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江苏徐州警方公布了一起
刚刚破获的系列盗窃案。
一男子穿着网购的
电力部门工作服
潜入他人家中盗窃,
身上还携带着
从网上购买的硅胶面具,
预备随时进行“换脸”伪装,
逃避警方追捕。
经查,该嫌疑人涉案近20起,
目前已被刑拘。
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以“人皮面具”为关键词搜索发现,该词语已被系统屏蔽,显示“没有找到相关商品”。但更换关键词比如“硅胶面具”,就能看到不少商家,所售产品包括“面具成人全脸硅胶头套”“易容真人换脸皮人皮面具”“老年硅胶面具人脸全脸”等,价格在几元至几万元不等。
这些硅胶人脸面具类产品不但种类繁多,而且设计各异。
● 一些商家推出明星面容仿真面罩,声称可以高度还原明星的面部特征,效果逼真;
● 一些商家提供现有的模型头套,价格高达3000元;
● 还有商家宣称可提供面具、头套“私人定制”服务,核心卖点即“超逼真”“仿真定制”,价格根据面具复杂度和精细度而定,
约3000元至2.5万元,从下单到制作完成大约需要1个月时间。
当被问及定制服务需要提供哪些信息时,有商家这样回应:“如果能找到3D扫描,就可以将电脑扫描尺寸发给我们。如果没有,就提供照片、头、五官的尺寸和360度人脸照片。”
这意味着,
顾客只需提供照片,或通过3D扫描技术获取人脸图像和360度人脸照片,商家就能根据这些信息制作出一张人脸面具。
记者咨询了6家售卖此类面具的商家:是否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对方一致回复“不需要”,并且都没有询问记者购买面具的目的和用途。
“一方面,购买者使用人脸面具可能逃避监控识别,增加犯罪嫌疑人和违法者身份确认的难度。另一方面,人脸面具还可能被用于绕过人脸识别技术,冒用他人身份进行盗窃或其他违法行为。”厦门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副教授刘炯说,在这两种情形下,无论是民事、行政还是刑事领域,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介绍,商家在电商平台售卖人脸面具可能涉及多种法律风险,或引发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定制人脸面具这一业务本身是否具有合法性,取决于多个因素。”孟强说,在一些情况下,定制人脸面具也可用于电影特效等合法目的,
如果定制人脸面具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或者缺乏合法合规的销售流程,或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等,就属于违法行为。
孟强提出,如果售卖的人脸面具被用于非法目的,比如从事诈骗、盗窃身份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等犯罪活动,有可能属于参与或帮助实施犯罪行为的共犯,从而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在孟强看来,人脸面具的制作销售和使用确实存在侵权、违法的较大风险,相比于全面禁止,
完善立法立规、适度监管
是更可行的方案。比如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方面的建设,明确界定人脸面具的合法与非法用途,同时强化在生产、销售和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机制,从而在保障合法需求、合理使用的同时,减少和降低人脸面具被用于侵权违法行为的风险。
刘炯的建议是,
在定制人脸面具时,应当要求
定制
业务提供者对顾客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和用途审查。
对于高度逼真的面具,应当在公安部门进行备案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