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回顾
回顾2024年郑棉行情,总体处于下行趋势内。2023年疆棉因天气原因减产,引发市场多头情绪,但2023年下半年储备棉的超预期持续(7月31日-11月15日)抛储,同时在7月新增75万吨进口滑准税配额,双管齐下释放的新增供应缓解了供需矛盾,压制了棉价的过分上涨。2023年底下游开始原料补库,开启短暂的补库行情。春节过后,传统旺季“金三银四”的相对清淡打压多头情绪,但市场依然对新年度棉花种植期间天气的扰动有所担忧,空头发力较为谨慎。而4月关键播种期天气情况良好,并未出现去年大量补种情况,天气交易减产的可能性基本落空,进而棉价逐渐转空。接下来下游需求持续疲软,而供应端棉花生长季并未出现较大扰动,新年度增产概率增加叠加需求持续疲软引发棉价进一步下跌。时间来到9月末,宏观利好频发,叠加因轧花产能过剩带来的籽棉温和抢收,推动棉价筑底反弹。随着新棉快速上量,下游传统淡季来临,织厂新增订单减少,需求端支撑不足,棉价再度走弱。
二、行业主要矛盾分析
2.1 新年度供应宽松格局基本确定
2.1.1 全球新年度供应增加 巴西替代美国成为最大棉花出口国
对于全球未来一年的棉花供需情况,我们主要参考USDA(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全球棉花供需预测。虽然市场不乏对USDA数据中立性质疑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数据依然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参考。就24/25年度(2024年8月1日至次年7月30日)供需来看,全球棉花产量将达到2555万吨,同比增加96万吨,增幅为3.9%;消费总量达到2520万吨,同比增加31万吨,增幅为1.27%,再考虑部分棉花损耗,全年度期末库存出现小幅累库,增加40万吨,供需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
增产主要出现在美国、中国和巴西,具体来看美国产量增加47万吨,中国产量增加19万吨,巴西产量增加51万吨。而根据我国国内的统计口径来看,中国的新年度产量或许是被低估的,根据BCO在12月发布的数据,我国2024/25年度棉花产量为675万吨,较USDA给出的614万吨高出61万吨,后续USDA不乏继续上调新年度产量的可能。
全球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棉花播种和生长期天气情况总体良好,且部分国家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巴西,过去十年,随着种植技术(转基因棉种)的改进,棉花单产提高,棉花收获面积也明显增加。叠加良好的天气情况和稳定的生产投入,今年巴西棉花产量创下历史新高。并且其巨大的增产潜力未来有可能进一步被挖掘,这将为全球带来新的供应压力。
棉花种植在美国农产品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以其优良的质量和较大的产量在国际棉市中有着很大影响力,出口总量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处于全球第一的位置,而这一情况在今年发生了变化。美棉虽然出口竞争力强大,但也不乏国际竞争者。最早对其发起挑战的是印度,印度一度在2010年左右险些超过美棉成为全球最大棉花出口国,但随着其本土纺织产业的发展,国内需求激增,出口数量逐渐下降,出口赶超美棉的态势也即终结。而美国棉花真正的对手巴西逐渐走上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之下,随着巴西棉花种植技术的进步以及种植面积的增长,今年打破纪录地取代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并且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来看,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巨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USDA给出的24/25年度棉花消费数量预测可能是偏乐观的,较上一年度增加32万吨,要知道这一数字已经是在近几个月小幅调降后的结果,最乐观的7月份报告中给出的新年度预测消费是增加85万吨,对于国际环境动荡加剧以及经济下行的当下,这一预测难免让人心存疑虑,后续或有继续调减的可能,也就意味着从数据端来看供应宽松程度可能是被低估的。
2.1.2 我国24/25年度棉花较去年增产
视线回到国内,因进口配额限制,以及近几年海外市场对新疆棉花打压,导致国内外棉花市场越发隔离,相互联动较之前有所减弱。上文提到,新年度全球棉花供应格局是相对宽松的,单就国内新年度棉花供需来看,也是是如此。
