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荣说
说旅游,说品牌,说策划,说古论今。 谈读书,谈生活,谈工作,谈天说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宇树科技携两款机器人亮相2025GDC ·  7 小时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宇树科技携两款机器人亮相2025GDC ·  7 小时前  
中国航务周刊  ·  三大航运巨头MSC、马士基、达飞,抢占这一重 ...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MSC两条远洋干线,在大连港首航!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星亚航运,邀您莅临“2025国际 ... ·  4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中远海控首制,国内首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荣说

张玉钧:乡村振兴需推进滞留型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 乡村振兴与北京旅游发展沙龙4

小荣说  · 公众号  ·  · 2017-12-19 08:33

正文

编者按

12月12日,由北京旅游学会主办的 “乡村振兴与北京旅游发展”主题沙龙活动 在京举行。北京市一直在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北京模式”。本次活动上,专家学者们云集智慧,共同探讨北京乡村旅游振兴新路径,也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小荣说】推出系列专题,独家分享“乡村振兴与北京旅游发展”主题沙龙活动的精彩内容。

本文是由 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 张玉钧 的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乡村和城市的关系需重新认识

大家下午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绿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话题。 关于“绿色旅游”的说法最初起源于欧洲,流行于日本等国,其主要内涵是指滞留型休闲旅游,即在农村、乡村环境下的滞留型休闲旅游。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乡村振兴或者再生发展有很多种途径,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就是其中一种途径, 现在在欧洲以及日本比较常用“绿色旅游”这个概念,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滞留型的乡村休闲旅游,人们到了乡村要住下来,而能不能住下来是一个课题 现在乡村旅游呈现出的状态比较混杂,乡村休闲旅游、景区经营、乡村度假、乡居等都交织在一起。

参照游学筹智会的总结, 乡村旅游有几种具体的业态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乡村酒店。 此类村落旅游区位好,游客基数大,或成熟景区周边,或黄金游线节点,或地处知名旅游目的地附近。比如乌镇边上的乌村,其特点是借势发展,联动运营。

第二种是乡村景区。 此类乡村保存完整的传统古村落,整体风貌佳;拥有优质极品资源,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比如日本白川乡合掌村做得就比较好,尤其它是以古村落的形态呈现,整体风貌保留地比较完整,尤其是在节日庆典方面挖掘了很多民俗传统,当然他们也跟一些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建立自然学校等。

第三种是田园综合体。 这类村落农业生产基础好,优势农业与旅游业关系紧密,互动性良好;村落有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有大块平整的土地。比如山东枣庄鲁班小镇,小镇强化融合突出体验,强调农业创意理念,集约配置乡村资源,农民通过广泛参与而受益。

第四种是乡村度假综合体。 这类村落自然资源和度假环境优越,周边有景区景点集聚;而且区位条件好,拥有大规模的优质客源;还有建设用地可供旅游开发。我们国家做得比较好的是浙江安吉大年初一风景小镇,他们摸索出了一套“度假酒店+商业配套+旅游集散地(旅游服务)”的经营模式,当然这种和地产有一定的关联。

第五种是民俗文化小镇。 这类小镇区位条件好,拥有优质客源;同时富有民俗文化,乡土和地域文化传统。做得好的有关中民俗风情小镇-袁家村,他们通过社群管理,打造极致爆品,拥有文创情怀,创造情景空间的方式,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运营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到了现在,业界可能有一些思考, 乡村和城市的关系我们需要重新认识 过去说二元结构,实际上是并行或者独立发展的,如今发展乡村旅游,需要重新立足于乡村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乡村的游客大多是从城市来的。

关于乡村的振兴和城镇化,我认为乡村与城市应该是并行且独立的发展状态。过去说城镇化比较多,更全面的说法应该叫乡村现代化。那么,哪几个方面能够体现乡村整体性复合功能的完善呢? 首先,生态保护功能;其次,文化传承功能;第三,社会进步功能;第四,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功能。 农业要与二三产业融合,就要以旅游业为引擎,促进农业、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的人员构成也将变为住民与乡村居民,即产业居民+生活居民+修养居民模式。

