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的小米公司年会上,雷军不仅提出了“营收千亿”的小目标,同时也留下了最大的悬念:
2016年,小米究竟卖出了多少部手机?
1月17日,有微博博主透露,收到供应链供货影响,小米2016年手机销量遭遇严重下滑,实际出货量大约仅有4500万到5500万台左右。
回顾2015年小米手机7100万台的销量,小米2016年销量暴跌了30%左右,甚至不及2014年度的6112万台。估计雷老板看到这个成绩,拿来炫耀是不可能了,眼瞅快过年了,索性让手机部门的员工过个好年,“2016年,开心就好”。
虽然小米的核心业务——手机业务的大幅萎缩,让唱衰小米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事实上,机智的雷军早早就将盈利点进行了转移。
如今智能手机、电视行业如今已成“血海”,小米旗下可以倚重的就剩下广大的生态链企业了。
小米作为“互联网营销”的开创者,各个生态链企业可以说将雷总的“互联网思维”发扬光大,既依靠低价在传统行业的“降维打击”,又避开了与其他互联网厂商的“硬碰硬”。
合理利用垂直整合资源
小米手机上市5年,已经累计出售2亿台手机。以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的作为“长版”,借助如今“物联网”的高速建设,如果能垂直整合现有智能手机相关功能结合,可以增加各条产品线的联系,增加用户粘性。不仅可以为新产品上市推广提供助力,待新产品市场逐渐成熟,还会反过来带动其他产品线的销量。
前景可观的商业模式
由于小米生态链多从事于生产贴近生活、能够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例如空气污染就退出空气净化器和口罩,手机续航短就卖充电宝。
凭借小米手机的品牌背书,以及追求性价比的销售策略,小米生态链的产品只要足够“接地气(实用)”,基本属于不愁卖的类型。能够占领多大市场,完全要看上市初期的供货情况。
技术实现难度较低
想要在传统厂商“反击”以及其他互联网厂商“跟风”入驻之前,尽量拿下更高的市场份额,如何将新产品在市场上快速出货至关重要。
2016年小米供应链问题凸显,全年被供应商坑惨了的小米,必然会优先选择较为成熟的技术,甚至可以通过“借鉴”别家相关产品,加入MIUI实现“微创新”,最终以“降维打击”取胜。
满足新老“米粉”的消费需求
自2012年小米发售首款硬件产品开始,如今已经过去了近5年的时间,小米的受众人群也开始出现了分化:
最初因小米“性价比”吸引而来的的首批“米粉”,经过5年的成长,其中不乏已经拥有一定经济实力,需要寻求更高品质的产品来满足对生活水平的追求。
而另一方面,小米深耕多年的“性价比”路线早已深入人心。慕名而来的新用户仍然希望能够在小米买到价格足够低廉的良品。
既要适应老用户的“消费升级”,也要满足对于新用户为“性价比而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新的风口必须划分出清晰的消费层次。
小米的下一个风口——物联网
看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小米在“百货商场”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今小米生态链企业已经初具规模,现已投资了77家企业,有30家发布了产品, 4家的估价超过10亿美元。有16家的年收入超过1亿人民币,甚至3家的收入超10亿人民币。
据小米官方统计,在小米生态链企业布局的3年的时间里,生态链企业为小米带来了丰厚的硬件收入。自2013年布局以来,小米生态链每年都以近2倍的速度增长。2016年全年销售额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小米生态产品已经连接激活了超过5000万台设备。其中手环、耳机、充电宝等产品销量已达千万级别,插线板、摄像头等产品也已超过百万级别。
大批生态链企业的加入,让小米远离了“将所有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的窘况,也将盈利的重心从手机业务上分散而来。
面对如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从每年100%的增长跌落至如今的个位数增长。生态链企业的“多线发展”,只要有几项业务成功了,对于小米来说就有了向周边业务辐射的可能。
然而,在小米生态链企业大量出货的同时,也面临着低客单价的问题。
例如一台空气净化器,小米售价669元,而市面上2000-3000元净化器比比皆是,即使达到百万级规模也不过7亿销售额。99元的充电宝,千万级销量也不过以几亿营收。
为了不流失用户,同时提高毛利率。2016年3月,小米推出了智能家庭品牌——米家。
悉数小米与米家品牌旗下的所有产品,但凡只要是以“小米”开头的,价格都不会太贵,强调性价比,面向普通大众;以“米家”开头的,大多不比市面上同类产品便宜,强调生活品质,应对消费升级。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现在不差钱的“大老板”们都用上了iPhone,小米自家软件的iOS版本用户体验甚至比MIUI版本还要顺畅。
随着小米零售业务的“风口”逐渐从手机向周边的生态链辐射。也许多年之后,那些在手机业务上渐行渐远的厂商们,终于发现到了山顶却无路可走的时候。再来回想小米发展生态链企业这件事,也许并非“百货商场”那样简单。
▼点击右下角“写留言”表达你的态度
回复 “ikanchai”
加入"砍柴君和他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