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双碳战略研究团队运营的“
双碳情报
”公众号正式上线!重点跟踪报道主要国家和重要组织双碳相关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发展路线图、重大计划、重点项目等动态讯息,监测分析双碳领域国际前沿科技热点和发展态势。
以下文章转载来源于:
新突破!我国科研团队找到延长太阳能电池寿命关键方法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称作“未来之光”,它不仅能像传统硅电池一样发电,还能做成薄如纸张、可弯曲的形态,甚至能贴在衣服或窗户上使用。然而,器件不稳定性成为限制其产业化发展的首要挑战。
团队科研人员展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受访对象供图
3月7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侯宇教授、杨双教授等人在《科学》发表最新研究,揭示了新型光伏不稳定性的关键机制——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提出石墨烯-聚合物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的新方法,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器件在标准太阳光照及高温下的T97工作寿命创下3670小时新纪录。
研究发现,钙钛矿材料在阳光照射下会像气球一样反复膨胀收缩,时间一长就会“内伤”破裂。这种材料遇光会膨胀超过1%,内部晶体相互挤压产生破坏力,就像反复折叠的纸最终会断裂一样。
科研人员想出了一个妙招——给材料穿“防弹衣”。他们用世界上最坚硬的材料之一石墨烯,加上特殊透明塑料,制成只有头发丝万分之一的超薄保护层。
经过多次尝试,团队发现,可以通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界面耦联方式,将单层整片石墨烯组装到钙钛矿薄膜表面。由此,一个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形成。实验证明,由这种双层结构形成的“防护服”,能让材料抗压能力翻倍,把膨胀幅度从0.31%降到0.08%,就像给易碎品加了抗震包装。
团队成员在测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受访对象供图
经过严格测试,装上这种保护层的太阳能电池创下新纪录:在模拟日常使用的强光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3670小时(约153天)后,仍能保持97%的发电效率。这是目前同类电池中最长的稳定工作时间,意味着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过去10年,全球科学家主要从材料配方改良入手,而华东理工大学团队首次发现“物理损伤”这个隐藏杀手,为后续研究打开新方向。相关专家表示,这项工作重新定义了提升稳定性的技术路径。
目前,该技术已开始与企业合作试验,一旦量产,建筑外墙发电玻璃、可折叠户外充电毯,甚至给手机充电的太阳膜都可能成为现实。
本文为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双碳行动战略研究团队
原创,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
注明
来
源
(文章作者以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双碳情报”公众号)。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公众号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点亮“星标”是您对我们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