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时势很乱,每天都有各种奇葩事件发生:被流放的国王兄长被刺杀;从来没有当过官的生意人被推为一个国家老大;昨天歃血为盟今天就宣布独立了;女人们纷纷崛起成为操盘手……
正如几千年之后那位伟大舵手说的:
事情正在起变化……
有一个卫国的年轻人,心中燃烧着一团火焰:干出一番事业,出人头地!
但是,没有门路啊!听说,隔壁的鲁国有一个教团,创始人孔丘孔夫子非常厉害,招生广告片上说具有三年振兴一个大国的本领。关键是入团门槛低,免试入学。学费?招生简章说,只需要几块干肉作为拜师礼就可以了。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对平民开放过贵族教育。
年轻人就带着传说中几条干肉,离开家乡加入了这个教团。
后人重制的束脩六礼
他下了极大的决心,学得也很快,正常的课程完成后,满怀期待地问大领导孔子:“我是怎样的人?”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这个教团(据说达到三千人规模)的最高领袖,一个不世初的文化高峰。如果得到是一个“君子”的评价,就意味着幸福的人生八九不离十了。如果还能得到“仁”的评价,千古留名也跑不了。简单说,他的评价,比一个博士学位文凭更加重要。
大领导怎么说呢?孔子平淡地说:“你,就是一个器物。”(汝,器也)
砰!这句话就像一根大棒,狠狠砸在脑袋上。这是学位答辩不及格的节奏吗?学成君子,正是本教团功课的核心,大领导孔子多次发微博明确说——“君子不器”,相关微信文章也很多篇十万加了。现在这种评价,相当于 “你不是一个君子”。
真是要命。当时的表情,大概也许或者应该是这样的:
有决心的人不会轻易放弃。年轻人继续问:那我是一个什么器物呢?
大领导孔子说:瑚琏。
瑚琏是宗庙里的一种礼器,装小米、黄米之类。
问曰:赐何人也?
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瑚琏的比喻,先是被划出了博士学位(君子)范围,然后,甚至连作为一个君子所不屑的“器”,也只是属于华而不实的那一类。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又领会到了一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我不要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要将这些加到别人身上。《论语.公治长第五》)
这已经非常接近于孔子学问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十分接近于“仁”这最高标准。学术突破让他兴奋地跑去向领导汇报思想,但是,孔子怎么说呢:“年轻人啊,这不是你做得到的。”( “非尔所及也。”)
这个年轻人,就是子贡,姓端木,名赐,小孔子31岁。
我们来看看,他所在的这个组织,是什么局面:
大领导的水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一不二,比自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孔子);
一个并没有公开业绩的年轻人得到大领导的公开偏爱,并说要传他衣钵(颜回);
另一位年长的同学与大领导之间有最亲密、最信任,甚至生死相依的公开关系(子路);
还有一位同学,得到了大领导的认可,娶得了他的女儿(公治长);
又有一位同学,也争取到了大领导的认可,娶得了他的侄女(南宫括);
……
这张剧照,中为孔子,他的右手是最亲近的子路,身后是最得意的颜回,较为真实地还原当时孔子核心团队的关系
年轻的子贡同学,在这个教团中,会如何成长呢?
然后,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田常准备在齐国叛乱,但是,这是贵族时代,各个大家族势力很大,比如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这几家,因此,田常调动这些家族的力量,代表齐国,发动对鲁国的战争。
鲁国国君还没有着急,长期流亡的孔子急了。他召集了门下弟子:“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君子,你们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
一向以“勇”闻名的子路首先站出来:老师,我去救鲁国!
孔子说:不好。
另两位强人子张、子石也说:老师,我去救鲁国!
孔子说:不好。
子贡站了出来:“老师,我去救鲁国!”
孔子说:好!
我们并不清楚,大领导孔子做出这个选择的确切原因是什么。但是,接下来子贡旅途中5个站的故事足够精彩:
>>>>第1站:齐国
子贡先到了齐国,对田常说出一番挑战智商的话来:“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啊,城墙单薄又矮小,护城河狭窄又水浅,它的国君愚昧又不仁慈,大臣虚伪又不中用,它的士兵百姓很厌恶打仗,这样的国家很难攻打,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呢,它的城墙高大又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兵精将广,大臣贤明,这很容易攻打。”
你不是不有病?作为一方大佬,田常是见过世面的人。他顿时怒了,脸色一变:“别人说容易的,你认为难,人家认为难的,你说容易。你这样叽叽歪歪,到底是什么用心?!”
