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记忆,基本都有外公的影子。
差不多在我要读幼儿园的年纪,爸妈带我搬离高雄的爷爷家,来到位于南投的外公家居住。
南投是台湾唯一不靠海的县市,是座山城。讲南投,一般大陆朋友不知道,但谈到南投的日月潭,多半就有印象。
南投市中央,有个特殊的地方叫中兴新村,这个地方是台湾省政府的所在地,一度有许许多多的公务员、眷属和围绕这座政治中心生活的民众。
中兴新村是台湾第一个有小区集体营造概念的小区,跟美国一样,一排排不超过两层楼的砖造房子,前后有院的平面配置,小区内从养生的医院到送死的殡仪馆,一应俱全,就像个国中之国。
不过,十多年前在「精省」、「冻省」政策执行后,多数公务员、眷属都离开了中兴新村,现在的中兴新村就像一座大公园,老人村。
我的外公是河南人,49年来到台湾,年纪已经不小。
民国二年出生的他,到现在身体还很硬朗,算算到今年,外公高龄105岁,05岁的人脑袋还挺清楚,也没有癌症之类的大病,是少见的人瑞。
稍早看到关于外公的采访,想起外公教给我许多人生哲理,其中有五项对我影响最大。
趁看到采访的当口,整理下来跟各位读者分享,或许能带给你一些人生的启发。
一、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健康来自规律的生活习惯
外公的身体很硬朗,估计是全家族最健康的人,他完全不抽烟、不喝酒,喜欢运动,尤其是打太极拳。
几年前还能走的时候,至少下午都要去附近的公园散步。
外公的作息非常规律,就像哲学家康德一样,几点该吃饭、读报、睡觉,每天都很规律。
我认识身体比较好的人,都有这样的特质,他们的作息很规律,也有长期运动的习惯。
心理学最新的研究,依然显示,「纾解压力最好的方式是运动」。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日夜节律的研究者,他们的研究也显示,不健康的作息,对身体确实有不良影响。
所以无论就生理或心理健康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以及运动的习惯,比起吃一堆健康食品,事后「弥补」。
健康这档事,还是提前「预防」更有效。
二、少计较,保持乐观
外公个性非常乐观,这份乐观的表现就是外公不怎么跟人计较。
这里就要分清两个经常被混淆的概念:「原则」与「顽固」的差异。
简单来说:
原则是你遵守起来会带给你幸福感的,是成就与实现自我的条件。
顽固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而是使我们面对恐惧,使我们避免失去。所以顽固表面上看来,一个人坚不可摧,实际上是一个人在和外界对抗、战斗的方式,是他筑起高墙好保护自己脆弱心灵的消极计划。
所以当我们保守自己的原则,我们是充实的,就像在灵性咨询中,有些人通过与上帝之间的信仰,能够行不可思议的奉献,像是史怀哲,像是特里萨修女。
相反地,那些顽固的人,他们无时无刻不活在痛苦中,因为他们以为如果不照着旧有的方式生活,他们就会失去一切。所有的改变,对他们来说都是可怕的恶梦。
所以少计较不是要一个人放弃原则,而是避免顽固。
进而,我们才能发自内心的保持乐观。使我们
把精力放在原则性的事务上,而非过多的因为自己的顽固损耗心力。
这也能反应到饮食上,外公基本孩子给他准备什么,他都吃,不挑食。
外公唯一不爱吃的是豆腐,他说以前打仗太苦了,有次围城什么都没得吃,吃了好长时间的豆腐,把他给吃怕了。
三、终身学习
李敖之类的作家,一度是青年崇拜的对象,但随着时代的转变,为什么他们当中,有的逐渐被新时代的青年给遗忘,甚至唾弃?
当中很重要的关键,就是他们是否能够跟上时代。
跟上时代不是一把年纪还要穿得很潮,而是他们是否愿意拿出同理心,去学习,去倾听新世代的声音,以便更好的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
外公每天都读报,对于世界的更迭很感兴趣。这几年我陆续写了十多本书,每次一出新书,外公都是第一个读完的。
这份对于学习的热诚,反应在家庭事务上,维持了一个家族的和谐。
好比外公有超出他那一代人的性别平等意识,几年前外公趁脑袋还清楚,把家产分给孩子们,包括我妈在内,外公在台湾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但他财产是均分,没有因为长子就拿多,嫁出去的女儿就拿得少。
并且外公决定生前处理这件事,也避免死后不必要的家庭争端。
家族不是没有过家庭矛盾,但如果老人家死都不愿意倾听年轻一代的想法,矛盾往往无法解决。
这跟咨询的原理很像,
咨询始于倾听,如果人人都争着表达自我,没有人愿意扮演倾听者,沟通就无法展开。谈所谓共情,那也是缘木求鱼。
四、注重家庭关系
外公很注重家庭和谐,对他来说宁愿苦自己,也要让一家人有饭吃。
对自己家人如此,对嫁进来的媳妇,结亲的女婿也是如此。无论家里的人,是博士还是专科、是大老板还是小员工,外公都一视同仁。
有段时间,我经常想他是怎么办到的,能如此去善待家庭中的每个人。
后来我才想通,他只是直接了当的去爱,就像美剧《This is us》里的爸妈,只要别掺入太多杂质,爱其实很简单。
外公让我看见,家庭和谐的可能性,操之在自己手里。
也许我们无法控制儿女爱上什么样的人,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善待他们,选择扮演一位好相处的老人,而不是倚老卖老的老顽固。
虽然中华民族说百善孝为先,但有些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疏离,不能把问题都怪到年轻人身上,说他们不孝顺。
就像那句话,「不是好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家庭和谐操在自己手里,而可能正是那个动荡的年代,更能激发一个人对家庭的重视。生活如此不易,手边的人都不珍惜,那还能珍惜什么呢?
对家庭关系的注重,另一方面就在家风的养成,外公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他的理念就是「只要孩子能读书,他就供应到不能读为止」。
在家的规矩也在很小的时候就教给我们,好比小时候一家十几个人住在一起,一定是外公先动筷子,大家才能动。吃饭的姿势不礼貌,旁边的长辈都会纠正。这些规矩看似古板,却让家里每个人建立起对家庭的认同感。
比较遗憾的就是外婆走的早,外公常说自己活得太长,身边的朋友陆陆续续都走了。
舅舅、阿姨也陆续搬离南投,到其他地方生活,但这份家风,以及对家庭的爱,还是保留下来。每年家族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围着外公,各司其职。
那些仪式性的历程,让我们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我们是一家人」。
当代精神分析的理论也显示,原生家庭攸关一个人日后建立新家庭的幸福指数。
五、做人要有节操
今天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讨好当权者。就像今天你要做一单生意,你拍拍客户的马屁,讨好他们,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