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多书,不但没用,反而越来越糊涂”,相信这是很多人遇到过的困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心理学者、知乎大V采铜认为,这是因为你的阅读并没有减少脑内信息的混乱度。
如何高效读书和学习?采铜在此文给出了答案。
来到敦煌的第四天,我才有机会一睹莫高窟的风采,这座艺术宝库,孤傲地横卧在大漠之上,历千年风沙,几经劫难,仍旧震人心魄。
边上一位僧侣,双掌合十,立于九层塔前,口中念念有词,一脸肃穆。
信仰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成就了莫高窟,也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很多奇迹。
如果拷问我自己,我相信什么,我却是不清楚的,我发现所知越多,越易陷入一种迷茫,一种混沌的状态。
就在我瞻望莫高窟的同时,李善友教授正带领着混沌创业营2017班的学员,徒步行走在戈壁沙漠上,这是他们的第一天徒步,计划行走30公里,第二天还要走27公里,而我则告病请辞,没有加入这场极限挑战。
李善友曾经是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创业学教授,现在作为混沌大学的创始人,正轰轰烈烈地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而他的创业营的学员,要么是创业者,要么是投资人,个个都有几亿、几十亿的身家,他们这次算是豁出去了,要试试自己体格和意志力的成色。
就在这场身体大考的前一天,我们刚刚一起完成了一场长达两天两夜、近三十个小时的脑力马拉松。
李善友教授把他最新迭代完成的《第一性原理》课程和盘托出,纵论宇宙天地、哲学心理、商业人文,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高高凌跃在现实世界之上的哲思和理念的世界。
坐在我身边一起听课的卢向华老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和我一样,以“特别观察员”的身份旁听了全部的课程。
在平日里,她是正儿八经的老师,我是无证散养的“老师”,但我们都已经好久没有像一个学生一样,连续听这么久的课了,我们时而快速地写笔记,时而拿起手机拍照,忙个不停,怪只怪,这课的信息量太大,含金量太高。
李善友在上课伊始,说自己的PPT有两千多页,我当时还不信,等到这二十几个小时的课上下来,他的嗓子讲到嘶哑破音的时候,我才只能服气。
在一堂这么长的大课里,他到底说了什么呢?下面是我随手摘选的句子:
◆ 中国新一代的“思考型创业者”,急需在科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补课。
◆ 管理不是企业失败的第一因,遭遇不连续才是企业失败的第一因。
◆ 所谓思想,就是用逻辑模型整顿经验事实。
◆ 思想清明是目光清明的前提。
◆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提出问题的人就是设置认知框架的人。
◆ 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企业的真正边界。
◆ 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三体》
◆ 警惕一切向你推销绝对真理的人。
◆ 归纳法只能得出概率性趋势,而不是必然知识。
◆ 无效学习就是沿着原有思想通道增加信息量;有效学习就是解构自我认知,改变思想结构。
………
但是你别误会,这些眼花缭乱的金句绝不是“漂亮话”的堆砌,而是李善友教授的整个“第一性原理”的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安插在数不清的案例、视频和逻辑推演中,时不时跳出来提神醒脑,给学员以思想的撞击。
在李善友教授看来,他相信世界上存在数量稀少但足可信赖的“第一性原理”,它们像数学公理一样,应该构成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起点。
然后经由严密的演绎逻辑,克服感性和理性的偏差,躲开种种心理偏误,我们就可以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框架,并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他认为,人类太依赖用归纳法做判断,从既有的经验中学习,而经验永远是不完全的;同时,人类也总是默认事物的连续性走向,而忽略了更重大的变化——非连续性;人类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直接的体验,执迷于现象,而忽略了存而不现的深层逻辑。
他从哲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种种学科中吸收思想养料,借鉴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从熊彼特和克里斯坦森的著作里提取“非连续性”,左冲右突,终于构建起了一个庞大、严整的理论体系。
他提醒所有在场的学员,不要被眼前的成功所麻痹,在一个更长的历史尺度下看,你们的成绩随时可能烟消云散,如果你们的思维模式无法升级、你们的认知边界无法拓展,那么就很可能在非连续的市场变化中摔得粉身碎骨。
人类的文明由两种东西所主宰,一种是基因,另一种是文化的基因——模因。我们既被基因所控制,又被模因所决定,而且这些都是以悄无声息的方式进行的。
你必须首先对你的模因来一个“清洗”,评估自己的思维模式,扫除那些可疑的、不足信的部分,你需要借由哲学上的“逻辑三洽”和科学上的“可证伪性”作为工具来完成这一壮举。
因而独立思考和怀疑一切的精神,才是创新的基石。战胜自己的“所知障”,战胜人性中顽固的傲慢、盲从和自我封闭,才是跨越非连续性的必要条件。
而应用“第一性原理”,就是从对世界的最简洁和最本原的认识出发,穿越现实的重重迷雾,找到通向未来的坦途。
李善友教授走上讲台的第一句话是:“我说的都是错的。”他走下讲台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说的都是错的。”
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错的,是求真者的一个标志。
而我作为一个台下的听者,一方面既被李教授的这堂大课中所展现的思想、知识和热情所折服,另一方面,也被他所开启的巨大问题而带入深深的沉思。
虽然我愿意大致接受他目前所给出的答案,但我更为未来可能寻找到的更完美的答案所激动。这堂课是他思想历程的一个里程碑,大幕已经拉开,但探索远远没有结束。
但奇妙的是,当我用李教授的第一性原理思想去思考我手头最紧要的工作——写书时,竟然发现我原先苦思冥想而没有突破的一个框架性问题有了重大的突破。
我清晰地意识到,我原先过于倚重归纳法和案例堆积的写书思路需要进一步地升级。这个收获对我来说太大了!真是意外之喜!