参照中国棉花信息网12月数据,2024/25年度(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我国新棉产量为681万吨,较上一年度增加112万吨。其中,新疆棉产量641万吨,较上一年度559万吨增加82万吨,增幅为14.7%。今年新疆棉641万吨的产量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全国年期末库存增加55万吨。
进口方面,我国1%关税进口配额为89.4万吨加上去年发放的75万吨滑准税配额合计164.4万吨,平衡表中2023/24年度进口326万吨,可以推测除部分未通关棉花处于保税库内,另有较大部分进口棉入储,储备棉需求得到很大程度满足,进而新年度再增加进口棉入储的可能性不大。今年7月底发放的进口配额只有20万吨,截至12月全年配额已基本使用完全,短期来看进口端的供应增量较为受限。消费方面,总需求预计变化不大,与上年度基本持平在800万吨附近,进而2024/25年度期末库存累积55万吨(736-681)。
2.2 出口量增价跌 新兴出口市场尚在培育
出口方面,同比是小幅提升的。根据海关总署统计快讯,今年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4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增速较前三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1166.9亿美元,同比增长4.1%;服装出口1312亿美元,同比微降0.7%。以人民币计,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1.76万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纺织品出口8295.2亿元,同比增长5.8%;服装出口9327.5亿元,同比增长0.7%。
但同时也发现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即:“量增价跌”,出口利润受到压缩。根据中国服装协会数据,1-9月,我国针织服装出口增长,梭织服装出口下降。两大类服装出口数量同比增幅均超过11%,出口价格均下降,梭织服装出口价格降幅更大。针织服装出口5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5%;出口数量174.6亿件,同比增长11.5%;出口价格同比下降8.1%。梭织服装出口485.1亿美元,同比下降5.3%;出口数量103亿件,同比增长12.2%;出口价格同比下降15.5%。衣着附件出口117.1亿美元,同比下降3.4%。随着近些年来国际竞争贸易限制的加剧,我国棉花及棉纺织行业都受到波及,终端产品出口的变化尤其体现在欧美订单减少上。欧美是我国棉纺织订单利润最为丰厚的市场,失去欧美市场意味着棉纺产业利润的下降,进而向上传导形成负反馈。
出口“量增价跌”意味着出口端对行业利润的贡献在降低,行业竞争加剧,抑制了投机需求和原料备货积极性。终端利润降低,向上游传导,也将导致全产业链整体利润水平的压缩。这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何下游实际需求似乎并不差,但行业寒冬体感却较为明显。
2.3 内需增速放缓
2.3.1 以日本为例
日本在1980年代末的经济繁荣期伴随着资产泡沫的迅速膨胀,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扩张推动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飞速发展,许多投资者涌入这些资产类别,导致价格大幅上涨。然而,随着央行在1989年开始逐步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胀,泡沫很快破裂,日本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陷入了长期的通缩。与此同时,失业率快速攀升,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问题导致银行信贷萎缩,企业和个人的信心受挫,整个社会陷入了低迷的消费和投资环境。这场危机的长期影响延续至2010年代,经济的低迷也为“失去的20年”这一称谓提供了现实注脚。
在经济偏弱背景下,原本流行的高端品牌和奢侈消费模式逐渐被更加务实和节约的消费理念所取代,人们不再追求昂贵的时尚和奢侈品,而是倾向于购买性价比更高的日常服装。同时,日本社会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老龄化的加剧和年轻人口的减少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服装的需求。服装消费的数量和价格双双下降,“量价齐跌”推动下,纺服市场规模出现了显著的萎缩。这一变化不仅是经济转弱的结果,也标志着日本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消费者的价值观从追求奢华和品牌效应,逐渐转向追求简洁、实用和环保。诸如优衣库和无印良品等品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得以迅速崛起。