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如在国内,就去攻打强国;忧患如果在国外,就去攻打弱国。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失败,就是因为朝中大臣反对。现在,你打鲁国,赢了,你的国君将更骄纵,大臣将更尊贵,而您的攻劳却不在其中,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象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不如攻打吴国。假如不能取胜,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
田常好像明白过来了:“可是,军队已经开赴鲁国,现在撤军。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攻打齐国以救鲁国,您就趁势迎击它。”
田常被说服了,就派子贡南下,去见吴王。
>>>>第2站:吴国
子贡对吴王说:“我听说,为王,不会让小国灭绝;称霸,不能树立强敌。一根稻草可以压死骆驼,在千钧重的物体上,再加上一铢一两的分量也可能产生移位。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独占了千辆战车的鲁国,再和吴国来争强,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去援救鲁国,显扬名声;攻打齐国,能获大利。安抚泗水诸侯,讨伐强暴的齐国,用来镇服强大的晋国,好处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名义上去救鲁,实际上是谋齐,这道理,聪明人是不会疑的。”
吴王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曾经和越国作战,越王退守在会稽山上栖身,越王对待自己刻苦,优待士兵,有报复我的决心。等我攻打越国后再去。”子贡说:“越国的力量超不过鲁国,吴国的强大超不过齐国,你舍齐攻越,那么,齐国就平定鲁国了,况且你打着“存亡继绝”的旗号,去攻打弱小的越国又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勇者不避危难、仁者不使人困窘,智者不失时机、王者不绝于世。现在,保存越国以向各国诸侯显示仁德,救鲁伐齐,威慑晋国以,各国诸侯一定会竞相来吴国朝见,这样,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功了。大王果真畏忌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让他派出军队追随您,这实际上使越国兵力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讨伐齐国。”
吴王特别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
>>>>第3站:越国
子贡的身份越来越多。越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我们越国是蛮夷之邦,偏远落后,您这是?”子贡回答说:“近来,我已劝说吴王攻齐救鲁,他心里想去却又畏惧越国,说:‘等我攻下越国才可以’。这样看来,攻越是一定的了。况且,没有报复人的心志却使人怀疑他,太拙劣了;有这个心志又让人知道,很危险;事情还没做就传开了,很不安全。这三种情况是办事的大害啊。”
勾践听罢,叩头再拜:“和吴王一块儿拼死,这就是我的愿望。怎么办?”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大臣们难以忍受;国家多次打仗,弄得疲惫衰败,士兵不能忍耐;百姓怨恨国君,大臣内部发生变乱;伍子胥因谏诤被杀死,太宰嚭执政当权,顺应着国君的过失,用来保全自己的私利:这是残害国家。现在大王果真能出兵辅佐吴王,投合他的心志,用重金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表示对他的礼敬,他会攻打齐国。如果那场战争不能取胜,就是大王您的福气了。如果打胜了,他一定会带兵逼近晋国,请让我北上会见晋国国君,让他共同攻打它,一定会削弱吴国的势力。等他们的精锐部队全部消耗在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住,而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一定能灭掉吴国。”越王非常高兴,答应照计行动。
子贡回吴五天后,越国派大夫文种来向吴王报到:“听说大王将要发动正义之师,讨伐强暴,扶持弱小,我们请求出动越国境内全部军队三千人,勾践请求亲自带队随行冲锋。因此派我进献祖先珍藏的宝器,铠甲十二件,斧头、屈卢矛、步光剑、用来作贵军吏的贺礼。”
吴王听了非常高兴,问子贡说:“越王想跟随我攻打齐国,可以吗?”子贡回答说:“不可以。使人家国内空虚,调动人家所有的人马,还要人家的国君跟着出征,这不道义。你可接受他的礼物,允许他派出军队,辞却他的国君随行。”
吴王同意了,辞谢越王,调动了九个郡的兵力,攻打齐国。
>>>>第4站:晋国
