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最新政策、权威解读、实用信息、独家观点。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投稿:[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新春走基层丨感觉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  18 小时前  
微观三农  ·  小孩扔鞭炮引爆沼气,天价赔偿?当地回应! ·  23 小时前  
微观三农  ·  巳巳如意!除夕,用期盼点亮蛇年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观三农

新春走基层丨感觉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微观三农  · 公众号  · 农业  · 2025-02-02 19:3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浙江金华、山东济南、山西高平、河南巩义等地的乡村振兴情况。通过举办村晚、发展乡村体育事业、挖掘乡村潜力等方式,这些地方实现了乡村的华丽蜕变,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村民参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风口。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乡村发展的新模式,如特色产业、文旅融合等,为村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浙江金华:村潮涌动赋能乡村振兴,通过村味十足的文体活动和村晚等形式,展示乡村好物,吸引游客参与,推动乡村振兴。

浙江金华通过举办村晚、发展文体活动等形式,展示了乡村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村民参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风口。

关键观点2: 山东济南:村晚见证蝶变与传承,通过非遗民俗表演和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等形式,实现乡村振兴的华丽蝶变。

山东济南通过举办村晚、展示非遗民俗表演和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等活动,巧妙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深度挖掘利用了北街村的本土文化,让这个村子实现了从面子到里子的华丽蝶变。

关键观点3: 山西高平:引才留才促产业发展,通过种植大棚和集体花灯车间等形式,实现村庄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山西高平通过引进人才、发展产业和建设项目等方式,推动了村庄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种植大棚和集体花灯车间等形式,增加了村民收入,也让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观点4: 河南巩义:文旅融合架起“致富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项目,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河南巩义凭借独特的明清民居和山地自然景观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修葺传统民居、发展特色项目等方式,实现了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同时,与院校合作设立写生艺术基地,吸引了大量师生前来,丰富了传统村落文化内涵。


正文

浙江金华:“村潮”涌动赋能乡村振兴

几句乡音,几段舞蹈,几声唱词,村民们当主角,自编自导、自排自演的草根节目接连上演。近日,浙江金华开发区罗埠镇下章村文化礼堂内人潮涌动,“蛇舞金开巳巳如意”金华开发区2025年“我们的村晚”在这里拉开帷幕。

当地村晚活动现场

村歌、“村运”“村晚”“村BA”……过去一年来,这样村味十足的文体活动在当地频频上演,推开了一扇扇乡村发展小窗,成为打开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风口。村村有IP,个个有特色,文化脉动、幸福生活、乡村活力……就藏在一个个接地气、热乎乎的“村字号”IP里。

一系列村味十足的乡村文体活动让乡村的夜晚变得多姿多彩——没有明星大腕,没有华丽舞台,村民当主角,演身边人,话身边事,唱新生活。近日,下章村一场乡土味十足的“村晚”吸引了千余名游客、村民参与,网络直播更是累计吸引了超5万人次关注。

“村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个展示乡村好物的平台。舞台之下,琳琅满目的乡村年货、非遗产品、地方美食、非遗技艺在现场进行了集中展示,还有投壶、套圈等趣味活动,整场“村晚”村味、农味、年味更浓郁。

近年来,金西三镇找准地域特色与乡村振兴结合点,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事业,以村BA、“村运”等为平台和支点,以赛事活动举办作为引流锁客、升级消费的重要抓手,打造有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赛事,达到以赛助旅、以赛扶产的目的,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山东济南:“村晚”见证蝶变与传承‍‍‍‍‍‍‍‍

2025蛇年春节,位于黄河流域的一座老村——济南曲堤街道北街村因此热闹非凡。村头的济水韶音博物馆前红灯笼、彩旗飘扬,吸引着众多村民游客。一场场非遗民俗表演穿梭其中,锣鼓喧天、高跷舞动、鼓子秧歌气势磅礴。村里老传统与新年俗交织碰撞,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华丽乐章,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从 “面子” 到 “里子” 的惊艳蝶变。

春节,欢庆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北街村,坐落在村头的济水韶音博物馆自然也不例外。它飞檐翘角的院落上,挂满了红灯笼和小彩旗,随风招展迎接着游客。作为济水韶音博物馆的创建人,北街村党支部书记郭怀福告诉记者:“初二当天来参观的游客有300多人,感觉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郭怀福带领村民,怀揣着 “传承古镇历史,弘扬儒家文化,实施乡村振兴,同走富裕之路” 的坚定信念,不仅巧妙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还深度挖掘利用了北街村的本土文化,让这个村子实现了从 “面子” 到 “里子” 的华丽蝶变。

村民们早早把代代传承的才艺演练了再演练,不仅仅为了比拼谁更能展示韶音文化之美,更是传递他们一年丰收的喜悦和来年更上一层楼的期盼。68岁的洪云远远看着两个孙子,孩子们随着高跷的队伍奔跑跳跃着,不禁感慨:“老的年俗一样没少,看得人比以前多出许多。”事实上,这场“村晚”的观众超过千人,不少都是从外乡赶来。“孩子们能看见我小时候看过的年俗,才能把传统的年味记住、传承下去。”他说。

郭怀福告诉记者,“我们村今年举办第四届闻韶文化节,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八,北街村都会有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还会有一些民间传统小吃和特色美食,营造热闹非凡的年节景象,让年味回归。”