2.3.2 棉纺需求进入低增长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阶段,家庭收入增长放缓,中国或也正步入“第四消费时代”。与日本在1990年代经历的情况类似,当前中国的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出生率和结婚率持续走低,家庭规模缩小,年轻消费者的占比减少。这些因素正在逐渐改变中国的消费模式,从以往的个性化、品牌化消费转向更加务实、理性和简约的消费需求。
中观视角来看,经过2023年疫后消费的爆发式复苏,今年终端纺服内需增长明显放缓。尽管国庆节后坯布订单有所回暖,但从终端产成品到上游原料,都面临提价困难的问题,一部分原因在于上游原料供应的持续宽松和高库存压力,另一部分,更偏中长期的原因在于居民消费观念或正向“第四消费时代”演进,纺织服饰的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滑,简约、平价的需求正在兴起,国内纺服市场规模增长放缓,未来或向上游形成一定的负反馈,驱使庞大的原料供应出清和出口,以分享全球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红利。
数据角度,从我国纺服零售增速来看,从最高20%以上增速逐渐下滑(2020-2023年因疫情原因,数据波动较大)至个位数甚至负数。进入2000年后与加入WTO后外贸需求激增相对应的是我国棉纺织品内需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总用棉量在2017年附近达到高峰,之后小幅下滑稳定维持在800万吨/年附近。
2.4 国内棉纺产业链向新疆转移 行业利润压缩
截至2024年底,新疆棉花产量已已接近全国总产量的95%,而在十年前,内地棉花产量还占我国棉花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政策的扶持,新疆渐成为我国棉花的最主要产区,地产棉的比例越发降低。在此情况下,内地棉纺企业因远离棉花主产区,在成本等方面逐渐失去优势。下游尤其棉纱产品的定价权移交新疆当地企业,内地有野心继续深耕棉纺产业的企业大都选择在新疆布局产能,或转型生产混纺纱、使用进口棉满足溯源订单,部分转型混纺或差异化品种。从调研中得知,虽然下游纺纱整体利润不佳,但局部差异化产品依然供不应求。棉纺织行业属于轻工业,相对来说入行门槛较低,并且是一般理解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很多就业问题。但随着我国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棉纺用人成本在逐渐提高,产业自发向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转移。
为应对新增的机遇与挑战,新疆主动承接内地转移产能。根据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数据:2023年新疆新增织机1.4万台,新增数量超过2013-2022年总和。就地转化率2023年底达到38%,实现纺织服装产业新增就业5万人。2023年棉纱产量229万吨,其中10%在本地消化。2024年棉纱产量预估达到260万吨,扣除粘胶、聚酯纤维等,棉花用量200万吨以上。今年上半年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优化自治区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提到未来十年,加快提升新疆织布、印染、服装、家纺、针织等产品竞争力,加快打造我国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以向西市场为主的出口加工基地。补贴方面,将在2024年9月1日起将出疆运输补贴从300元/吨下调到200元/吨。并且调整了其他一系列纺织产业链补贴政策,从2024年1月1日开始实施。总体思路就是加强对新疆棉纺织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新疆棉纺织下游产业链的构建速度,当前新疆纺纱产能已初见规模,但在织造、印染、服装设计、成衣制造等环节还有较大短板。
另外,2023年还推出了棉花质量补贴,原则上达到“双29B2”级及以上的细绒棉可获得质量补贴0.35元/公斤(纤维长度大于等于29mm,断裂比强度大于等于29cN/tex,马克隆值A级或B2级),该补贴旨在提高新疆棉花质量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新疆棉花种植品种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这对于棉花的一致性有非常大的影响,相比美棉种植的主力品种只有5种左右。因有目标价格补贴,棉农在种植棉花过程中难免更多关注产量而忽视质量,造成新疆棉花质量水平有下降趋势,棉花质量补贴出台的目的就是旨在纠正这一现象。
