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品途资本论(ID: touzirens)
这两天满屏都是某女创业者和某投资人的掐架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小编诚以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和投资人撕逼,不如好好研究下公司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高榕资本的创始人高翔总结的,他眼中最具杀伤力的几点创业公司失败原因,希望能让大家有所启迪。
创业是多数人的事情,创业成功是极少数人的事情,而这少数中的大多数一定是充满危机感的人,他们有将危机化为转机,用智慧打败困难的能力,最终得以在螺旋式上升的形态下,逐步走向成功的顶峰。
每次大家提到寒冬就是很负面的情绪,我觉得其实大家不需要这么去看待它。因为创业寒冬通常每3-5年一次,它伴随着资本热潮的消退而产生。
比如2008年视频网站寒冬,对应的是2005年至2007年资本对视频网站的追捧;2011年至2012年,电商寒冬,对应的是2009年至2011年的电商热潮;今年的寒冬大部分集中在生活服务类的O2O产品上。
寒冬过后会是什么情况?2008年视频寒冬之后的两三年,在2011年前后,土豆、优酷、乐视分别上市,很多公司被并购。2012年电商寒冬之后两年,大概2014年上半年,聚美、京东上市。
所以寒冬过后必然会有一个收获期。对于很多创业公司来讲,经济寒冬往往也是未来的机会所在。
今天的经济确实碰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和你一起碰到困难的还有很多行业巨头。只有当巨头碰到困难的时候,市场才会转而选择效率更高的创新公司。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带来了电商的繁荣。
资本寒冬从来都不是创业失败的原因。那么什么才是创业失败的根本原因?
团队自身的缺陷才是创业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把自己投过的曾经陷入困难期的公司列了一遍,仔细思考了它们陷入困难的原因,选了五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现象和大家分享。
(1)放弃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转向更大或者更正确的事情。
这点我也比较意外,但是在我投过的曾经陷入困难期的公司里面,有超过一半的公司都犯了这个错误。
2007年的时候投过一个类似Facebook的社交网站,这家公司非常擅长社交类小游戏,不到半年时间把南方学校基本占领了。大概三四个月以后,他们来找我,给我详细讲了Facebook的发展过程,你看,Facebook经历过一次高速增长以后,进入了大概半年的增长瓶颈,再一次增长是什么时候呢?他们推出Facebook开放平台的时候。所以我们要成为Facebook这样的网站,也必须做开放平台。
我想想也对,就干吧。于是公司的主力就放到了开放平台开发这个项目组上。但事实是半年以后,开放平台没有研发出来。开放平台是件非常难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当时这个团队的能力,虽然他们为了做开放平台,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毕竟是小公司,能获取的资源很少。并且在同一时间,人人网却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基本上把所有的渠道都占领了。
上面这个案例,简单来讲就是五个字“力所不能及”。创业者一定要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到底我们最强的能力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在行业里把它做到最强?
当你最强的能力还能够让公司再快速发展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改变你的节奏和策略。
只有当你的能力已经发挥到极致了,当你觉得成长吃力的时候,才应该去寻找新的方向,或者是锻炼自己新的能力。
(2)只有大的目标,没有具体的分解,而且大部分时候这个大的目标都做不到。
我之前投过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有一年给我发了一个有10页长的年度计划讲明年要推出一个重要的新产品,里面全是团队、产品、市场、推广相关的通用描述,只有最后一页有数字,说的是新产品计划在二季度推出,全年计划做500万用户,日活50万,成为中国最大的什么什么。
第二年显然也是没有做到的,但是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总结了一下原因,由于市场、团队、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个年度计划没有完成。然后今年我们要做这样的改进,准备年底做到1000万用户,还是只有一个大的目标,没有分解。第三年,他们已不需要再做年度计划了。
这个案例是个非常极端的案例,因为这个情况其实在很多创业团队都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为什么要把一个大的目标做分解?
