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号发布《浙大团队首次发现眼泪及结膜分泌物存在新冠病毒,警惕新的传播方式》。
一文指出,2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院副院长、眼科学科带头人沈晔教授团队,在《医学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工作,
揭示在研究的新冠肺炎患者样本中,存在一名结膜炎患者的眼泪和结膜分泌物样本,在核酸检测中出现病毒阳性结果。
该研究第一作者为夏建华,共同通讯作者为沈晔、郭东煜。论文第一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沈晔介绍,研究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于把握新冠病毒传染规律,改进疾病治疗方法和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浙大科研人员从1月26日至2月9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
30例新冠肺炎患者,对他们的泪液和结膜分泌物混合物开展研究
。
在第一阶段6例样本研究中,均未发现核酸检测病毒阳性。团队果断认为,已有样本并不具有代表性与全面性,为此需要延长观察周期,继续留在隔离病房开展采样与研究。
研究团队在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发现,该病人左眼具有结膜炎症,即新冠引起的红眼病,而右眼没有此症状。而在此前的了解中,该患者入院前无结膜炎。本次研究中的其他患者样品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研究样本
“这位患者眼部的差异性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征得同意后,我们就研究结膜炎症是否与病毒具有联系。”通过核酸检测,
浙大研究人员发现患有结膜炎的左眼新冠病毒检测为阳性,而右眼则是阴性
。
为确保研究准确性,对两只眼睛的结膜分泌物做了三次核酸检查,结果均一致。
目前该患者通过抗病毒综合治疗,整体治愈的情况下,结膜炎症也转好,再次检测眼部病毒转阴。对于患者是如何因新冠病毒发生眼部结膜炎症的,科研人员表示仍在持续研究。
沈晔介绍,通过这项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患者左眼结膜炎与新冠病毒有关;
2、存在眼部传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3、呼吸道可能不是新冠病毒传播的唯一途径。
沈晔表示,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提示医务人员在检查可疑病例时,除了佩戴口罩外,还需要佩戴护目镜。该研究为国家新冠病毒防控相关指南和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
结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白的最外层
,
是眼睛与空气接触的隔离物,氧气可以在结膜吸收,参与代谢的屏障功能,其功能正常可以阻断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入。”沈晔介绍,新冠病毒是否能找到人体免疫漏洞进入人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期待通过合作解开谜题。
该研究得到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项目支持。
飞沫和密切接触!
新冠病毒传播路径仍是这两条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今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为止研究显示,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仍然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前一段时间,世卫组织专家经过考察也是这样认识的。
在研究过程中,有团队在新冠肺炎病人粪便的标本中检测出,这也提示粪口传播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传播能力和条件还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针对气溶胶传播的问题,中国医科院也开展了响应实验,气溶胶传播必须具备密闭的空间、较长的时间、高浓度病毒这三个条件,在极端条件下才有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讲,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日常生活环境当中,传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几乎没有气溶胶感染风险。
吴远彬表示,结合这些基本结论,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发展态势积极向好,但仍然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要把防疫和复工的关系处理好,既要坚决防止疫情的死灰复燃,又要有效地做好复工复产。
他提示,在超市、农村赶集等这样一些人员密集场所不要麻痹大意,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防止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空间,除了做好个人防护外,也要加强通风,并注意环境消毒,保持下水道的通畅。在开放的空间,比如说在农村的田间地头、空旷通风的工厂车间、人流较少的开放空间,不用过度防护,要正常工作。
2020年2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以下简称“第六版”),现进行解读如下。
一、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将“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改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前增加“密切”二字。增加“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