新疆地区在积极探索推进次宜产棉地区退出棉花种植,主动压缩种植面积,同时提高棉花品质。比如2023年6月2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3—2025年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方案》中提到:“由兵团农业农村局牵头,积极有序推动次宜棉区退出,推进棉花种植向生产保护区集中。21个兵团非优势棉区团场中:第二师24团、36团、37团、38团,第三师41团、东风农场、红旗农场,第四师62团、70团,第六师红旗农场,第十二师221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淖毛湖农场,第十四师47团、皮山农场、224团等16个团场全部退出棉花种植;第一师5团、第四师69团、第五师84团、第六师101团、第七师131团等5个团场植棉面积不超过该团2020年种植面积。”
三、年度驱动分析
3.1 棉花种植、加工成本跟踪
3.1.1 新疆棉花种植成本持续走高
新疆棉花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因其优良的土地和天气条件,棉花质量较为上乘。近些年受益于国家的相关扶持,在新疆种植棉花较其他农作物有着更为稳定的收益,因此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但这同时也带来了种植成本逐渐攀升的问题。尤其地租成本占据了疆棉种植成本中较大比重,且这一成本仍在进一步走高。
具体到2024年的情况,棉花展望对今年新疆棉花种植成本方面进行了调查,总成本较去年持平略有增加,其中,新疆机采棉种植成本普遍在2750-3600元/亩左右,手摘棉种植成本普遍在3410-3960元/亩左右,今年棉花种植成本继续维持较高位置。
持续走高的种植成本持续压缩植棉收益,但种植棉花尚且有目标价格补贴托底,在当前农作物整体收益较低的环境下,棉农或也没有更多选择。
3.1.2 疆棉采收结束 加工成本锁定套保压力较大
随着时间来到12月上旬,新疆棉花基本已经完成全部采收,棉花种植成本向加工成本转移。今年新棉于九月末十月初开秤,截至当前采收已基本完成。据BCO统计,截至11月11日,新疆棉花采摘进度99%,较前一周增加5%。北疆和东疆棉区已基本结束,其中,北疆五师零星棉田因受灾棉桃未完全开裂,采摘或将持续到月底,但所占北疆总面积不足1%,对整体影响不大。南疆棉区采摘进度约98%。因近几年新疆机采棉普及较快,占总产比例偏高,对于具体轧花厂来说采收周期更为压缩,基本在20天左右的时间内集中完成,也意味着目前其持棉成本就已基本锁定。
从籽棉采收价格上来看,新棉采收阶段价格总体持稳,手摘棉6.9-7.5元/公斤,集中成交价格在7.3元/公斤附近;机采棉6.0-6.5元/公斤,集中成交价格在6.2元/公斤附近。今年新疆棉花总产虽然较区间有所增加,但质量指标较去年略有不及,衣分也稍低。据此折算采摘成本在14500元/吨朝上。结合今年棉纺行业对未来预期不高,因此轧花厂的风险偏好也较低,一旦盘面给出一定利润,那么套保压力也即刻来临。10月8日郑棉最高冲至14700以上便回落,也是因为该价格已经超过部分轧花厂十一节放假期间采收籽棉成本,节后套保单借开盘的高位机会完成套保锁定利润,可见14500朝上水平的套保压力仍然较强,棉价向上首先要在该区间完成实质性突破。
3.2 关注新棉种植和收获季动态
棉花作为一种典型“季产年销”的农作物,有着非常强的季节性特征,不同月份对应着各自的生长阶段,也影响着其产量、质量。因此,除了关注需求端的影响外,在一年中棉花的重要种植、生长时间节点也要关注产区天气等情况,这将为棉花未来供应情况提供有力的参考。
上图列出了全球主要产棉国的棉花种植周期,对于我国新疆地区需要重点关注4-5月新棉播种季以及后续生长采摘过程中的天气变化。例如2023年4月新疆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出现了低温冷害、风沙灾害和霜冻危害,导致棉花播种期晚于正常年份,播种后棉花出苗困难、生长缓慢,部分棉区尤其北疆许多地区被迫补种,这也造成了2023年新棉减产,因此对于2025年的天气情况也应重点关注。
对于2025年的天气预测,市场更多聚焦于拉尼娜现象。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预计今年年底至明年初,将形成一次弱拉尼娜事件,至明年春季结束。预计2024/25年冬季,渤海、南海海温接近常年,黄海海温和东海北部海温偏高,东海南部略偏高。对我国来说,若拉尼娜发生在当年秋季,北方降水易偏多,出现秋汛的可能性大;若其发生在当年冬季,气温易偏低,出现冷冬的可能性较大。回顾过往拉尼娜年份对棉花种植的影响,总体会有利于棉花增产,因此若种植面积不出现较大下滑的情况下,新年度产量依然可以期待。