就拿“读书”这一件基本的事情来说,从第一性原理的思考角度出发,怎么洞察到它的本质呢?就我所知,有关阅读的方法讨论汗牛充栋,众说纷纭,但几乎没有人首先去思考“读书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才讨论“怎样读书”。
然后当我用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法去思考这个问题时,我的思路逐渐清晰。我发现,要想搞清楚“怎样读书”,首先要搞清楚怎样“怎样读一本书”;“要搞清楚怎样读一本书”,首先要搞清楚,“写一本书的本质是什么”。
于是我思考书到底是什么,由于我有写作《精进》这本书还算成功的经历,知道一本书从无到有构建的过程,所以这个答案渐渐清晰,我意识到,写一本书的本质就是组织大量原本不相关的信息并赋予模型,从而减少外部世界信息的混乱度。
这就是写一本书的“第一性原理”!用模型来减少外部信息的混乱程度,实现熵的减少!
乘胜追击,那么“读一本书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读一本书的本质就是借用书内信息消化书内模型,并借由该模型重组阅读者脑中的原有信息,从而减少个人信息的混乱度。
所以读书的效果也是期望实现信息混乱程度的减少,只不过起变化的主战场是阅读者个人的头脑。
于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阅读悖论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什么用,反而越来越糊涂了?原因就是,他们的阅读并没有减少他们脑内的信息混乱度,反而有可能是增加了。
他们或者是没有把“信息”和“模型”区分开来,而是把“模型”降格为“信息”,所以他们只是在不断地输入“信息”,却没有用“模型”来有效地组织这些“信息”;
又或者,他们虽然注意到了很多“模型”,但没有把这些模型整合为一个自洽的整体,所以头脑也停留在一片混乱的状态。而解决之道,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最底层的核心模型或者说第一性原理找出来,用来统帅纷繁复杂的信息。
李教授说他的人生追求,是做一辈子教书匠,就像他的偶像熊彼特一样,而他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一大批“思考型创业者”,让他们推动起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
而我觉得,每一个寻求智慧的人,不论是同意或者不同意他的观点,都能从他的讲述中获得一些启发。
这时我想,千年以前,在莫高窟凿岩开画的画僧应该也是怀抱着同样坚定的信念,而如果没有他们,莫高窟也不会在科技文明的现代震惊今天的人类。
观览莫高窟时,最让我震惊的是,莫高窟里的很多墙壁是包含了很多层的,唐代的时候画了一层画,到宋代时被覆盖掉,造出新的墙面后,又画了一层,过了多年后,又重画一层。
这一次又一次的覆盖,展现了不同年代里,驻扎在敦煌的信徒们,信仰和审美的变迁,而今天的人类,其喜新厌旧的速度则更达到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程度。
那么,到底什么是速朽的?什么是恒常的?什么是实在的?什么是虚幻的?什么是真理?我们又如何达到?
这些问题,仍旧等待着我们的求索和追问,它们会一直徘徊在我的脑中,你的脑中,徘徊在敦煌,徘徊在混沌,徘徊在这片大地上。
-------------------------------
这篇文章反复提到的“第一性原理”到底是什么?如何通过第一性原理进行有效学习?善友教授说,有效学习就是解构自我认知,改变思想结构。那么,如何升级认知呢?
6月17日-18日,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教授将讲授年度大课《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欢迎预约直播~
社员权益:社员可在“混沌大学”APP中(点此下载APP)直接预约此直播,我们会在开课前发送上课提醒。
非社员也可免费看直播:关注“混沌大学服务号”(ID:cxyxs001),回复关键词“听课码”或“第一性原理”,即可免费领取直播听课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入社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