“春节期间,村里不仅有除旧布新、迎春接福、拜神祭祖等隆重的老传统,还有鼓子秧歌、上杠高跷等传统文艺展演,以及纺织、钩绣、黑陶、酿酒等非遗体验项目。”郭怀福介绍,除此以外,村里还设置有独具特色的“村晚”、年货“黄河大集”、乡村美食节、文旅美景推介等新年俗活动。近年来,曲堤街道北街村不断挖掘乡村潜力,借助闻韶文化优势,积极探索“闻韶文化+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新路径,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让乡村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民众。


山西高平:引才留才促产业发展

大年初三,远处鞭炮声声,屋内花灯生产有条不紊。在山西省高平市建宁乡郭庄村的集体花灯车间里,村民已经复工赶制元宵花灯。“一对花灯能卖几百元,元宵节前卖个上千对不成问题!”郭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广说。

“刚摘的,尝尝!”在种植大棚里,杨文广将一颗西红柿递给记者。一口咬下,清凉且带着鲜甜。“春节每斤能卖到2元多,一个大棚就是好几万元的集体收入。”翻起账本,老杨有点得意。

老杨的得意,来得并不容易。十几年前的郭庄村,一半以上村民靠煤吃煤。“煤尘多、环境差,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大伙儿都知道应该干点别的营生,具体干啥就没了思路。”在村里当了十几年村干部的武伟凌回忆,“2009年村办煤矿整合后,村民没了生计,环境差、矛盾多、治理难。”

煤矿说停就停,杨文广想了老半天:“这块祖宗地就挖不出金疙瘩吗?”心一横,他跑去外省学习,几个月后带了技术员回来。“换土种地!”在200亩的土地上,现代化反季节蔬菜大棚立了起来,当年冬天就产出了效益。

能吃苦、敢干事,“创业小杨”成长为村民口中的“点子老杨”。2021年,高平市聚焦基层治理,常态化开展农村优秀人才回引活动,杨文广被选为郭庄村党支部书记。“有没有点子,让村子变好?”这是乡亲们的期待。

在乡亲们的支持下,杨文广带头拆违建、搞绿化、修道路,不仅建起了口袋公园、篮球场,还实施了整村的“三改”工程、网线入地工程和街道亮化工程。与此同时,郭庄村的蔬菜事业也更上一层楼——村集体投资建设了新一代大棚,更高产也更高效,一座现代农业产业园拔地而起,生态鱼池、平菇大棚也相继建成,村集体每年固定收益100万元以上。

“硬实力够硬,软实力也要跟上。”一座70年前建成的集体仓库,在2024年被改造成了集体花灯车间,“咱村就有花灯技艺,市里每年还举办‘炎帝灯会’,产销这就对接上了!”老杨的话语,让从事花灯制作营生20年的郭小光也有了新盼头。

村庄美了,村民富了,村里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返乡大学生。新活力,新思路,直播带货、游览讲解、宣传策划样样在行。

“过了年,还能想出啥新点子不?”踩着积雪行走在村道上,自发出来扫雪的村民向老杨打趣。“想啥,点子不都是干出来的嘛!”老杨笑声爽朗。


河南巩义:文旅融合架起“致富桥”

踏上青石板路,登上青狮山,从山上往下望去,一座座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依势排开、错落有致,院落门前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显得格外喜庆。春节期间,河南省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人流如织,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在黄土丘陵间寻找那座“海上的桥”。

“‘海上桥’这个名字很有画面感,一下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带着好奇,游客王女士和朋友来到海上桥村游玩。据村中碑刻记载,古时村中有一眼翻花泉,终年不涸,人称“海眼”,人们搭桥过往,因而得名“海上桥”。

时光流转,现在的海上桥村凭借独特的明清民居和山地自然景观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架起了一座“致富桥”。

漫步海上桥村,景观美不胜收。走进传统民居,檐角上脊兽栩栩如生,墙壁上窗格古色古香。

5年前,海上桥村的传统民居还是一片破败。2020年起,巩义市加大传统村落保护、更新和发展力度,邀请专业古建修复团队设计施工,将文化脉络融入村落肌理,确保“修旧如旧”。

大峪沟镇党委副书记王晓辉介绍,目前海上桥村拥有42处明清古院落,其中22处河南省级文物保护院落,大多为一进式和二进式四合院,是豫西民居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

传统民居修葺一新,乡村业态更要突出特色。除了茶室、餐厅等业态,海上桥村还积极发展写生艺术、古建研学、非遗传承等特色项目,开设拓印馆、陶瓷馆等非遗工作室,丰富传统村落文化内涵。“我们开发了相关研学项目,已累计接待近万人次,收入约100万元。”王晓辉介绍。

几年前,10余名来自河南各地的画家发现了明清民居保留相对完整的海上桥村,开始定期到这里写生,一传十、十传百,海上桥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我们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29所院校合作,设立写生艺术基地,每年吸引上万名师生前来,还规划建设了28个画室和3000平方米的美术展馆。”王晓辉说。

据介绍,2024年,海上桥村累计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280万元,致富路正越走越宽广。



来源:微观三农综合整理
编辑:刘天承‍‍
监审:郭平稳、蔡薇萍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