3.3 疆内仓单注册取消公检证书生效后30天内的限制
11月末以来棉价持续低位震荡,但与此同时期货仓单却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截至12月4日仓单+有效预报数量折合吨数只有约7.6万吨,处于近六年绝对低位水平,这是为什么?较少的仓单是否对棉价有所支撑?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为何仓单这么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2023/24年度仓单已在11月交割结束后集中注销,新仓单尚未上量;2.根据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修改后的仓单注册规则,2024/25年度注册仓单不再要求必须入库后30天内申请,因此货主在注册仓单上没有往年迫切;3.新年度棉花质量指标较上年度稍差,注册仓单后的质量升水较少;4.当前期现倒挂,基差水平不合适,注册仓单交割无利可图。具体来看:
3.3.1 2023/24年度仓单已在11月交割结束后集中注销,新仓单尚未上量
根据郑商所棉花业务细则规定,“N年生产的棉花注册的标准仓单,有效期至N+1年11月份的第15个交易日(含该日)。”也就是说2023/24年度的郑棉仓单要在11月20日后交割,未交割的则要全部注销。因此,11月20日之后的仓单数量明显下滑,减少的就是这部分2023/24年度的“老仓单”(截至11月20日,23/24年仓单尚有1906张,每张约合42吨,合计约8万吨)。
3.3.2 2024/25年度注册仓单不再要求必须入库后30天内申请
在往年的仓单生成流程中,若新疆棉花货主有意向注册期货仓单,就必须要将棉花入库到新疆的期货交割库,并在入库公检证书生效后30天内申请仓单注册,否则就无法在新疆注册仓单了,若之后再想生成期货仓单,则只能运往内地进入交割库完成二次公检。运往内地和二次公检无疑增加了不少额外成本,因此一般有意向注册仓单的货主,会在入库前就做好规划,直接入期货交割库同时申请仓单注册。而随着疆内用棉量的不断提高,疆内仓单流通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为适应新的变化,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于4月11日最新发布了修订版《期货交割棉质量公证检验工作规程》,提到自2024年9月1日起不再要求进入新疆交割仓库的棉花在公检证书生效后30天内提交预报申请。这样就给了货主更大的选择空间,只要将棉花入库期货交割库即可,无需马上申请仓单注册,可后续根据未来需要随时申请。那么,在价格不合适或没有融资等需求的情况下,仓单注册动力就大打折扣了。
3.3.3 新年度棉花质量指标较上年度稍差
2023/24年度因新疆天气原因棉花减产,但棉花质量却是近些年非常好的年份,因此仓单注册后的质量升水也较为可观,这大大提高了货主注册仓单的积极性。但今年新疆虽然较去年增产,但棉花质量却不及去年,颜色品级、衣分等指标都有所下降,因此如果注册成仓单,质量升水也将有所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主注册仓单的意愿。
3.3.4 期现倒挂 注册仓单交割无利可图
根据当前的价格来看,期现价格依然倒挂,疆内标准品级棉花基差普遍在600元/吨朝上。而以目前新疆新棉加工成本来测算,普遍在14500元/吨朝上水平,当前的期货价格并没有给出非常舒服的套保机会。因此花费额外成本去注册仓单用于套保交割的吸引力十分有限,只有部分有资金周转等需求的货主会挑选部分价格合适的棉花用于仓单注册。
当前期货仓单较少的现状是规则修改以及期现倒挂共同作用的结果。《期货交割棉质量公证检验工作规程》的修订,提高了疆内期货交割库的竞争力,增加了货主入交割库的积极性。但目前期货仓单数量少,是否就意味着现货紧缺呢?这么看起来或不见得,新年度增产已是大概率的事,只是增加多少尚有分歧,一旦期货价格上涨到14500朝上水平给与棉花货主套保利润,仓单或就会较快生成了,因此对于棉价向上的压力仍然不能小觑。
3.4 美国加征关税及限制新疆棉出口的影响
2020年5月,美参众两院先后通过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而后12月2日美国土安全部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宣布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下属实体生产的棉花和棉制品发布预扣令,禁止相关产品进入美国,理由是兵团“存在强迫劳动”,这一操作拉开了以美国为首的反新疆棉活动序幕。这一活动发起的理由是荒谬可笑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波及甚广,对我国之后几年棉花及棉织品出口形成一定影响。随着新疆棉花产业不断发展,棉产量已占全国九成以上,因此我国棉纺织品不得不将出口重心从欧美向东南亚以及中亚地区转移。虽然国内棉纺产业凭借强大的产业优势以及业内人士积极转型应对,消弭了一定影响,但终归令产业在转型中长期承压,出现“量增价跌”现象,行业整体利润降低进而向上传导不畅。除此之外,特朗普重新上台后有可能带来的关税大棒也会为我国棉纺出口造成新的阻力,不得不寻找新兴出口地,但新兴市场的培育尚需时间。
