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道学舍
——何为“知道”: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 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怎样做! 让我们用社会的常识和道理改变自己,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改变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间theLivings  ·  外婆做的回锅肉,留住了团圆的味道 | 人间 ·  昨天  
青年文摘  ·  她们,为啥不谈恋爱沉迷搞钱了? ·  4 天前  
青年文摘  ·  爆火后她承认:美颜了,真人长这样 ·  5 天前  
演讲传承  ·  赶快学起来,演讲中声音的变奏技巧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道学舍

在家,别再讲道理了!

知道学舍  · 公众号  · 美文  · 2016-12-30 11:51

正文



如果要孩子懂道理,

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


做得有道理,

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天下没有天生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事、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

我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


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


我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长一听,恍然大悟!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

往往源于思维惯性。


从小在家庭、

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

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自己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周围又不时地有人对他说,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


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思想家卢梭说过:

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

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

可这三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最习惯、

运用最纯熟的模式。

还有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一是爱哭。问我怎么办。我让他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 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可以一起解决。


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


家长有些吃惊,很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是按着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家长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


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


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长也都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讲道理孩子不听,不妨换个做法 


大家要牢记一个法则:重复旧的做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

比如我们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不听,重复这个做法,哪怕说破天孩子依然也不会听。当然,家长可以直接给孩子讲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做法。



实践证明:

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

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


通过问答的方式,

调动孩子去思考,

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

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有位妈妈说在儿子3岁前,她上卫生间不注意关门,孩子经常跟进来。后来她觉得孩子越来越懂事了,让他看到自己蹲马桶的样子不好,就不再允许孩子跟进来,孩子不听,非跟进来不可。


妈妈很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总没什么效果,妈妈只好强行把门闩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着门,哭得声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


从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妈妈去卫生间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着,或正在看电视,妈妈想悄悄地溜进卫生间时,他不知为什么总能发现,会马上丢下正做的事,冲过来高喊“不让妈妈上厕所”。


这位妈妈非常发愁,每天上厕所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较量,感觉真是累人。 

我对她说,既然前面已讲过道理,没用就不要再讲了。换一种方法,用问问题的方式来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效果也许更好。我建议她问孩子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不让妈妈去卫生间,那你觉得妈妈尿裤子里好还是尿马桶里好?”大多数孩子第一问就可解决问题,他们会很快判断出来,尿裤子不好。


孩子一旦给出这个答案,多半不会再阻拦妈妈去卫生间。个别孩子,因为和家长为这事拧巴了挺长一段时间,可能会故意别扭着回答,说尿裤子好,那么接下来家长问第二个问题。 


“你喜欢妈妈高兴,还是喜欢妈妈不高兴?”一般情况下,孩子肯定会选择喜欢妈妈高兴。

就像父母本能地会爱孩子,

孩子也会本能地爱父母,

愿意讨好父母。


所以在这个问题中,

几乎很少有孩子会选择要妈妈不高兴。


这样做的目的,

是引导孩子将不正确的部分

用自己的选择改变过来。