从我自己过去的体会来讲,我比较关注的是乡村景观特色的挖掘,即乡土景观,带有乡土气息特色氛围的景观,尤其是对其文化要素的挖掘。城市居民到乡村来能住下来就要求乡村具有吸引力,要做到舒适和温馨,今后很大一部分要做这些工作。


白洋淀王家寨码头

乡村旅游发展主要需靠从业人员

之前我们参与了一个跟“王家寨绿色旅游社区”有关的项目。我们开始调查的时候,“农家乐”还在扶植初期阶段,当企业要跟当地人发生一些关联,包括培训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分歧,有愿意做的、不愿意做的。我们把他们作为观察对象,这里面涉及到组织或者组织形式、即将成立的旅游企业和景区的关系、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基金、合作组织以及培训等,包括后期还有收入再分配平衡等问题。这个基金有一个运作的方式,主要是由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生态旅游合作组织来制定规则以及怎么运作的问题。

我们首先对社区,尤其是村民进行培训。过去我们说利益相关者(农民)不是那么单一的,就是说培训对象培训包括好几个层面: 第一,对社区生态旅游合作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社会经验,能够代表社区居民利益与其他社会力量进行沟通、谈判,经过培训后作为生态旅游合作组织的领导人,能够有效预防并抵制来自村委会或上级相关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带动社区居民全面化、多元化的参与生态旅游;


第二,对社区基层干部进行培训 :对他们进行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民主观念和协助社区生态旅游合作组织所须的技术水平,使他们尊重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为其参与乡村生态旅游提供全方位支持;


第三,对社区中的旅游经营者进行培训 :他们的经营已具一定规模和效益,但由于非正式的商业经营方式,多以即兴的操作为主,无法保证产品的规范性和质量,也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通过培训使其他们获取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和获利空间;


第四,对社区目前未参与生态旅游的村民进行培训 :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的参与热情较高,但缺少参与技术和能力,也缺乏对生态旅游和社区参与的正确认识。但他们是社区中最需要接受培训的人群,应将其视为最重要的培训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克服他们参与生态旅游的障碍。

培训对象确定以后,培训内容也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对待。 首先,参与意识: 参与意识的培训是要加深居民对生态旅游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使他们了解到作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居民,自己有权通过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获利,应积极利用培训的机会增长自身知识和技能,投身于生态旅游发展之中。

其次,旅游知识: 通过旅游相关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涉及到的知识主要有《生态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等学科教程,以及白洋淀旅游业构成、旅游资源特点、旅游者分类等基本情况。我们之前去海坨山的一个村,刚开始村民是非常排斥我们的,他们说我们吃饱了撑的,但是后来通过接触和沟通,他们慢慢尝到一些甜头后开始一点一点接受。旅游知识的普及是一点一点的,包括环境方面的知识我们是相互学习的。

第三,服务技能 :服务技能的培训在社区生态旅游培训中应占据最大的比重,一方面,它能够最直接的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帮助居民获取经济收益、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对服务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关于这方面是需要做一些持久的培训和实操的培训。讲座是一种形式,还有外出学习参观的形式,先看人家做的怎么样,然后是自主学习小组,做的好可以带动一部分人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然后有专人进行技能指导。

北京乡村旅游将来的发展,除了今天在座的各位之外,更大的一部分需要靠从业人员,也就是当地老百姓(原住民)。 最后我想强调, 成立绿色旅游的合作组织,包括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把控,村委会的层面以及企业、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都是特别重要的 。其次,收入分配调整也是需要考虑的。因为互相之间不一样,有的先发展,有的后发展,尤其在郊区的地方,还涉及到生态补偿的事情。

所以,我们共同致力的事情是很复杂的,在政策方面,有些个体企业没有办法把控,除了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之外,开展乡土自然教育、建立乡土自然学习中心,重视与城市居民的联系,同时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谢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