3.5 棉纺产业利润结构性调整 花纱价差极限压缩
得益于新疆对当地棉纺产业的政策支持,且疆内设备投产时间短,设备较新生产效率较高,当地纺纱成本较内地更低。以较为大众的C32S棉纱为例,至少比内地成本低1500元/吨。再叠加终端消费增速减弱以及出口“量增价跌”影响,全产业利润都在受到压缩。其中体感最为明显的就是近几年产能上马较快的纺纱环节,自去年上半年开始,内地纺纱理论利润就面临亏损,花纱价差处于进近几年最低水平,部分企业为降低亏损被迫停机停产,产业竞争加剧,产能面临淘汰出清。这一现象在今年下半年有所好转,虽然理论利润水平依然为负,但按现金流成本来测算当前已有微利或维持盈亏平衡,具体也体现在棉纱价格较棉花价格相对坚挺,或也暗示着至少短期市场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但随着传统淡季的到来,纺纱利润再度走弱,且以当前产业现状来看,在产业完成转型出清前,很难回到曾经的高利润水平。新增的棉纱产能成本较低、新疆持续的补贴政策以及较低价的进口纱都在逐步重塑着我国棉纺市场结构,落后产能出清,低成本新增产能占领市场并向新疆等西部地区转移是大势所趋,而距离新疆较远又离港口较近的东部沿海地区则扛起产业升级的重任,向中高端棉纱、混纺纱、差异化品种升级,或以生产以进口棉为主的溯源外贸订单为主,未来偏低的花纱价差或许将成为常态甚至有进一步压缩的可能性。这将极大程度压制下游投机度,对于原料的采购更为谨慎,对于成本的抬升也更为敏感,进而限制原料价格的向上弹性。
3.6 棉花相关政策的逆周期调节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棉花这一品种的政策属性,作为有着战略意义且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棉花有着目标价格补贴、出疆运输补贴、进口配额、储备棉等一系列政策调节工具,用于平抑棉花价格,调节短期供需矛盾,维持产业长期健康发展。随着相关政策出台时间越久,相关方在政策工具的实际运用上也越发纯熟。
3.6.1 目标价格补贴继续为种植意愿托底
那么对于2025年的棉花产业,政策工具可能发挥作用的情况我们简要做下分析。在种植环节来看,目标价格补贴且与质量挂钩后,在提高新疆棉花产量和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2025年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方案》,18600元/吨的目标价格补贴至少将继续执行到2025年,暂时对棉花种植有托底,相较其他农作物种植,收益方面更有保证,因此新疆地方棉花种植意愿或继续维持乐观。但实施方案也提到,“推进棉花种植向生产保护区集中,将全疆棉花产量稳定在510万吨左右”,根据BCO在12月的最新预测,新疆今年产量预计在641万吨左右,超量部分或许会稀释补贴实际金额。具体到种植意愿上来看,还需要结合兵团推动“次宜产棉区”退出种植进度以及其他农作物种植收益变化来看,若其他如玉米等作物收益继续偏低,难免农户会继续偏向于种植收益稳定的棉花。
3.6.2 出疆运补降低与产业地区结构调整
对于出疆运输补贴,2024年4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调整优化自治区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政策的通知》,自2024年9月1日起,将棉花出疆运费补贴标准从现行的300元/吨下调至200元/吨,这是继2022年由500元/吨下调后的又一次调整。针对棉制品出疆运输补贴的调整,近几年已完成两次,上一次是在2022年,具体调整对比如下:
补贴的降低并不单独针对棉纺原料棉花来展开,同时对下游制成品的出疆补贴也有调降。对终端成衣制造、用工成本、职工社保、人才引进、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完善地方纺织产业发展各方面的补贴力度有更大倾斜,这是推动新疆进一步完善棉纺产业链的举措。但也意味着出疆运补的下降会继续降低棉花出疆意愿,同时降低了产业链的额外利润。且随着疆内棉纺产业日渐完善,未来出疆比例的降低将是大势所趋,产业也面临着结构性的出清重组。
3.6.3 新年度继续大幅收储进口棉可能性不大
