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也与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理念密切相关。但如今,有些食品虚假传言满天飞,让人难分真假。为此,人民健康网推出《一日一食》栏目,为您普及食品科学知识,揭穿食品谬论,带您吃出健康。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核小肉厚、口感细腻、香甜可口,荔枝不仅俘获了古人的心,也让现代人欲罢不能。不过,荔枝虽好,也得有节制地食用,不然就很可能患上“荔枝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荔枝,有多个名称,如丹荔、丽枝、离枝、火山荔、勒荔、荔支等。荔枝顶尖稍小,蒂部较大,看上去整个儿像心脏的形状,也有的略像椭圆形。荔枝的外层果皮有鳞斑状突起,好似乌龟壳上的龟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中心的种子被果肉包裹。果肉新鲜时为半透明凝脂状,味道香美,风味独特,享有“中华之珍品”的美誉。
荔枝果肉占整个果实的73%。100克荔枝果肉能够提供71千卡能量,含有16.6克碳水化合物,0.9克蛋白质,0.2克脂肪,0.5克不溶性膳食纤维,2微克维生素A,0.1毫克维生素B1,0.04毫克维生素B2,41毫克维生素C,1.1毫克烟酸,2毫克钠,24毫克磷,151毫克钾,12毫克镁,2毫克钙,0.4毫克铁,0.17毫克锌,0.1微克硒,0.16毫克铜,0.09毫克锰——这些营养素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荔枝果肉还含有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是酚类物质和多糖。酚类主要为原花青素和黄酮类物质,
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护肝、降血脂等功效
;荔枝多糖是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核糖等单糖组成的杂多糖,
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主要活性
。
荔枝采收期集中,不易储藏,采后极易褐变腐烂,往往是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因此,最好是现买现吃。
对一般人群来说,都可以食用荔枝。荔枝虽然好吃又营养丰富,但不宜贪多。连续多日进食大量荔枝可以引起荔枝中毒,又称“荔枝病”。所谓的“荔枝病”其实是低血糖症,造成机体功能紊乱,并非是荔枝中存在有毒物质。
空腹时大量食用荔枝,会导致果糖转化成大量的葡萄糖,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并给肝脏传递错误的信号,引发低血糖症。所以要注意不要空腹大量进食荔枝,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再食用。糖尿病人、有咽喉干疼、牙龈肿痛、鼻出血等症状者最好不要吃或少吃荔枝。
吃荔枝关键要把握量,成人一次食用荔枝宜在100—200克,约6—10颗左右,一日不超过2次为佳,儿童摄入量应更少。水果的主要功能是补充水分、维生素C和能量,应在两餐之间食用,最好不要空腹吃。有减肥需求的人也不要盲目节食,不能一味地用水果代替主食。
作为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吃完饭或者吃点东西后再吃荔枝,千万不能不吃饭、光吃荔枝。
荔枝糖分高,其他营养并不突出,也算不上特别健康,建议大家还是按照膳食宝塔的推荐,每天不要超过200~350克,按照一个荔枝20克计算,大概是10~17颗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肯定是不推荐的!
没有完全成熟的荔枝中毒素含量会更高,所以,最好还是买熟透的荔枝。
总的来说,荔枝还是可以给孩子吃的,但是它太甜、糖多,最好不要多吃。如果给孩子吃,不要在饿的时候拿它当饭吃。只要是饭后吃一点成熟的荔枝,就基本不用担心荔枝病。
方法:
荔枝核烘干研末,饭前30分钟温水送服10克,每日3次。
点评:
荔枝核为荔枝果实的干燥成熟种子。荔枝核含皂甙、鞣质、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给小鼠皮下注射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能降低血糖和肝糖元。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荔枝核能“止渴,益人颜色,食之止烦渴”。古今医家认为,消渴病不宜用辛燥之品,惟恐其伤阴耗液。荔枝核虽然性温,乃温燥耗散之味,但用它治疗糖尿病,不但没有伤阴液之嫌,反而能补肾养脾胃,滋阴降火。长期服用荔枝核,患者无不适感,但个别患者,用药后有大便干燥的现象,可能与其中含有鞣质有关。加润肠通便药后,大便即可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