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重复发生,但总是惊人的相似。虽然外资总是被认为对中国股市、中国企业不了解,但他们似乎总是能“完美抄底”。其实,回顾过往外资在A股“割韭菜”的经历,可以发现,此前外资大举进入国内市场时,恰逢中国改革的攻坚期“被请进来”的。
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一事终于尘埃落定。而根据MSCI建仓原理,外资将在正式调整MSCI指数之前,也就是6月1日之前完成对相关指数的建仓。
5月31日晚,上交所官宣,MSCI被动基金完成建仓。
巧合的是,MSCI建仓完毕的时间点,又恰好是A股的相对低点。A股在5月下旬“贴心”地砸出了坑,
上证指数甚至在5月30日触及3041点的一年以来的新低。
联想中国近期的金融行业对外开放,联想中美贸易争端进入白热化,再联想中国的债市违约,资本收益低迷,再联想中国去杠杆所需要的攻坚力量——
联想2005年银行股行情与外资进入的始末,我们并不难发现个中缘由。
外资赚了同期指数的三倍?
事实上,今年以来,北上资金就已经持续流入A股,在A股入摩前的这个5月份,北上资金更是加速配置,净买入金额更达到509亿元,创下深港通开通以来单月最高金额。数据显示,5月31日,沪股通、深股通集中在尾盘流入,金额分别高达36.26亿元和30.03亿元。不难猜测,这便是外资集中配置形成的。
北上资金配置的关键板块自然便是MSCI成分股。据证券时报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北上资金对MSCI成分股持仓合计约2944亿元,到今年5月30日持仓规模已增至5481亿元。
具体来看,
北上资金的重点放在了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和家用电器上,
占比超过10%,其中食品饮料持仓金额最大,约1329亿元,贵州茅台持仓达到626亿元。同时,对恒瑞医药的关注有所下降,而对通化东宝增持力度较大。
此外,在MSCI家电成分股中,北上资金对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配置差距扩大。数据显示,格力电器的2017年不分红消息,致使4月26日深股通净卖出该股23.56亿元。同时,最新超过半数北上资金选择了美的集团,而格力电器持仓占比从34%下降至30%以下。
据华尔街见闻测算,外资在A股挑选的标的回测收益率(注:不是外资在A股的实际收益率)遥遥领先于大盘,甚至不输给“股神”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20%:
沪股通开通以来,外资持仓最多的A股标的回测涨幅为82.1%,年化收益18.5%,为同期上证指数涨幅的近三倍;
深股通开通后,外资持仓最多的股票回测涨幅为51%,年化回测收益31.6%,而同期的深成指跌幅-4.1%,创业板跌幅达-16.18%。
其实,外资在涌入股市之余,在债市也进行了一波“精准”抄底。2018年一季度,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1575亿元,其中规模较大的包含1056亿元国债、310亿元的同业存单;尤其是在1月份,境外机构在收益率高位大幅增持国债超过600亿元,而在此期间,10年国债、10年国开债收益率曾一度攀高至3.98%和5.15%。相比之下,商业银行一季度减持国债的规模超过1200亿元。
由此看来,外资对A股的把握比国内机构似乎更精准。
时间回到2016年上半年,彼时A股正在经历一场回调,沪指数次冲击2800点区域,并在2800点区域横盘半月。
此时,沪股通资金连续净流入,QFII、RQFII等境外资金也持续流入。当时,外资的流入被市场人士认为是A股突然放量大涨的直接原因。此后,沪指开始走出2800点的低估,震荡上涨。
而在此之前,2005年11月QFII大举增仓A股之后,又在当年12月QFII再度增仓。
数据显示,在中登公司深圳分公司债券托管总额前50名的主要参与人中,QFII去年12月底的债券持仓市值只有8.75亿元,环比减少18.3%。
在此之后,A股便走向了2006年与2007年的大牛市。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自2010年以来的持续回落趋势在2017年得到了遏制,首次实现年度同比回升。2017年,中国GDP总量达到82.7万亿,增速6.9%,比2016年多0.2个百分点。
据5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高于上月0.5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扩张有所加快。分析人士指出,5月份制造业PMI创下2017年10月以来的高点,加之此前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回升明显,这些都显示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正在持续显现,工业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实体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历史进程打造的时机
除了“神算子”之外,外资能进入市场,完成抄底,自然离不开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事实上,与其说是外资抄底,不如是借助外资力量完成改革,推动国内经济进一步发展。
上次中国金融业大举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大约便是2003-2005年,国有大型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与重组的阶段。
招商证券研报显示,当时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银行业在2000年左右积累了天量不良贷款。有研究显示,即使在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进行剥离后,2003年银行业不良率仍高达20%。事实上,当时的标普尔甚至认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已经处于“技术性破产”的状态。此外,银行业还存在着收入结构单一、不良贷款率高等问题。这样的情况造成了主流投资者对银行业信心不足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当时国内的资本市场环境颇为萧条。首先,2004年左右,国内经济出现过热的现象,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在发展中投资增长过快,监管层对此展开了严厉的宏观调控:严控金融机构信贷增长、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本金比例、进行了9年来首次加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