一是重新思考的过程,自己过一遍流程,有可能发现很多问题。
二是做好分工,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
有目标分解的团队执行力和不做目标分解的团队执行力,是千差万别的。
三是事后总结的依据,只有分解了的目标才具备总结的价值。
(3)只关注用户不关注财务。
在座的每一个创业者都可以想一下,你们公司的现金余额是多少,你每个月花多少钱,你的用户增长和成本是什么关系。
我见每个创业者都会问他这个问题,从我的实际结果来看,60%以上的创业者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当然完全不知道答案的是少数。大部分的时候是说,你等一下,我问一下我的财务。也就是说,财务给你讲的时候你可能没有放在心上,只大概有个印象,而且这个印象多半是滞后的。
创业公司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至少9个月的现金储备,而且你在这个时间点上,你一定要去想,如果扣掉六个月,我只有三个月钱的时候我该怎么办。
(4)速度太慢。
第四种创业失败的现象叫做速度太慢。导致速度太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执行力不够。
有两种情况我觉得在速度过慢的环境下可以相对避免的。
一种叫完美主义,永远在测试版。第二种叫过渡依赖外部资源,时间不可控。
有一个小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测试:找一个投资人的朋友,每个月给他发一个消息,讲讲自己的最新进展,看看他什么反应。如果他不回答,或者回复两个笑脸,基本上说明你的进度有点慢。如果他跟你很多互动,说明你的进展还是不错的。
(5)闭门造车,拒绝交流。
公司战略转型的时间,高质量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之前遇到过的一个面临转型的公司,我们前面花了大概一两个月的时间讨论到底应该怎么办,但是迟迟没有结论,当时公司账上就剩下三四个月的钱了,所以当时面临一个很大的困难。
最后我们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把当时我们投过其他公司CEO召集起来,和他一块开头脑风暴会,那次交流确实非常有效果,把我们很多之前纠结想不通的问题都想通了,所以他们转型非常成功,从亏损的公司到第二年的三千万。
而且今天的创业越来越难单打独斗,十年前你创业是单打独斗还OK的,因为在那个年代,输赢完全是以产品的好坏来决定的,因为是用户说了算。
但是今天其实市场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平台,阿里系也好,腾讯系也好,当别人用这个资源平台,而你是一个人,你的竞争难度就一定会加大。
(1)创业者对市场动态的了解不深入
了解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创业者创业之前准备的第一步,就是你要对你要进入的这个市场有充分的了解,你才能在市场里找到一条属于你自己的创业道路。
我曾经投过一个公司,投完一年之后,在那一年里边他们做的东西总是不能让大家满意,之后我和他交流这个事情,他把他的手机拿出来演示他的APP,结果我发现他手机里装的APP不超过两屏,作为一个移动互联网创业的人自己手机里的APP连两屏都没有,我一下就明白这个事看来是没戏。
既然创业者生在以产品体验为主的时代,每天不去看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者市场里面做的好的移动应用,你怎么能够做得出好的?
好久以前,我有一个朋友,他从一个域名开始到代码,他把中国排在前一千位的网站从头到尾看,大概花了几个月,他看每一个网站是用什么商业模式,每一个网站的流量从哪儿来,网站的分布怎么样以及分类等等。
作为一个创业者了解市场是你必须走的第一步,一定要对你自己所处的行业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充分的认识:这也是投资人和创业者聊天过程中的重要判断。
假如我跟你聊天过程中你们讲的市场还不如我了解的多,通常我都会对你大打折扣,因为我们投资人是看表面,每天在各种会议上,如果你知道的没我多,证明你真的不适合。
(2)团队缺少优秀人才
我们经常会听到创业者讲,没有钱怎么会招到好人,这个问题你问自己的时候不带任何客观原因,你只要回答是还是不是,因为所有创业公司都是从没钱到有钱,为什么成功的公司有那么多好的人加入,就是因为你能够吸引到好的人跟你一起干,这个跟钱没有关系。
