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COLCOT研究和LODOCO2研究相继在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中证明了抗炎治疗的效果,抗炎治疗一度成为冠脉治疗领域的热点。ESC指南也给予了IIa类的推荐。然而,近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CHANCE 3和CONVINCE两项研究中,低剂量的秋水仙碱抗炎治疗未能获得显著的心脑血管获益。近期,NEJM杂志发表了CLEAR研究,在心肌梗死后立即启动抗炎治疗3年,观察秋水仙碱的疗效。本研究同时也评估了螺内酯的疗效,但研究结果发表在另一篇NEJM背靠背的文章上。
本研究为2*2析因分析的多中心试验,研究者随机分配了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秋水仙碱或安慰剂以及螺内酯或安慰剂的治疗。这里报告的是秋水仙碱试验的结果。主要疗效终点是心血管原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中风或计划外的缺血驱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通过时间至事件分析进行评估。在3个月时对患者亚组进行了C反应蛋白的测量,同时对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7062名患者(来自14个国家的104个中心)接受了随机化;在分析时,45名患者(0.6%)的生存状态未知,这些信息最有可能是随机缺失的。在中位随访期为3年的情况下,秋水仙碱组的3528名患者中有322名(9.1%)和安慰剂组的3534名患者中有327名(9.3%)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比,0.99;95%置信区间[CI],0.85至1.16;P=0.93)。两组中主要结果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生率似乎相似。在3个月时,秋水仙碱组与安慰剂组之间的C反应蛋白水平的最小二乘均值差异,根据基线值调整后,为-1.28 mg/L(95% CI,-1.81至-0.75)。秋水仙碱治疗的患者中腹泻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10.2%对比6.6%;P<0.001),但两组之间严重感染的发生率没有差异。
本研究作为2*2析因分析在本文中具体探讨了对于急性STEMI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立即给与抗炎治疗三年,未能见到明显的心血管事件获益,同时增加了腹泻的发生率。本研究为秋水仙碱作为抗炎治疗的意义又敲响了警钟,这是在脑血管研究失败两次之后的一次重新审视。然而,近期NEJM的美国女性队列30年随访研究发现,造成冠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三大主要原因就是血脂、炎症和Lp(a)标志的遗传背景。因此,抗炎治疗应该是正确的,只是抗炎治疗的药物选择、患者选择和时机选择的问题。简单的秋水仙碱一定不是我们血管抗炎的尽头,期待后续研究在抗炎领域有新的突破。在抗栓、调脂之后,有新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405922?query=RP&cid=NEJM%20Recently%20Published,%20November%2017,%202024%20DM2372072_NEJM_Subscriber&bid=-1646268258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202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2024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