对于进口配额以及收抛储政策,联动性更强一些。根据BCO统计的中国棉花产销存量资源表,2023/24年度我国总计进口棉花326万吨,而从配额角度计算一共有164.4万吨(89.4万吨1%关税进口配额+75万吨滑准税配额),那么超出部分可以认为有相当部分是进入储备库了,进而储备库存在经历了2023年下半年的抛储之后,再度得到了相当补充。因此,再指望2025年继续超预期收储,尤其是大幅度收进口棉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否有可能收国产棉呢?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保持期待,若内棉供需矛盾继续发酵,导致棉价超跌至12000元/吨以下,不排除收储国产棉的可能,但或许依旧是为市场托底,避免打乱产业自身结构调整进程,力度上会较为克制。对应进口配额的发放,因国内自身新年度供应偏宽松,滑准税配额或更多为满足出口溯源订单刚需,除非为缓和贸易摩擦出台美棉超额进口政策,不然新增配额将较为有限。
四、总结与展望
2024年棉价总体承压运行,面临着内需增速放缓、出口“量增价跌”等问题导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就2024年底的短期情况来看,市场淡季特征明显,下游订单继续清淡,溯源外单稍好,拉动进口纱刚需走货,但对内棉需求提振较为有限。在此情况下,几个主要棉纺集散地开机继续走弱,尤其张槎降幅明显。织厂整体资金链紧张,节前备货意愿不足。库存方面因行业对未来预期偏弱,棉花原料备货主动去库,总量控制较好。但与此对应的是终端成品库存继续小幅累积,预示着需求的持续偏弱,叠加当前时点北半球棉花主产国新棉持续上量形成新增供给,短期棉价继续承压。
着眼于2024/25年度供需,无论从全球视角还是仅仅国内视角来看都偏于宽松,至少供应端较上年度的增量基本确认,而需求端的复苏程度带来不同的的宽松程度,也是新年度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就短期的需求提振来看并不容乐观,而中长期还要关注利好宏观政策实际落地后的效果。从历史情况来看,由宏观利好落地到转化为大宗商品需求的实际好转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在国际摩擦加剧动荡的当下,通缩螺旋的扭转或需要更多努力。棉纺市场不仅面临不确定的“黑天鹅”,同时也受到缓行而来的“灰犀牛”冲击。特朗普的胜选将为我国纺织产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对应产业也在自发为面对寒冬做着准备,行业仍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阵痛”之中,国内棉纺产业向新疆的转移以及产能的升级出清在持续进行之中。
行业当前的“痛点”,一方面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传统欧美市场占比降低,同时新兴出口市场尚在培育,进而出口“量增价跌”现象明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观念的越发成熟,内需增速也逐渐放缓,消费者对于“性价比”越发看重。这些最终都指向行业整体利润的进一步压缩上,终端订单需求更为差异化,传统走量品种感受的“寒意”更为明显。行业利润的压缩,又导致投机需求降低,仅靠刚需带动的消费对于棉价的提振力度或许并不足够。
具体到价格预期上来看,比较确定的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价格的向上弹性是相对受限的,走势依旧承压,但或许也不必过于悲观。首先,供应偏宽松的情况于市场发酵已有较长时间,在近半年棉价下跌的过程中已完成一定计价。第二,据笔者观察业内人士对棉纺产业所遇到的困难有着较为清醒的认知,因此投机需求受到压制,风险偏好较低,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韧性也较强,产业主体主动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挑战。第三,我国棉花有着较为成熟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且面对市场变化的应变也越发熟练得体,因此在极端情况下的政策支撑是值得期待的。全年价格参考区间在【12800-16500】附近,策略上以逢高做空为主,企业主尽量把握套保机会,控制经营风险。
五、相关风险提示
1.由于棉花的季节性属性,对于我国棉花集中播种的4-5月天气需要尤其关注,若出现类似2023年的不可抗力自然灾害,导致大面积补种,或许会短期改变供应预期,为新年度棉价走势带来新的变数;
2.同时,对于新年度种植面积要保持较高关注,根据当前的观察来看,新年度种植面积至少不会大幅降低,但若政策方面给予较高的调整力度,引导植棉面积下行,也有可能导致供应端的变化;
3.因棉花的政策属性,对于收抛储政策、进口配额以及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变化保持持续关注,以上都将引发对供需预期的变化;
4.最后,仍应关注特朗普上台后相关政策的出台进度以及对产业的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