团队一直是创业者们遇到的问题,怎么样吸引优质的人才加入?这是创业者需要自己思考的问题,投资人想要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他们不要理由。
(3)错把投资人的“暧昧”当真爱
找钱是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如果没有找钱的人就要找另外一条创业的方法,就是自己能够活下来,怎么样去了解自己找钱的能力,这两个问题基本可以来证明。
现在跟十年前不一样了,十年前你要找到投资人确实蛮不容易的,现在投资人很多,各种各样的投资人,专业的VC到大公司天使,包括美元、人民币,不同的会议大家每天都可以碰到投资人,所以找到投资人已经不是一个困难的事。但你如果你老是觉得缺钱,但你总共就见过五个投资人,那说明你不适合做这件事情。
另一方面,多少投资人会第二次约见创业者也非常重要。投资人跟创业者见面的时候一个是为了照顾面子,不好让创业者下不了台,第二个他也不知道创业者什么时候能成功,也不想得罪他们。所以通常投资人会给你提供一些误导,让创业者觉得他们很感兴趣。他们经常说“你的方案不错,回去我们再聊聊」,回去以后说「过段时间我们再仔细聊聊这个问题”,这些都不是你判断投资人有兴趣的方法。
唯一的方法是他会不会主动约你见面,如果他主动约你见面,表示他不管是对你的人还是对你的项目,一定是对你的某些方面是有兴趣的,这样你在找钱这件事情上还是有一定的机会。
(4)任务形同虚设
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很多创业者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提出各种理由。例如:身体不舒服,或者合伙人出了点问题等等。但对于投资人来说,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不需要理由的。
我们看过这么多创业公司,失败的公司在这个问题上都超过80%,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我认为,完不成任务会有很多原因,但主要的原因就是任务定得太高,也间接说明了创业者的执行力不高。
好的商业计划书其实是一个故事。
举个例子,两年前我在广州一个咖啡厅里面偶然听到了一个创业者和我的一个朋友聊关于自己创业的故事。因为他们是朋友,所以讲得非常精彩,为什么要创业,然后发现了一个什么机会,就把我打动了,后来我联系到这个人,说我要投你。
但是到了A轮的时候,他跟我讲了三四遍商业计划,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就说你当初那个感觉去哪儿了?后来改了三四遍才慢慢找到感觉,最后总算拿到了投资。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反映出,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就是创业者讲的一个故事。
与其按照规范的模板来写,按照投资人的节奏来走,不如讲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节奏来打动别人。
六个简单的问题说清楚就行。
我是谁,我要做什么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是我做这件事,怎么才能做到,做到以后我会是什么样的公司。
延伸阅读:空空狐事件背后:创立一个企业究竟有多难?
来源:水木然(id:smr8700)
在中国办一家公司,到底要多高的利润,才能在纳税后活下来呢?
一家200万元销售收入的公司,房租、工资、办公、材料、设备合计成本160万元,毛利40万元。创业者一阵狂喜,赚了40万元,不错……
但是,交完各种税费,到手只有2.14万元!你没看错。欲哭无泪,为什么这么少?
假设你开了家公司,经营状况如下:
厂房是租的,占地面积2000平方,谈的是税前租金,相关税费由租户负责。厂房月租1万元(税前),年租金12万。
原材料是买回来的,花了10万元。
公司有两台车,一台载重5吨的货车用来送货,一台2.5升的轿车用来办公。每年汽油费4万元。
雇佣员工的支出(含工资、奖金、社保、代扣个人所得税等)共花了110万元。
水费、电费、煤气费、通讯费、办公费共花了15万元。
设备维护和折旧9万元。
今年卖了200万元产品(含税)。
我今年能挣多少钱呢?是不是挣了200-12-10-4-110-15-9=40(万)?
