康有益。
最新科研发现,多吃豆腐、纳豆等豆制品可降低孕妇孕期患抑郁症的风险。
大豆中含有的异黄酮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可能具有抑制抑郁症的效果。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上。
来自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745名参与者的精神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中豆腐、纳豆、酱汤等豆制品的摄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摄取豆制品越多的孕妇,患抑郁症的比例就越低。
豆制品摄入最多与最少组相比,患抑郁症的比例要低37%。
近日发表于《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期刊》(FASEB J)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生命早期摄入大量的大豆蛋白对成人骨丧失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雌性幼鼠建立模型。
一组大鼠喂养大豆分离蛋白饮食30天(从出生后24天~55天),后切换到普通标准的啮齿动物饮食,直到6个月;
然后对大鼠行卵巢切除术以模拟绝经后骨丧失女性,确定骨质流失量。
第二组大鼠整个过程中喂以普通标准的啮齿动物饮食;
然后同样行卵巢切除术以模拟绝经后骨丧失女性,以确定骨质流失量。
研究结果显示,大豆分离蛋白在成骨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与对照组相比,喂以大豆分离蛋白的大鼠表现出了明显的骨增量。
发表在《胸腔肿瘤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临床前肺部肿瘤模型中,大豆异黄酮表现出增强放射治疗作用的效果,同时保护非癌肺组织免受放射损伤。
研究人员给纯种的Balb/c小鼠在放射前3天口服大豆异黄酮,并且在放射后一直持续口服4个月。
在放射后2个月、3个月和4个月检查小鼠的毒性和呼吸频率;
对肺部组织也进行组织学的反应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以保护小鼠免受放射引起的皮肤损伤和脱发。
由于放射引起损伤的延迟效应,放射后4个月患者会出现较为显著的呼吸频率增加,这种反应会随着使用大豆异黄酮而减轻。
豆腐、豆浆、豆腐干、豆腐丝、豆腐脑……豆制品家族很庞大,每个成员都有什么优势呢?
制作豆腐等豆制品过程中,少不了“点豆腐”的工序,有些会用到含钙离子的凝固剂,因此成就了一批补钙小能手。
比如,豆腐干的钙含量高达447毫克/100克,豆腐丝204毫克/100克,南豆腐113毫克/100克,北豆腐105毫克/100克。
内酯豆腐所用的凝固剂为葡萄糖酸内酯,钙含量较低,仅为17毫克/100克。
豆瓣酱、豆豉、豆腐乳等豆制品经过发酵后,其中的B族维生素含量大幅增加。
比如腐乳中的维生素B2含量比豆腐高出6~7倍。
此外,经过发酵,这些豆制品中的可溶性矿物质含量增量也很显著。
豆腐乳、豆豉等含盐量较高,只能少量佐餐食用。
有些人喜爱吃酱黄豆、煮毛豆,还将打了豆浆后的豆渣二次利用。
这样的食用方法,虽然钙摄入量较低,但膳食纤维摄入量却远高于其他豆制品。
比如,毛豆的膳食纤维含量高达4.0%,比菠菜、苋菜等高纤维蔬菜还多。
腐竹和油豆皮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豆浆加热,使其表面水分不断蒸发,大豆蛋白质在豆浆表面会交联成薄膜,将其中的脂肪、糖类等成分包裹起来。
这样的加工工艺决定了它们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但钙含量不占优势。
此外,其他豆制品也有特长,比如豆浆能量低,饱腹感强;
豆芽维生素C丰富,矿物质利用率高……因此,大家可以轮换着吃。
每天最好能吃25克左右大豆,相当于140克南豆腐,365克豆浆,55克豆腐干,175克内酯豆腐,40克豆腐丝,72.5克北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