子贡随后离开吴国,前往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不事先谋划,就不能应付突然来的变化,不事先治理好军队,就不能战胜敌人。现在齐国和吴国即将开战,如果吴国不能取得胜利,越国必定会趁机扰乱它;如果吴国取得了胜利,吴王一定会带他的军队逼近晋国。”
晋君着急啊:“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修造武器,休养士卒,等吴军过来。”晋君依照他的话做了。
>>>>第5站:鲁国
子贡又去鲁国。吴王果然艾陵大败齐军,俘获七个将军的士兵却不回家,果然兵临晋国,和晋军在黄池相遇。晋国大败吴军。越王听说后,渡江攻吴,直打到距离吴国都城七里的路程才安营扎寨。吴王听说后,舍晋返回,和越军在五湖一带决战,三战皆败,城门失守。越军包围了王宫,杀死了吴王夫差。灭吴三年后,越国称霸东方。
司马迁说:子贡这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越国称霸。(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出使,势力均衡打破,十年之间,齐、鲁、吴、晋、越五国局势各有变化。
什么叫做人才,这就是人才啊。
在历史学中,虽然子贡的故事记载在《史记》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仍然是有争议的,不少专家认为,这是司马迁编的。
但是,这并不重要。我们回头看一开始的话题——子贡的人生定位。
《史记》对子贡的特点有这么一句:“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也就是说,他善于表扬别人,但又保持了“直”的本质。
比如,有一次,孔子试他:“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厉害?”子贡是这样说的:“我怎么敢奢望颜回的水准?颜回闻一知十,我闻一只能知二。”
后来,孔子对颜回和子贡的人生命运有一句评价,记载了《论语》里:“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翻译过来是这样:颜回啊,已经几乎接近于“道”的真谛了,但是,家里总是穷得不行,而子贡呢,他没有得到公家的授命和资源,靠着自己做生意,每次推测物价都中了。
所以,鹿鸣君是这样理解的:子贡是一根野草,疯狂成长的野草。这样的野草更地气,也更接近于“道”。子贡从来不死读书。
《庄子·外篇·天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贡南游,经过汉水南岸,遇到一位老丈正忙碌浇灌菜园。见他从开凿的隧道下到井底,用陶罐盛满水,然后抱着陶罐出来浇菜,费时又费力。子贡便热心地向他介绍了桔槔及其结构,告诉他可以“一日浸湿百畦,用力寡而见功多”,效率很高。桔槔是一种机械,“用力寡而见功多”一语道出机械的要义。
《庄子》不是信史,未必是真事,而且庄子是借此嘲笑儒家的。道理在于,即便是假的,庄子为什么选子贡?
靠着自己的才智,他成为孔子所有弟子中最富裕的人,《史记》说“家累千金”,这在几千年的儒者中,都非常少见。
但他身上并没有铜臭味。因为,他知道自己对“道”的追求,他不能隐匿别人的过错,更不能隐匿的是自己的过错。
孔子有个弟子,原宪,是个隐居派。孔子去世后,原宪隐居荒野,当时,子贡任职卫相,就驾驶着并排的车马,推开草门到陋室中探望穿着破衣服的原宪,感叹说:“你怎么这么困窘呢?”(“夫子岂病夫?”)原宪说:“没有钱叫贫穷,学了道却不能实行才叫困窘。我现在这是贫穷,不是困窘。(贫也,非病也)。子贡很惭愧地离开了,一生都为这次失言感到羞耻。
这个故事,不能从学理或者历史角度看,而要从传播角度看,这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原宪是隐居的,不会对外传播,它广为流传只能是一个原因:子贡不断对外检讨自己。
他知道自己错了,而且让大家监督自己不要再犯错。正如他的一句话:
君子犯了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他犯错了,人人可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着他。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上图为戴敦邦老师画的端木赐
反复读《论语》以及孔子诸弟子行状,鹿鸣君发现,真正无处不在的人,不是孔子最得意的颜回,也不是孔子最亲近的子路,也不是孔子最放心的公治长、南宫括,而是端木赐,字子贡。鹿鸣君以为,子贡,是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我们回头看后人如何看开头孔子对子贡的评价“瑚琏之器”:它成为“君子不器”原则有且仅有的一个特例,硬生生被解释为“国之栋梁”。
这根野草长成了苍天大树。✈
把你们绝望的人,你们迷茫的人,
把你们渴望胜利、畏惧徘徊的人都给我,
把那些精神失落、灵魂流浪的人都送来,
在这金色的信念旁,我要为他们把灯举起。
您已经得到了鹿鸣君原典阅读第1.17篇原创分享,现在,请一起将它分享到全世界
左下“阅读原文”,是一篇推荐文章《自我批评与相互表扬的秘密》,来自红星美凯龙集团总裁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