当然不是,要先交税。下面算一算要交多少税:
税项1:租厂房的税费
(a) 营业税: 12*5% = 0.6(万)
(b) 城建税: 0.6*7% = 0.042(万) (这是在城市的税率,镇的话低一点,5%)
(c) 教育费附加: 0.6*3% = 0.018(万)
(d) 房产税: 12*12% = 1.44(万)
(e) 土地使用税:以广州为例,广州市工业用地税率分为五档:15元、12元、8元、5元、3元,按三级用地的标准,每年每平方米8元。2000*8 = 1.6万
(f) 印花税: 12万*1‰ = 0.012万
以上(a)~(f),租厂房税费合计:0.6+0.042+0.018+1.44+1.6+0.012 = 3.71(万)
税项2:车船税
720+480 = 0.12万
税项3:印花税
购销合同(不含增值税价)的0.3‰:
200/(1+17%)*0.3‰ = 0.05(万)
税项4:增值税
(200-200/(1+17%))-(10-10/(1+17%)) = 27.61(万)
税项5:城建税——增值税的7%
16.15*7% = 1.93(万)
税项6:教育费附加——增值税的3%
16.15*3% = 0.83(万)
税项7:地方教育费附加——增值税的1%
16.15*1% = 0.28(万)
以上1~7项税费合计:3.71 + 0.12 + 0.05 + 27.61 + 1.93 + 0.83 + 0.28 = 34.53(万)
下面计算税前利润,这是企业所得税的税基。计算所得税时,增值税不得抵扣成本。所以计算税前利润时,也不得用增值税抵扣成本。
税前利润 = 200/(1+17%)-12-10-4-110-15-9-3.71-0.12-0.05-1.93-0.83-0.28 = 4.02(万)
税项8:企业所得税,税率25%
税前利润*25% = 4.02*25% = 1.01(万)
下面计算企业税后利润: 4.02-1.01 = 3.01(万)
要把企业利润提出来,作为企业主的个人收入,就要分红。分红需缴个人所得税。
税项9:个人所得税,税率20%
3.01*20% = 0.6(万)
企业主最后到手的钱为:3.01-0.6 = 2.41万。
如果摊分到12个月的话,月收入是2008元。以上还没计算企业主应给自己缴交的社保费用,如果按2016~2017年广州的标准,每个月至少要交一千多元的社保费。这样企业主可支配收入每个月只有几百元。你原以为全年有40万利润,事实上在这么薄的利润之下,全年基本白干。
以上过程,企业主缴交的税费合共是:34.53+1.27+0.76 =36.56(万)
这里至少还有一项税费还没算进去:汽油税。根据2016年3月92号汽油的油价和税率,每100元汽油含税50.36元。本案中年花费4万元油钱,其中包括油税:4*50.36% = 2.01(万)
这样,企业主全年缴税就是36.56+2.01 = 38.57(万)
还要说明的是,这38.57万的税费,只包括了企业和企业主所缴税费,尚未包括企业员工所缴的个人所得税。根据员工人数和工资的不同,所缴个人所得税总金额可能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
这个案例说明:目前,照章纳税的话,微利行业难有生存空间,只能做暴利行业。
很多人都抱怨,说自己的工作累,上班苦,工资还低,你知道吗,其实你拿到手的工资,可是经过了几道税的关卡才到你手上的。有人感慨:辛辛苦苦上班十年不如别人炒套房。
目前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偏高,“五险一金”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至50%。也就是说,你拿到手的工资,还不到工资总额的六成。那么,剩下四成多差额都去哪儿了?
税前月薪1万,五险一金、个税就要6955.70元。
税前月薪1万元,每月五险一金以及个税加一起就要6955.70元,这看起来,好像有问题,有些人可能会问,再加上交纳的个税,难道税后就拿不到3000元。这就是不了解五险一金除了个人缴纳的部分外,主要还要靠企业交纳。
(1)个人缴费-社保与公积金缴费明细:养老8%:800元;医疗2%:203(200+3)元;失业0.2%:20元;公积金12%:1200元。个人缴费合计:2223元。个税:应纳税额总计:4277元,缴纳个税:322.70元。
(2)单位缴费-社保与公积金缴费明细:养老20%:2000元;医疗10%:1000元;失业1%:100元;工伤0.3%:30元;生育0.8%:80元;公积金12%:1200元。单位缴费合计:4410元。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知道,到手收入:10000-2223-322.70=7454.3元;单位用工支出总计:10000+4410=14410.00元。
雇主每月付出了14410元,职工个人拿到了7454.30元。之间6955.70元的差额,究竟去了哪里?
其中单位缴纳的五险3210元、个人缴纳的三险1023元,上缴了社保机构;单位缴纳、个人缴纳的公积金各1200元,上缴公积金管理机构;个人所得税322.70上缴税务机构。
你税前月薪为10000元时,实际拿到手的现金为7454元,占企业实际用工成本14410元的比例为51.73%,已经超过一半了。企业需要负担的金额,约为个人到手金额的两倍。该惊叹了吧,是不是也算得让我们心惊肉跳。
当然,“五险一金”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会回到我们手中的。我不管过几十年后还能不能拿回自己的养老金,就算能百分之百拿回,并且拿回的钱也已经早也贬值,那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