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参与了一个跟“王家寨绿色旅游社区”有关的项目。我们开始调查的时候,“农家乐”还在扶植初期阶段,当企业要跟当地人发生一些关联,包括培训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分歧,有愿意做的、不愿意做的。我们把他们作为观察对象,这里面涉及到组织或者组织形式、即将成立的旅游企业和景区的关系、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基金、合作组织以及培训等,包括后期还有收入再分配平衡等问题。这个基金有一个运作的方式,主要是由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生态旅游合作组织来制定规则以及怎么运作的问题。
我们首先对社区,尤其是村民进行培训。过去我们说利益相关者(农民)不是那么单一的,就是说培训对象培训包括好几个层面:
第一,对社区生态旅游合作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社会经验,能够代表社区居民利益与其他社会力量进行沟通、谈判,经过培训后作为生态旅游合作组织的领导人,能够有效预防并抵制来自村委会或上级相关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带动社区居民全面化、多元化的参与生态旅游;
第二,对社区基层干部进行培训
:对他们进行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民主观念和协助社区生态旅游合作组织所须的技术水平,使他们尊重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为其参与乡村生态旅游提供全方位支持;
第三,对社区中的旅游经营者进行培训
:他们的经营已具一定规模和效益,但由于非正式的商业经营方式,多以即兴的操作为主,无法保证产品的规范性和质量,也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通过培训使其他们获取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和获利空间;
第四,对社区目前未参与生态旅游的村民进行培训
: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的参与热情较高,但缺少参与技术和能力,也缺乏对生态旅游和社区参与的正确认识。但他们是社区中最需要接受培训的人群,应将其视为最重要的培训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克服他们参与生态旅游的障碍。
培训对象确定以后,培训内容也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对待。
首先,参与意识:
参与意识的培训是要加深居民对生态旅游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使他们了解到作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居民,自己有权通过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获利,应积极利用培训的机会增长自身知识和技能,投身于生态旅游发展之中。
其次,旅游知识:
通过旅游相关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涉及到的知识主要有《生态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等学科教程,以及白洋淀旅游业构成、旅游资源特点、旅游者分类等基本情况。我们之前去海坨山的一个村,刚开始村民是非常排斥我们的,他们说我们吃饱了撑的,但是后来通过接触和沟通,他们慢慢尝到一些甜头后开始一点一点接受。旅游知识的普及是一点一点的,包括环境方面的知识我们是相互学习的。
第三,服务技能
:服务技能的培训在社区生态旅游培训中应占据最大的比重,一方面,它能够最直接的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帮助居民获取经济收益、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对服务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关于这方面是需要做一些持久的培训和实操的培训。讲座是一种形式,还有外出学习参观的形式,先看人家做的怎么样,然后是自主学习小组,做的好可以带动一部分人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然后有专人进行技能指导。
北京乡村旅游将来的发展,除了今天在座的各位之外,更大的一部分需要靠从业人员,也就是当地老百姓(原住民)。
最后我想强调,
成立绿色旅游的合作组织,包括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把控,村委会的层面以及企业、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都是特别重要的
。其次,收入分配调整也是需要考虑的。因为互相之间不一样,有的先发展,有的后发展,尤其在郊区的地方,还涉及到生态补偿的事情。
所以,我们共同致力的事情是很复杂的,在政策方面,有些个体企业没有办法把控,除了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之外,开展乡土自然教育、建立乡土自然学习中心,重视与城市居民的联系,同时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