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掌上北京
全北京最有趣有料有温度的生活圈。 吃喝控的天堂,减肥帮的杀手,逛街党的灯塔,死宅族的对头。 掌上北京,帝都生活,一手掌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非京籍可以在北京领失业金吗? ·  昨天  
北京本地宝  ·  超详细!北京7大火车站出行指南! ·  3 天前  
气象北京  ·  大年初六迎立春 北风吹 寒意浓(2025-2-3) ·  3 天前  
气象北京  ·  全国春运气象早知道(2025-02-02) ·  4 天前  
气象北京  ·  森林体验指数预报(2025-2-1)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掌上北京

北京还剩几个城中村?

掌上北京  · 公众号  · 北京  · 2019-08-24 08:30

正文

文|吃瓜星球


城中村是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区域,可以理解为被城市包围的乡村社区。虽然叫村,但城中村内只有为出租而建的低矮楼房。因房租低廉,城中村往往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成为年轻人进入大城市的一种跳板。


于是,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城中村往往凝结着一代人奋斗、青春等情结。直到现在,在北京的西二旗附近的城中村里仍然住着很多白领。


然而随着拆迁进程的推进,城中村正在逐渐消失,并即将被遗忘。 如今,已经有很多人不知道北京仍有城中村,甚至不知道北京有过城中村。


但其实就算是在五环内,北京也仍然残存了几个典型的村。在互联网上并不能获取这些地方的多少信息,只有亲自走进城中村里面去,才能看到一些城中村内的真实情况。 甚至仅仅是走近都不行,因为不走到距离城中村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地方,你甚至都很难发现这里还有个村在。


我们这次就去了几个北京五环内仅存的城中村里看了一下。

康家沟村


康家沟村在朝阳区,地铁四惠东站旁边。


首先,北京的城中村,都会有一个长得一样的巨大的铁门,写明“某某村”,一般是“某某村欢迎您”。康家沟村欢迎您,郭家场村欢迎您。诸如此类,批量定制。康家沟村也是这样的。要想走进康家沟村,首先要走过这道大铁门。


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大门△


走过这扇门,就是典型的城中村式建筑了,也就是村民的自建楼房。此类楼房大多低矮,最高能到五六层。墙外通常是灰白色,年代久一点的房子会是直接裸露出来的砖的红色,已经非常少见,通常都是下面这样的:



城中村内楼与楼之间离得很近,有点握手楼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胡同长高了。



康家沟村离地铁比附近的任何一个小区都要近,但房租价格仍然比周边普通小区要便宜。村内除本地村民外,既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刚刚从大学毕业的记者。


虽然康家沟村可能是离市中心最近的一个城中村了,但仍然保持着一个城中村该有的样子,村内的店铺皆为商户自营,没有便利店,没有连锁餐饮店。


在村内更为僻静的胡同里,很多的门店、住户都保持着十几年前的模样,私人住房会有门帘,门外晾着运动鞋。也有公共浴室,提供搓澡和拔罐。



郭家场村


郭家场村位于朝阳区管庄地区,朝阳区和通州区的边界上的朝阳这一边,离地铁很远,村前不远处的小区旁边有几趟公交车。穿过一片安静的小区,就是看起来比较混乱的郭家场村,村门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其实郭家场才是那种最最典型的城中村,毕竟目前其他村都看起来太过岁月静好,缺乏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到这幅景象了,郭家场村已经完全被拆除。


仅仅在去年,郭家场村还是一片巨大的城中村,村内全是南方口音与年轻面孔,差不多有几十栋公寓。有的公寓叫贵族公寓,有的公寓还装了电梯。


郭家场村曾经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口。可能是因为位置偏远的原因,这里的自建楼比普通的城中村盖得更高,有的楼甚至能达到七八层。村也更大,差不多是一个中等小区的规模。坐在开进北京的列车上,可以轻易看见郭家场村,杂乱无章的灰色建筑,一大片。但是郭家场村现在已经完全消失。只剩一个大门。



走近透过大门的空隙,则可以看见曾经混乱肮脏的城中村已经变成一片菜地,过去这里的贵族公寓、电梯公寓、公共卫生间、超市、浴室、熟食店、停车场仿佛都是幻觉,从来没有存在过:



门上张贴的告示则说明,该村的腾退确实和2017年那场大火有关:



除了郭家场村,探访别的城中村也会出现扑了个空的情况。地图上显示此处有个城中村,但过去了就是什么都没有,可能是一片树林,可能有几个平房,就是没有那种大量的自建楼房。或许是因为拆得比较早,连像郭家场村一样的告示都没有。


当然只要再多走几个,就会发现在健在的和已拆的之外,北京的城中村的另外一种形态:正在拆。

龚村


五环边上的龚村就是一个正在拆的典型。龚村内仍然有居民,但是很多建筑已经拆了一半。村内有警车在慢慢巡逻喊话,要求村民尽快腾退。村内有跑来跑去的孩子,大多数店铺已经关张,仍有少量在营业。站在下面的两栋楼之间,正好可以看见已经拆掉的楼房和仍然健在的楼房。



再向里走,可以看见村里拆到一半的幼儿园。说明这里的外来居民或许大多是携家带口来的。



村内还有学习和玩具商店,已经大门紧闭:



龚村内的许多建筑都被画了“拆”字。



出了龚村,有两个负责拆迁的院子,院内每个门口都贴了拆迁标语。“自作聪明要吃亏,搬迁政策有法规”,“后搬后拆不沾光,先拆先搬得实惠”“久拖不搬害人害己,拆迁大势已不可阻挡”,内容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像对联一样,在院子里一排展开,贴在每扇门旁。



除了龚村,还有一些城中村也正在拆迁之中,而且也仍然住着人。在另一个已经被拆掉三分之一的小型城中村里,可以看见外卖骑手的电瓶车。以及顺丰快递的三轮电瓶车。


和外界预想的不同,城中村里很少住那种收入极低的打工仔,而是相反地,住在城中村的外地人大多是外来务工者里收入偏高的那一批,有的是外卖员,有的是做小生意的。月薪三千的服务员们反而住在普通小区、甚至高层公寓里,只不过是以群租的形式。




这是在四环边上的一个在拆的城中村,离大型写字楼和商圈都不是很远,但要仔细找才能找到。



骚子营和水磨


大学旁边的城中村是城中村比较独特的一种姿态。其他城中村要么死气沉沉地干净,要么活力十足地混乱。而大学旁边的城中村因为和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往往要显得更加干净又不失活力。


清华旁边的水磨社区△


大学建校一般选址在城市较为偏远的位置,周边会有自然村落。有了来自学校的消费需求,这些村落就很容易长高变成城中村。不少高校旁边都会有这种社区,只是学生未必知道这种样式的社区可以统称为“城中村”。


清华北大也是如此。清华旁边的城中村叫水磨,北大旁边的城中村叫骚子营。这两个城中村也有着北京城中村标志性的大铁门,但是后缀都改成了“社区”。水磨社区,骚子营社区。按理说“营”和“村”、“社区”是平级的,所以其实叫骚子社区要更合理一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